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有时候大家意见相左,不能忍让,而有所瞋恚忿怒。今生这种的恨意,虽然只是那么一点点,但是如果积至后世,这种怨恨就会越来越严重,乃至成为大仇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世界的因果是循环不息的,你报复我,我报复你,生生世世,互相伤害。今生的恨意,其果报虽然没有立刻现前,但是迟早会出现的,所以双方应当急忙想办法破解,释怨解结,不要让仇恨滋长。不然的话,这种彼此想要伤害对方、怀恨于心的情形,自然就会在阿赖耶识里,熏成种子。有了种子,遇缘就会发生现行,现行又熏成种子,如是种子现行,现行种子,相熏相生,不得相离,于是互相报复的程度就会愈演愈烈,谁也逃不了怨怨相报的恶果。
附记1:佛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在因地修行时,有一天走在路上,遇到一个号啕大哭的人,他很慈悲地问他:“什么事令你这样伤心呢?告诉我,让我帮助你。”那人告诉他:“我的母亲生重病,医生说要修道人的眼珠同煎,吃了才会好,但要到哪里去找修道人的眼珠呢?”舍利弗即说:“我就是修道的人,我愿意布施眼珠给你。”说着即把左边的眼珠挖下来交给那个人。谁知那个人却说:“医生说要吃右边的眼珠才会好。”舍利弗怪自己没有问清楚,帮人帮到底,于是又把右边的眼珠挖出来,交在那人手上。那人接过眼珠,放在鼻子上嗅一嗅,随即往地上一摔,并骂道:“你哪里是一个修行的人,你的眼珠臭气难闻,怎能拿去做药给我母亲食!”骂后还用脚去踩舍利弗的眼珠。舍利弗的眼睛虽然已看不见,但耳朵听到他骂人的话,和用脚去踩眼珠的声音,他气极了,发誓要报复那人对他的侮辱。由于起了瞋恨报复之心,后来舍利弗曾经多生多世堕落为蛇,咬死了不少人。瞋乃三毒之一,瞋恨能化人为蛇,其毒如何,不想可知矣。
附记2:舍利弗后来在释迦牟尼佛降世成佛时,跟随佛出家学道,证得阿罗汉果,在佛十大弟子中,以智慧第一著称。在他八十岁的那一年,结夏安居之后,不辞辛劳要求佛允许他出外弘法度生,佛不但准他所请,还称赞他为教为人的精神。就在他走后不久,有个比丘告诉佛,说舍利弗这次出外云遊不是为了弘扬佛法,而是侮辱了他,不好意思见他,这才出外旅行去。佛最不喜欢人在背后诽谤他人,于是派人去追舍利弗回来,在大众之前,问他是否真有其事?舍利弗无比安祥的、恭敬地答佛:“佛啊!自从我皈依您以来,没有杀害过生命,没有讲过一句骗话,也没有跟人计较是非,我的心如碧波一样的澄清,我哪里会去侮辱人家呢?佛啊!大地最能忍辱一切,不管什么不净的东西加于它,它都不拒绝,我今日的心,就好像大地一样愿意忍辱一切。佛啊!澄清的水,不管是好是坏的东西,都一样把它洗净,我的心就好像澄清的水一样,已经没有一点憎爱之念。佛啊!住于正念的我,决不会去轻视人家、侮辱人家。那个比丘说我侮辱他,如果真有其事,我愿向他忏悔,以便消除我良心的责备。”大家听了舍利弗如实的禀告,无不被他感动。那位诽谤舍利弗的比丘,也立刻跪在佛的座前,发出真诚的忏悔,说自己不该不知拥护一个有德行的圣者,反而嫉妒他、诽谤他。佛叫他去向舍利弗忏悔,当那位比丘向舍利弗忏悔的时候,舍利弗慈祥地对他说:“是人谁没有错呢?知过能改,就是一件大善事。希望你忏悔之后,以后不要再犯错。”舍利弗宽广的胸怀,平坦的心境,不愧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异处⑩,宿豫严待(11),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
(这是说恶道之苦)
人生世间,都在爱欲之中打滚,能得所欲,遂起贪爱,求而不得,便生瞋恚。由于每个人所造的业因不同,果报也就不一样,以致将来在六道之中轮迴时,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无人作伴。当行至所投生之六趣时,是苦是乐,也是自己造业,自己承受,没有人能替代你。
由于今生造业不同,来世的果报便起善恶的变化,业恶者,即趣向遭殃之三途;业善者,则投向人天之善道。总之,你过去或今生所造的业因,其果报丝毫不爽地就在前面严阵以待等着你。六道众生,都是这样随业受报,独自走向三善道或是三恶道。这种六道轮迴受报的事实真相,世人愚痴没有知道和见到。
附记:古德有首劝世歌,颇发人深省:“大众造业苦如何?可怜孽海起风波。皮乾发白尚不醒,生死到来这奈何?田园产业非吾有,富贵空花转眼过。生老病死谁能免,冤冤相报罪业多。一堕三途真个苦,不知何日出网罗。急急回头行善道,喜舍慈悲福慧多。放下万缘生净土,一心念佛出娑婆。”
◎注释
①中外亲属 “中”指家族中的父、母、兄、弟、妻、子等六亲眷属;“外”指家族以外之亲戚,如外公、外婆等是。
②有无相通 在财物方面要互通有无、互相帮助。
③莫相违戾 切莫做出互相敌对和暴戾的行为。
④心诤 指意见相左。
⑤更相患害 彼此报复、互相伤害。
⑥应急相破 双方应当急忙想办法破解。
⑦含毒畜怒 “含毒”是含有怨毒的意念,“畜怒”是畜存忿怒。
⑧结愤精神 怀恨于心的意思。
⑨剋识 为识所剋制。“识”指阿赖耶识,这里是说如果大家互相怀恨于心,即在阿赖耶识里种下了恶的种子,此种子遇缘必起现行,而互相报复。
