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 心得開明▪P2

  ..續本文上一頁,沈淪生死,憂悲怖畏,其苦說之不盡,一直到今生今世,還是生死相續,尚未斷絕。

   你及衆生與我有緣,故與佛相遇,聽我講經說法,又聽到我特地介紹無量壽佛,那實在是太好了!以後你們不需要再那麼多劫的修行了,就在這一生,便能了生死、離輪回、出叁界、生淨土、成佛道,不僅你與一切衆生值得歡喜,我也會幫助你們得到歡喜的。

  附記1:衆生了生死出叁界只有兩個辦法,一是豎出叁界,一是橫超叁界。豎出叁界,是修行人要修九次第定,由一定入另一定,次第而升,修了世間的四禅八定,最後得第九滅受想定,方能豎出叁界,而了脫生死;橫超叁界,是說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同在一個刹種,此刹共有20層,娑婆極樂同居第13層。《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說從娑婆去極樂,是平橫而過。娑婆衆生念佛成功往生極樂,即是橫超叁界,一生極樂,即了生死、出叁界。古德說:豎出叁界,如蚊子上于高山;橫超叁界,如風帆行于順水。又說:譬如竹中之蟲,欲求出離,若向上咬竹節,咬穿一節,複有一節,努力咬去,未到竹梢,命已先死。這是比喻衆生豎修九次第定,求出生死之辛苦;若從竹邊咬一洞,洞穿即能得出,這是比喻衆生精修念佛法門,橫超生死之容易。老實地說,兩者之難易,不啻天淵。

  附記2:念佛法門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能使人就在這一生中,往生極樂,也在這一生中,成就佛道。關于在這一生中往生極樂,《觀經》裏說,下品下生,臨終十念,即得往生。本經中彌陀佛第18願說,十方衆生,十念稱名,即得往生。《阿彌陀經》中也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七日亦得往生。宋朝的瑩珂法師,是一位破戒造業的和尚,他自知死後必墮落,于是請教同參,有何方法可以得救?同參勸他念佛,求生淨土,可免惡報。他即關起房門,叁天叁夜,不眠不修,專心念佛。終于感得阿彌陀佛現身,對他說:“你尚有陽壽10年,到時再來接你。”他說:“我業障深重,再過10年,不知又要造多少罪業,決定10年壽命不要了,現在就跟佛去。”佛見他意志堅決,就說:“好!叁天後我來接你。”他很高興,打開房門告訴衆人,叁天後往生,衆皆不信。時間到了,他要求衆僧爲他助念,衆僧見他神情不似有假,遂依他之所請念“阿彌陀佛”,送他往生。念不到一刻鍾,他告訴大家:“佛來接我了,我要走了!”說畢即往生去了。瑩珂法師只念佛叁天,便能蒙佛親來接引往生,此足以證明本經之所說“攝取不舍一切念佛衆生”之語,同時亦顯示念佛人真的可以很快地得償往生之心願,決不是遙不可及的夢。

  附記3:念佛法門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能令人也于此生中,成就佛道。無量壽佛第11願中說,一切往生者,皆住正定聚,必證大涅槃,而大涅槃即是成佛。按照一般來說,凡夫成佛,都要經過52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即成佛)。論時間,要叁大阿僧祇劫(若以萬萬爲億,萬億爲一兆來計算,一阿僧祇劫等于1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大劫。)而且,這是從十住中之第一發心住算起,以前所修的時間還不計算在內,可見從凡夫到成佛,肯定不止叁大阿僧祇劫的。可是《阿彌陀經》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成佛至今只不過十劫,在短短的十劫中,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證得等覺菩薩地位的人,已經“非是算術所能知之”那麼的多,實在快到令人難以置信。《觀無量壽經》更清楚地指出,下下品往生者,十二大劫就花開見佛悟無生;下品中生者,六大劫花就開;下品上生者,只要十小劫就能證入初地。這是下輩的往生者,若是中輩及上輩的往生者,時間就更加地短了,像上品上生者,即生即證無生法忍,立刻就成爲法身大士了。

  附記4:這裏必須指出的一點是,彌勒是補處菩薩,早已了生死,而經文中佛說他“乃至今日,生死不絕”,是指他“留惑潤生”。佛門中有些大菩薩,志向很大,他們“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因此不急著斷煩惱和了生死,就在無限的生死中度衆生,這種情形叫做“留惑潤生”。彌勒菩薩就是其中之一,凡是地上菩薩,都能如此。

  

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淨,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

   (這是佛勸世人要清淨叁業)

