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卅九 勸進往生

  (卅九) 勸進往生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爲善,念道之自然①。著于無上下②,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

   (這是佛舉極樂國的依正莊嚴以勸勉世人發願往生)

   佛告訴未來佛彌勒菩薩和一切天上人間的人: 住在無量壽佛的極樂世界的聲聞和菩薩,每一個人的功德和智慧,大到不可以用言語來稱說!而且他們所生活的國土和環境,也是那麼的殊勝、微妙、安樂和清淨!世人何不努力修積往生的善因呢?假如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的話,則決定得生,那是極其自然的一回事。一往生即住于無比清淨平等之淨土,同時智慧亦洞達一切,有如虛空無有邊際。人人皆應朝此方向努力精進,必然橫超叁界,斷絕生死,往生安樂國。

  附記: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爲世人宣講本經,又如此苦口婆心勸勉世人要努力念佛,求生西方,功過乾坤,恩逾父母,世人粉身碎骨,也不足報答佛祖深恩于萬一的。

  

橫截五惡道④,惡道自然閉。升道無窮極⑤,易往而無人⑥。其國不逆違⑦,自然之所牽⑧。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⑨。可得極長生⑩,壽樂無有極(11)。

   (這是佛再次勸勉世人務必念佛求生)

   人人都往生西方,不複在五惡道之中輪迴,則五惡道之門自然就被關閉了。世人不可再留戀娑婆,應當念佛發願求生西方,凡是至心發願求生的人,無不飛升到廣大無邊的極樂世界去。不過,西方雖說易往易生,若世人心中仍然留戀娑婆,不修善因,那是沒有人可以往生的,因爲欲往生的人,須不違逆“念佛爲因,往生爲果”的因果定律。有因必有果,加上發願求生,在願力的牽引下,決定得生,那是很自然的事啊!

   明白了這種事理因果,世人何不抛棄凡塵俗事,積極地上求成佛之道,下積廣度衆生之德呢?因爲憑此福德因緣,就能往生極樂,就能獲得永生之涅槃,以及永享無有極限的壽命和妙樂!

  附記1:本師釋迦牟尼佛,悲心徹骨,深恐後世障深慧淺之衆生,對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之法,聞而不信,信而不修,特地在此再一次舉出極樂世界之依正莊嚴,以勸勉世人務必欣求淨土。接著佛又在下面詳舉此土叁毒過患,以勸勉世人務必厭舍娑婆。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裏教導世人往生西方之下手功夫,就是“厭苦欣樂”。因爲,凡是希冀往生西方的人,一定要“厭”娑婆之“苦”,一定要“欣”淨土之“樂”。倘若一面欣淨土之樂,一面又留戀娑婆,那就沒有資格往生了。由此可知,“欣厭二門”乃往生淨土之不二竅門,亦是其關鍵之所在。

  附記2:茲抄錄一阕古德所作名叫“西方好”的詞給大家欣賞:“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寵辱悲歡何日了,是非人我幾時休,生死路悠悠。叁界裏,水面一浮漚,縱使英雄功蓋世,只留白骨埋荒坵,何似早回頭。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叁心圓十念,即登九品越叁祇,神力不思議。臨報盡,接引定無疑,普願衆生同系念,金臺天樂共迎時,彈指到蓮池。”

  ◎注釋

  ①念道之自然 念佛求生淨土,就能得生,那是很自然的事。

  ②著于無上下 住于清淨平等之心上。

  ③超絕 橫超叁界,斷絕生死。

  ④橫截五惡道 橫超斷截五惡道。“五惡道”又名五道,或五趣,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因皆有生死輪回之苦,故稱“五惡道”。

  ⑤升道無窮極 “升道”形容飛升極樂世界;“無窮極”形容廣大無邊。

  ⑥易往而無人 極樂世界雖易往,但世人留戀娑婆,不修善因,便無人能往生了。

  ⑦其國不逆違 欲往生極樂,須不違逆“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因果定律。

  ⑧自然之所牽 發願往生,自然得生,這是願力所牽動,是很自然的事。

  ⑨勤行求道德 努力實行上求佛道,下積度生之德。

  ⑩可得極長生 可得極長生之涅槃果。“長生”是永生的意思。

  (11)壽樂無有極 壽命和快樂皆無量無邊。

  然世人薄俗①,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②,以自給濟③。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④,累念積慮,爲心走使,無有安時

   (此後是舉娑婆衆生叁毒過患以勸厭舍,此段先舉貪欲之過。)

   然而世人福薄,且又留戀世俗的妄心太重,以致懞懵糊塗,不知追求依正莊嚴的妙樂,只知爭著做那無關緊要的事。因此,在這充滿十惡極苦的世間,勞心勞力地去經營造作,終日忙忙碌碌,無非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已。社會各階層的人,無論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等等,起心動念,都是爲了錢而憂愁煩惱。未曾擁有的希望有,已經擁有的希望越多,所以他們的憂思煩惱是相同相等的。他們不但在人前如此,甚至獨處時也是不停地受到妄心的驅使去想方設法,而陷溺于憂愁痛苦之中,終其一生,其心沒有一刻的安祥和甯靜。

