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十一 積功累德

  (十一) 積功累德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谛不虛①,超出世間深樂寂滅②。

   (這是釋尊總歎法藏比丘依願起修)

   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法藏比丘的發願和修行,都十分贊歎地說:“法藏比丘的的確確說了就做、依願起修,使到他所發的48大願一一都得到圓滿成就。他那種深切志求寂滅(大涅槃境界)的意志,實在超出世間所有一切的人。”

  阿難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衆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⑥。

   接著本師又對阿難說: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面前,及諸天人、魔梵和龍神八部大衆之中,發了上面曠古未有的弘深誓願之後,又以偈頌來發誓勉勵自己,隨即專心致志,精進不懈地以功德耒莊嚴他所要建立的淨妙國土。

  附記1:本經說法藏比丘:“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淨土。”《華嚴經》也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維摩經》更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在在說明,十方佛國淨土,是可以由人的心力和願力去創造、去實現的。隨衆生心之清淨,其國土亦必清淨,同時亦因其願力莊嚴,故其所成就的國土亦必莊嚴。所以,莊嚴佛土,成熟衆生,是一切菩薩修行學佛的兩大目標。

  附記2:諸佛成佛之後,法身常住常寂光境,原自無爲,但是爲了大悲心切,勢須攝土度生,以完成大願。攝土度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如釋迦世尊,降生穢土,示現成佛,說十二部經,這是屬于“往教”之一類;另一種則如阿彌陀佛,自攝淨土,度衆往生,然後爲其說法,使成佛道,這是屬于“來學”之一類。

  附記3:淨土是佛教的理想國,這種理想國是可以根據菩薩的願力功德而實現的,不同一般文學家或哲學家所說的理想國,永遠是假想,難以成爲事實。例如:(一)中國東晉時代有位文學家及詩人,名叫陶淵明,作了一篇《桃花源記》,反映他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一個充滿太平、和樂、美麗的地方,但世上真的有這麼一個升平美麗的國土嗎?誰都知道那是子虛烏有的假設。(二)希臘哲學家鼻祖蘇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圖,也寫了一本書叫做《理想國》,描寫他心中的理想社會,是把小孩子初生時就付之公養,長大了對一切老人視之如父母,少者視之如兄弟姐妹,好像一家人一樣沒有親疏的分別。這種理想固然很好,但自有人類曆史以來,從來未曾實現過,只不過是一種理想而已。佛教所說的淨土,絕對不是永遠只是憧憬中的理想,而是憑著諸菩薩的願力、功德所成就的。就像本經所介紹的“極樂世界”,便是由法藏比丘發了48大願,經過了無量數劫的積功累德,然後以不思議的願力、功德去莊嚴才成就的,這裏面有因有果,極其符合“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所以它絕對不是無中生有、純屬虛構的神話故事。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⑧,建立常然⑨,無衰無變⑩。

   (這是說法藏比丘修行莊嚴妙土)

   法藏比丘所欲建立的,是一個開曠無礙、廣大無邊、殊勝超越一切佛國、美妙亦是獨一無二,和其之一切所有都是不衰不壞、永恒不變的佛國淨土。

  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11),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12),不起欲想瞋想害想(13),不著色聲香味觸法(14)。

   (這是說法藏比丘莊嚴法身)

   他在不可思議的無量劫中,積累培植了菩薩應有的無量德行。這些德行就是心中不生欲覺、瞋覺和害覺,也不起欲想、瞋想和害想,乃至不執著所對之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

  附記1:欲覺、瞋覺、害覺和欲想、瞋想、害想之分別是“覺”是感覺、感受,是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而言;“想”是思想分別,乃指第六之意識而言。至于色、聲、香、味、觸、法,那是指六根所對之六塵。對于這些,經文說不生、不起、不著,那是說法藏比丘已離根、塵、識而修行。這也是提醒學佛的人,要離根(六根要清淨)、離塵(不染六塵)、離識(控製意念),修行才會有成就。

  附記2: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叫做“十八界”。十八界中,六根是六種工具,六塵是六種外境,工具是被動的,外境是無知的。至于六識,前五識對于外境,只是現量,不加分別,對外境起分別、愛憎和如何取舍,完全由意識決定,所以意識是十八界之首腦。修行佛法,如坐禅、念佛、誦經,乃至一切順逆環境,只要懂得控製這一個意識,您便可以轉境而不被境所轉,才算是得學佛之箇中叁昧了。

  附記3:佛經上有一個“藏六如龜”的故事,說明修行要都攝六根,才能證道。那是釋迦佛住世時,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12年間,貪想不除,整日目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身心沒有一刻的甯靜。佛知此道人可度,便變化作一個普通的沙門,來到樹下與他共宿一宵。當天晚上,月色很好,有一只龜從河裏爬上岸來,走到樹下。恰巧此時,另有一獸也來到樹下,與龜相遇,便想食龜。龜見獸來,立刻把頭、尾和四只腳都縮進殼裏,獸沒有辦法食牠,便舍之而去。道人見此情景,便說:“這只龜幸好有铠甲護命,否則不堪設想。”沙門即對道人說:“龜有铠甲護命,幸免一死;許多世人都不如此龜,世人不知無常之將至,終日放縱六根入六塵,使外魔得便,轉眼命終,輪回六道,苦惱萬千。修道的人,應“藏六如龜”,亦即都攝六根,誡除欲念,一心追求涅槃之安樂,這才可以保證永無後患。”道人聽了,頓悟前非,貪斷淫止,立刻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注釋