⑩殃福异处 “殃”指恶有恶报,“福”指善有善报,“异处”指善恶果报,异时而熟,即种因在先,受果在后,先后时间相差,或后生,或至无数劫。
(11)宿豫严待 “宿豫”指过去或今生所造业因,“严待”指由业因而生的果报在前面严阵以待。
善恶自然①,追行所生②,窈窈冥冥③,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
(这是劝导世人应断瞋恚)
善因自然有善报,恶因自然有恶报,这种善恶果报,不管你投生到何处,它都会对你紧追不舍,在六道之中轮迴时,有人生天,有人堕地狱,因各人所走的道路不同,所以都是孤身上路,而且时长路遥,想要与至亲的人再相聚,那是很难、很难的事,简直会见无期!
附记:众生的生死轮回,真的是窈窈冥冥,因为各人所走的路不同,而且时间长久,如果生天,最低的四天王天一昼夜,人间50年,其寿500岁,等于人间9百12万5千年;若堕落地狱,就以八热地狱最上面的等活地狱来说,四天王天寿,只是此狱一昼夜,其寿也500岁,计算起来简直是天文数字。若以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和最低的地狱无间地狱来说,那就难以计算其时间之长了,所以这里经文说:“别离长久”。就算我们至亲的人立刻回来作人,也已经改头换面,再加上有隔阴之迷,再见面也不认识了。所以古德有首诗曰:“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又逢春;此身死后归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
今得相值④,何不弃众事⑤,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⑥,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⑦,欲何乐乎⑧。
(这是世尊劝诫世人应弃恶修善)
今生得与至亲的人相值,又遇到弥足珍贵之佛法,何不把贪欲、瞋恚、愚痴、怨恨等事抛开?趁着大家都身强体健的时候,努力断恶修善,立愿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只要一心念佛,发愿求生,必生极乐,可得极长生之无量寿!为什么不求这样的道呢?还等什么呢?你还要什么样的快乐呢?
◎注释
①善恶自然 善因自然有善报,恶因自然有恶果。
②追行所生 “追行”指果报追逐他的行踪,“所生”指轮回六道所生之处。
③窈窈冥冥 “窈窈”是比喻深远,“冥冥”是昏暗不明。
④相值 相遇。
⑤弃众事 这里指应抛弃贪欲、瞋恚、结怨等等之事。
⑥愿度世 立愿要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
⑦安所须待 还要等待什么呢?
⑧欲何乐乎 还要什么样的快乐呢?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不信之,谓之不然,终无有是。但坐①此故,且自见②之,更相瞻视③,先后同然④。
(此后是举愚痴之过,这里先说不信因果)
有这样愚痴无明的世人,不信修善会得善果,修道必然得道的因果定律。也不信人死之后还会投胎再生,惠施行善就会获得大福报,乃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事,他一概不信,说那不是真的,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所以凡事都执著己见,自以为是,更与同是愚痴的人在一起,互相仿效、学习,大家都一样的不信因果。
附记1:经文所谓“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那是五恶见中之“谤无因果”;“不信人死更生”,那是五恶见中之断常二见的“断见”;“且自见之”,那是五恶见中之“见取见”。因果二字,因是种因,果是结果。又因是前因,果是后果。“有如是因,得如是果”,是因果的定律。佛教之所以处处谈因说果,那是告诉世人,一个人造作了怎样的“因”,肯定就会召感怎样的“果”,正如大家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可能得豆,种豆亦不可能得瓜,这理论,是科学的、绝对的。偏偏有许多世人就是不相信因果,谤无因果,实在没有办法。在人类历史上,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不信因果、谤无因果的人,什么罪恶的事都敢做,结果他们“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自食其果,后悔莫及。关于“不信人死更生”,那是“断见”,具有这样见解的人,便说人死如灯灭,不复再有。其实,人死只是四大(地、水、火、风)假合之肉体而已,其阿赖耶识(俗称灵魂)又随所作业,再去投胎,业善的投三善道(天、人、阿修罗…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九 劝进往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