  附記1:貪欲是多方面的,但人類最大的貪欲是金錢。佛法卻告訴世人,貪欲爲一切罪惡的根源,證諸事實,的確如此,試看社會上所發生的罪惡的事,哪一樣不與貪欲有關?貪欲的心,有時能令人連手足之情都不顧,可見其罪惡之一斑。有一個故事:過去有兄弟二人,離鄉別井到外地工作多年,各積蓄了20斤黃金,大家聯袂回鄉。回鄉途中,各把20斤黃金負在背上,照道理說,兩兄弟應該互相照顧才對。但走到一個荒山野嶺、四顧無人的地方,哥哥心裏忽然起了一個自私的念頭,如我把弟弟殺了,那我便可多得20斤黃金;說也奇怪,當哥哥正在這樣想的時候,弟弟心中也正在這樣想,如我把哥哥殺掉,自己便可多得20斤黃金。好在大家只是心中這樣想,並沒有行動。又走了一段路,兄弟兩人忽然醒悟過來,兄弟兩人都有錢,那不是頂好,爲什麼要謀害對方?後來兩人走到一個有水的池塘邊,哥哥心裏想,金錢不是好東西,差點使我殺害自己的弟弟,于是便將黃金一塊一塊地丟到水裏去。弟弟看見了便說:“很好!很好!”弟弟一面贊美哥哥,一面也把自己的黃金一塊一塊地往水裏丟。哥哥在旁看了也連聲地說:“很好!很好!”兩人都很奇怪地問對方:“我將黃金丟進水裏,你爲什麼老是說很好呢?”到這時候,大家都坦白地說出自己所起的惡念,要不是覺悟得早,恐怕已經幹下了彌天大罪!像這樣爲了金錢而使血濃于水的兄弟反目、分家,甚至對簿公堂的例子,古今中外,屢見不鮮。

  附記2:人人愛錢,佛門有個有關“錢”的佛偈:二戈爭金殺氣高,人人因它犯唠叨,能會用者超叁界,不會用者孽難逃。

  附記3:人類貪婪的心,無窮無盡,所以佛經常說:“欲壑難填”。世人之所以貪得無厭,皆因不懂得知足。古人有一首“不知足歌”,正是芸芸衆生心無厭足的寫照:“終日忙忙只爲饑,才得飽來又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騾馬成群轎已備,田地不廣用支虛。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叁品仍嫌低。一品當朝爲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心滿意足爲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總總妄想無止息,一棺長蓋抱恨歸。”

  

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⑤,奴婢錢財,衣食什物,複共憂之。重思累息⑥,憂念愁怖

   (這是說人爲了既得的財物而患得患失)

   一個人有田時憂田,有宅時憂宅,因爲怕失去它。同樣的,有了牛馬等六畜,以及奴婢、錢財、衣食、什物等等時,也是患得患失,憂思重重,搞到自己終日憂愁、煩惱和畏怖。

  附記1: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曾說:“五色缤紛使人眼花,五音交響使人耳鳴,五味羅列使人口傷,馳馬打獵使人心瘋狂,難得的財物使人行爲失常。”老子的這段話,說明了人在物欲旋渦裏,很難自拔。中國儒家鼻祖孔子也曾說過:“鄙陋的人,當他沒有得到官位的時候,就怕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世人因爲怕失去所得到的名利地位,所以無所不用其極,以保護自己既得的利益,和滿足個人的欲望,試想想,他們能夠知足、清醒嗎?有幾人能像晉時之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又有幾人能像佛門之高僧大德那樣,對世間的一切,看破、放下?

  附記2:要想財物富足而又不喪失,唯有存好心,做好事,常行布施,積功累德,才能福德自然,繼續增上,也就沒有守護之愁苦了。最好如《大疏》八曰:“我今舍世間所愛之財,五家所共,多諸過患,用貿(買)無上法寶正法之財。”懂得舍世間之財來買無上法寶、正法之財,那才是世間一個大富(具有無量福德)大貴(一生超凡入聖)的人。

  

橫爲非常⑦,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⑧,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舍⑩。

   (這是說財物散失之苦)

   人們的財物,往往會因爲遭遇橫逆而無常變化,諸如:水災的漂流、火災的焚毀、盜賊的劫奪、怨家的散失、債主的磨滅等等,都能造成財物損失,甚至蕩然無存。遭遇如此變故,人們就會憂心忪忪,憤恨難平,哀傷不已,心中如繩打結,難以解開。由于看不破、放不下,窮年累月,耿耿于懷,愁苦不堪!

  附記1:這段經文所說的,就是世間財物皆爲“五家所共”的情形,五家就是王、賊、火、水、惡子。《智度論》說:“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又說:“勤苦求財,五家所共,若王若賊若火若水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附記2:《阿含經》中有一個“四非常偈”,說明世間的法則,就是:…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卅九 勸進往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