  ①誠谛不虛 是真實不虛的意思。

  ②深樂寂滅 “深樂”是至深信樂,“寂滅”是沒有煩惱和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③諸天魔梵 “諸天”指叁界二十八天,“魔”指欲界第六天之魔王天,“梵”指色界之大梵天。

  ④龍神八部 又叫做天龍八部,即:一、天,即叁界二十八天中之天衆;二、龍神,指水中之八大龍王;叁、夜叉 ,就是惡鬼,有地行和空行之二類;四、乾闼婆,意譯爲香神,是帝釋天的音樂神;五、阿修羅,華譯爲非天,即有天人之福,而無天人之德,男醜女美,常瞋好鬥;六、迦樓羅,華譯爲金翅鳥,以龍爲食;七、緊那羅,華譯爲非人,似人而頭有角,是帝釋天的法樂神;八、摩睺羅迦,華譯爲大蟒蛇,或大腹行地龍。由于人類的眼睛見不到這些八部衆,所以又叫做“冥衆八部”。

  ⑤一向專志 心志專一,一往直前。

  ⑥莊嚴妙土 以修行的功德來莊美嚴飾美妙的國土。

  ⑦開廓 空曠廣大的意思。

  ⑧超勝獨妙 指極樂國土的殊勝超過諸佛國土,其美妙亦獨一無二。

  ⑨常然 自然永恒常在。

  ⑩無衰無變 沒有衰壞和變化,也就是永恒的意思。

  (11)兆載永劫 無量的劫數的意思。

  (12)欲覺、瞋覺、害覺 “欲覺”是思財色名食睡之五欲,“瞋覺”是思五欲不得而瞋恕他人,“害覺”是于他人所,念欲加害。

  (13)欲想、瞋想、害想 “欲”即貪欲,“瞋”即瞋恚,“害”即愚癡。

  (14)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不著”是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它是我們的六根所接觸的外面境界。眼所見的叫色塵,耳所聽的叫聲塵,鼻所聞的叫香塵,舌所嘗的叫味塵,身所感覺的叫觸塵,意所分別的叫法塵。因爲這些外境能汙染我們的清淨心,所以喻之爲“塵”。

  忍力成就不計衆苦少欲知足②。

   (這是說法藏比丘成就了六度中之忍辱與精進)

   法藏比丘已成就了六波羅蜜中之忍辱波羅蜜。他在逆境中,不計較衆苦,難忍能忍;在順境中,少欲知足,難行能行。

  附記1:“不計衆苦”是指在困苦的逆境中,不計較衆苦,難忍能忍,諸如:要將一切世人對你的無禮、誹謗、漫罵和加害,皆要逆來順受,而且還要對來自自然界的風吹、雨打、饑渴、寒熱等等,一概忍而受之。尤其發心度衆生的菩薩,更要重視忍辱,因爲衆生大都剛強難化,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會以惡口劣行來對你,爲了度衆生,你不得不實行忍辱,你要受得苦、看得透、站得穩,以無限的悲願,行無限的忍辱。並且還要做到:內不見有能忍所忍,外不見有能辱所辱,中間不見有惡口劣行相加等事,叁輪體空,一心清淨。“少欲知足”是指處在順境富貴之中,要少欲知足,雖然在富貴場中,少欲知足,是一件難事,但要難行能行,諸如:把日常生活盡量淡泊、視世間之榮華富貴有如敝屣,和對既得的財物常感滿足,認爲我有這些已經足夠了。

  附記2:本師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時常教導世人:“有榮譽的時候,不可使心高舉;受侮辱的時候,不可使心生恨。”他希望一切世人,榮辱皆忘,一心坦然。他本身便是一個很好的典範,提婆達多一生害佛,但佛一點也不惱恨他,反而憐惜他、愛護他。所以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一首詩贊佛:“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詩中所說的“八風”,就是:一、利,令人得益的事;二、衰,令人失意的事;叁、毀,背後被人毀謗;四、譽,背後被人稱譽;五、稱,當面被人稱譽;六、譏,當面被人譏諷;七、苦,身心的各種痛苦;八、樂、身心的各種快樂。佛“八風吹不動”,就是這裏所說的“忍力成就”。

  附記3:學佛人爲什麼要“少欲知足”呢?須知:一個修行人的最大志願,是性靈的升華,和智慧的提升,決不是物質上的欲求。佛便時常告誡世人:“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證諸事實,的確如此,像中國古代孔門弟子之一…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十一 積功累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