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 心得开明

  (四十) 心得开明

  弥勒菩萨长跪白言:佛威神尊重④,所说快善⑤,听佛经语贯心思之⑥。世人实尔,如佛所言

   (此后是弥勒代表大众申说心开意解,先叹佛三业。)

   这时弥勒菩萨代表听经大众长跪地上,向佛禀白:佛之身相,有威可尊,佛心慈悲,有德可重,佛无戏言,讲经时所说的每一句话,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听了令人贯澈于心,发人深省。佛在前面指出世人三毒过患,确实如此,跟佛所说的完全一样。

  

今佛慈愍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闻佛所说莫不欢喜诸天人民,蠕动之类⑦,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这是说听经大众皆得解脱忧苦)

   今天大家得到佛的慈悲怜愍,为我们特别开示如此至顿、至圆,且又至简、至易的成佛大法,人人皆得念佛三昧,目得见十方诸佛,耳得闻诸佛说法,而且长得涅槃妙乐,度脱生死之苦报。所以今天大家听到佛说此经,莫不皆大欢喜!以后天上人间的人,和一切的畜生虫类,如果有缘听闻此经,欢喜信乐,老实念佛,皆可蒙弥陀慈恩加被,带业往生,解脱一切之忧苦。

  附记1:经文中提到的“蠕动之类”,是指畜生与虫类。关于畜生与虫类也能往生,近代著名的台宗大德谛闲老和尚,曾经说过一个“公鸡往生”的见闻。老人家说他在温州头陀寺做方丈的时候,常住作息的规矩,是每天早饭、晚饭之后,大众都一起念佛,绕佛三匝,然后回寮房休息。那时寺里没有钟表,只靠一只大公鸡报晓。这只大公鸡很特别,当大众上佛殿念佛,或是吃饭时过斋堂,它都跟着一起去。人们掉在地上的饭粒,它都一一的把它吃掉。每天在大众念佛时,它总是跟在众人的最后面,人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它在后面也嘎叭嘎叭地叫着,仿佛也是在念佛。它还跟着大众绕佛,人们绕出大殿,它也跟着出来,大家都觉得很稀奇!有一天,人们绕佛都出来了,它还站在大殿里,不肯出来,香灯师对它说:“你还不出去,大殿要锁门了。”大公鸡站在佛桌前面,仰着脖子,嘎叭嘎叭地大叫三声,就死去了,是站着死的。这个真实的故事足以证明畜生同样也可以往生。

  附记2:古德有诗云:“念佛门如大渡船,渡人浑不择愚贤;若知这畔风波险,便好登舟过那边。”

  佛语教戒,甚深甚善,智慧明见,八方上下⑧,去来今事⑨,莫不究畅。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

   (这是说佛的教诫,道理很深,方法很善。)

   佛对我们所说的教诫,道理很深,方法很善,这都是佛依照自己亲证之无上菩提,彻底见到十方三世之事理因果,无不究竟畅通之后,才契理契机地为众生说法的。今天我与所有听经大众,能够当下得到度脱的利益,这都是世尊前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谦卑勤苦修集一切之善法所致。

  附记:《涅槃经》中说:释迦佛在过去因中修菩萨道时,以敬心求道闻于世,帝释(俗称玉皇大帝)为了考验他,便化作一个食人的罗刹鬼,对他说了半个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释迦知道尚有下半偈,乃请说完全偈,罗刹说:“我以人为食,你若能舍身给我食,我就为你说。”释迦答应他,于是罗刹鬼继续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释迦听了,法喜充满,乃遵守诺言,攀登高树,从树上跳下来,准备给罗刹鬼食。正当其时,罗刹即恢复帝释身,自下抱之,顶礼赞叹。释迦宁舍身命以求半偈,固然是表示他求法心切,朝闻道,夕死可矣;但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度众生,此即这里经文所说的“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阿弥陀佛也是一样,他为了度众生,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时,用了整整五大劫的时间,来构思他的极乐世界,和集结了许多庄严净土之法和帮助一切众生修证成佛的48大愿。在在说明,世人有机会往生净土,不退成佛,此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啊!我们能不从心底深处,向佛致予无上之敬意?能不对佛,感激涕零?