   佛告訴彌勒菩薩,及一切苦惱衆生:你們若想一生成就,先要自己厭棄生死老病的痛苦,觀察此身九孔常流不淨之惡露,終生也沒有什麼是值得快樂的。你們應該下定決心,端正身體方面的行爲,要多多益善地修諸善行;還要把自己那顆被貪欲、瞋恚、邪見所汙染的心,用佛法來洗滌,使之恢複原有的潔淨;同時在言語方面,要言與行相符,表(外在的行爲)裏(內在的心想)一致。能乎此,則叁業清淨,必能自度,成就往生,將來乘願再來,輾轉拯拔救濟那些尚沈淪于生死苦海中的有緣人。

  附記1:“端身正行,益作諸善”,是指要端正身體方面的行爲,諸如斷除殺生、偷盜、邪淫等等之惡行,反之要多做放生、布施、梵行等等之善業。

  附記2:“修己潔淨,洗除心垢”,是指在意念方面要把自己被貪、瞋、癡所汙染的心,用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等等佛法來洗滌,讓它恢複無染清淨之本來面目。

  附記3:“言行忠信,表裏相應”,是指在言語方面,要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诤語,不可妄語、绮語、惡口、兩舌,並要言行相符,表裏一致。

  附記4:端身正行和洗除心垢,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正心修身”,這是入道的要門。若能修心,則一切壞念頭,皆不敢發;若能修身,則一切壞事,皆不敢做。

  

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⑧,永拔生死根本,無複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爲自然,次于泥洹之道

   (這是說一生可以成就)

   在清淨叁業的同時,尤要精明的深信淨土法門,切願往生極樂世界,力行稱念阿彌陀佛。像這樣一面努力斷惡修善,清淨叁業,一面又無間斷地執持名號,積功累德,雖然勤苦一世,但那是很短暫的時間罷了,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便可以得到無窮無盡的快樂。而且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即與佛完美無缺的福慧結合,永拔生死之根本,親證不生不滅之涅槃。一證永證,從此不會再有貪欲、瞋恚、愚癡之煩惱禍患,一切都是自由自在,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都可以隨心所欲,那種無爲自然的境界,已與佛果之大涅槃非常接近了。

  附記1:此段經文,很清楚地指出,如依本經所說的念佛法門去修,便可避免多劫難成之苦,即得一生成就之樂。鈍根人,或幾年,幾十年,雖勤苦一生,但報盡命終,往生西方,永享妙樂;若是利根人,七日即能一心不亂,往生西方。一生也好,七日也好,拿來跟無量劫相比,只不過是須臾之間而已,所以經文說,“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

  附記2:修念佛法門,之所以可免多劫難成之苦,因爲修其他的法門純靠自力,不靠他力,故自己必須把見惑(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共有88品)和思惑(即貪、瞋、癡、慢、疑,共有81品)統統斷盡,才能了生死、出叁界;而念佛法門,自他二力兼有,只要一心念佛,見思惑雖未斷,亦可仗彌陀威神願力的加持而了生死、出叁界,往生西方。故佛在《目連所問經》裏說:“無量壽佛國土,易往易取,而人不肯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無耳人。”又佛在《大集月藏經》中說:“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意思是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事實證明,即今之世,若舍淨土,果證全無。

  附記3:世人如果清楚知道娑婆實苦,西方實樂,作一對比,他就會努力念佛,求生西方了。佛經常說,娑婆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茲略述如下:

  A何謂叁苦?即苦苦、環苦、行苦。苦苦是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經夠苦,加上衆苦逼迫,簡直苦上加苦;環苦是偶而出現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叁苦俱全,色界只有壞行二苦,無色界則只有行苦。

  B何謂八苦?即一、生苦,即出生時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體弱的痛苦;叁、病苦,即患病時的痛苦;四、死苦,即臨死時的痛苦;五、愛別離苦,即與所愛分離的痛苦;六、怨憎會苦,即與仇人見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陰熾盛苦,即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了之後,複須再生。

  C何謂無量諸苦?即除了上面所說的叁苦、八苦之外,尚有來自人事方面的無禮、侮辱、誹謗 、汙蔑、漫罵、冤枉、加害等等,並有來自自然界的日曬、風吹、雨打、饑渴、寒熱……。

   由此可見,娑婆世界,樣樣皆苦,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極樂世界,卻與此相反,茲略述如下:

  ●但受身心安泰之樂,而無苦苦;

  ●但受依正莊嚴之樂,而無壞苦;

  ●但受叁昧寂定之樂,而無行苦;

  ●有蓮花化生之樂,而無胎獄之生苦;

  ●有相好光明之樂,而無衰壞之老苦;

  ●有自在康甯之樂,而無病痛之病苦;

  ●有壽命無量之樂,而無四大分散之死苦;

  ●有海會相聚之樂,而無與所愛別離之苦;

  ●有上善俱會之樂,而無怨憎相會之苦;

  ●有所欲如意之樂,而無有求不得之苦;

  ●有五蘊皆空之樂,而無五陰熾盛之苦。

  附記4:明代楚石大師有詩曰:“一朵蓮含一聖胎,一生功就一華開。稱身璎珞隨心…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 心得開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