  

恩德普覆,福禄巍巍,光明彻照,达空无极⑩,开入(11)泥洹(12)。

   (这是说佛对众生的恩德广大)

   佛对众生的恩德,有如天之普覆一切,又如地之普载一切。佛所成就的福禄功德,亦如须弥山之巍巍盛大,殊胜微妙;智慧光明,则彻底明达一切诸法,毕竟空无;并以此智慧方便教导众生,向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令众生皆入于空有无碍之大涅槃。

  附记1:《法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又是什么呢?就是佛所证悟之诸法实相(空有不二)的智慧。众生本具如此能力,但由于业障深重,所以不能开。为此,诸佛世尊以其大悲心出现于世,向众生开示佛的知见,使之领悟,从而进入佛之知见。

  附记2:涅槃与大涅槃有何不同,方伦老师说:“涅槃与大涅槃的性质,有所不同,按狭义的涅槃,是断除烦恼,不起惑业,灰心灭智,始终不生作用,这是小乘涅槃的情状;说起广义的大般涅槃,就不同了,诸佛法身,在湛然寂灭之中,为了有悲愿加持的缘故,能变化无量应身,示现八相成道。或创造佛国,广度众生,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体用俱备, 这是大乘涅槃的情状。”

  教授典揽(13),威制消化(14),感动十方,无穷无极。佛为法王(15),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这是说听经众生皆心得开明)

   佛今天所教授的这部经典,总揽了佛法之要义,既可摄受一切苦恼众生往生极乐,见佛成佛,且其威力能够制伏一切众生之妄想分别执著,使生清净心,消灭生死,化除烦恼,跳出三界。故此,今天从十方来听经的声闻菩萨大众,都被佛广大无边的慈悲和智慧所感动

   佛为法王,圣中之圣,最尊无上,所以普遍地成为一切天、人之导师,能够应机说法,尤其能随娑婆众生之所愿,开示此净土法门,皆令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同成佛道。今日我们遇到佛,又亲耳听到佛说《无量寿经》,真是太希有难遇了,所以大家无不欢喜,人人心中都开悟明白!

  ◎注释

  ④威神尊重 指佛的身相有威可尊,佛心慈悲有德可重。

  ⑤所说快善 指佛欢喜劝人向善,绝无戏言。“快”是欢喜、快乐。

  ⑥贯心思之 贯彻于心,发人深省。

  ⑦蠕动之类 指微动之虫类。

  ⑧八方上下 即十方。

  ⑨去来今事 过去、未来、现在之事。

  ⑩达空无极 通达诸法毕竟空无。

  (11)开入 开、示、悟、入。开者开佛知见,示者示佛知见,悟者悟佛知见,入者入佛知见。此开示悟入,乃诸佛出世之本怀。

  (12)泥洹 即涅槃。

  (13)教授典揽 指佛说此无量寿经,总揽一切佛法之要义。

  (14)威制消化 指这部经的威力能制伏众生的妄想,消灭生死,化除烦恼。

  (15)法王 佛福慧两足,于法自在,故称“法王”。

  佛告弥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天下久久①,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诸疑网②,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典揽智慧③,众道之要④。执持纲维⑤,昭然分明,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这是说佛法难遇)

   世尊印可弥勒之所说而告诉他:你说的话,对极了!如果娑婆世界的众生,能以诚敬的心来信仰三宝,那实在是一桩很大的善事,因为世界要过很久很久以后,才会再有佛出现。今天我在此五浊恶世作佛,为一切苦恼众生演说经法,宣扬符合真理的教化,目的是欲使一切众生断除见解方面和思想方面的诸多疑惑。世界上只有佛教才能拔除众生生死之本的爱欲,和杜绝一切罪恶之源的贪、瞋、痴三毒。

   佛虽然在三界之中遊化,但毫无牵挂和障碍,因为一切所为,皆随智慧而行,故所说的一切经典,总揽真俗二谛之义理,这是世出世间修行成道之心要。佛先教导众生断恶修善,以世间的道德来纲维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使人人循规蹈矩,对善恶是非,昭然分明;然后再教以出世的佛法,如本经所倡导的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以度脱仍在六道之中,生死轮回,尚未得度的苦恼众生。而且非常明确地告诉世人,什么是生死的因果,什么才是涅槃之正道。

  附记1:这里所说的“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是说本经总揽包括了一切的智慧,在智慧里面又总揽包括了真俗二谛,而真俗二谛又是世出世间修行成道之心要,故说“典揽智慧,众道之要。”三宝歌中有云:“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

  附记2:这里所说的“断诸疑网”,指的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见惑,和贪、瞋、痴、慢、疑之思惑。此见思二惑乃众生生死之根,也是众恶之源,断之即了生死,出三界。

  

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永劫已来,展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

   (这是说修别的法门多劫难成)

   佛进一步地对弥勒菩萨说: 你应当知道,你在无数劫前便已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同成佛道,这是很久远以前的事了。现在要等你成佛,普度众生,证得涅槃,还要等不可称说那么长的时间。总之你及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乃至一切出家在家四众弟子,从久远劫以来,辗转五道…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 心得开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