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十一 积功累德

  (十一) 积功累德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①,超出世间深乐寂灭②。

   (这是释尊总叹法藏比丘依愿起修)

   本师释迦牟尼佛对法藏比丘的发愿和修行,都十分赞叹地说:“法藏比丘的的确确说了就做、依愿起修,使到他所发的48大愿一一都得到圆满成就。他那种深切志求寂灭(大涅槃境界)的意志,实在超出世间所有一切的人。”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⑥。

   接着本师又对阿难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面前,及诸天人、魔梵和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了上面旷古未有的弘深誓愿之后,又以偈颂来发誓勉励自己,随即专心致志,精进不懈地以功德耒庄严他所要建立的净妙国土。

  附记1:本经说法藏比丘:“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净土。”《华严经》也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维摩经》更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在在说明,十方佛国净土,是可以由人的心力和愿力去创造、去实现的。随众生心之清净,其国土亦必清净,同时亦因其愿力庄严,故其所成就的国土亦必庄严。所以,庄严佛土,成熟众生,是一切菩萨修行学佛的两大目标。

  附记2:诸佛成佛之后,法身常住常寂光境,原自无为,但是为了大悲心切,势须摄土度生,以完成大愿。摄土度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如释迦世尊,降生秽土,示现成佛,说十二部经,这是属于“往教”之一类;另一种则如阿弥陀佛,自摄净土,度众往生,然后为其说法,使成佛道,这是属于“来学”之一类。

  附记3:净土是佛教的理想国,这种理想国是可以根据菩萨的愿力功德而实现的,不同一般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说的理想国,永远是假想,难以成为事实。例如:(一)中国东晋时代有位文学家及诗人,名叫陶渊明,作了一篇《桃花源记》,反映他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一个充满太平、和乐、美丽的地方,但世上真的有这么一个升平美丽的国土吗?谁都知道那是子虚乌有的假设。(二)希腊哲学家鼻祖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也写了一本书叫做《理想国》,描写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把小孩子初生时就付之公养,长大了对一切老人视之如父母,少者视之如兄弟姐妹,好像一家人一样没有亲疏的分别。这种理想固然很好,但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从来未曾实现过,只不过是一种理想而已。佛教所说的净土,绝对不是永远只是憧憬中的理想,而是凭着诸菩萨的愿力、功德所成就的。就像本经所介绍的“极乐世界”,便是由法藏比丘发了48大愿,经过了无量数劫的积功累德,然后以不思议的愿力、功德去庄严才成就的,这里面有因有果,极其符合“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所以它绝对不是无中生有、纯属虚构的神话故事。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⑧,建立常然⑨,无衰无变⑩。

   (这是说法藏比丘修行庄严妙土)

   法藏比丘所欲建立的,是一个开旷无碍、广大无边、殊胜超越一切佛国、美妙亦是独一无二,和其之一切所有都是不衰不坏、永恒不变的佛国净土。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11),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12),不起欲想瞋想害想(13),不著色声香味触法(14)。

   (这是说法藏比丘庄严法身)

   他在不可思议的无量劫中,积累培植了菩萨应有的无量德行。这些德行就是心中不生欲觉、瞋觉和害觉,也不起欲想、瞋想和害想,乃至不执著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

  附记1:欲觉、瞋觉、害觉和欲想、瞋想、害想之分别是“觉”是感觉、感受,是约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而言;“想”是思想分别,乃指第六之意识而言。至于色、声、香、味、触、法,那是指六根所对之六尘。对于这些,经文说不生、不起、不著,那是说法藏比丘已离根、尘、识而修行。这也是提醒学佛的人,要离根(六根要清净)、离尘(不染六尘)、离识(控制意念),修行才会有成就。

  附记2: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叫做“十八界”。十八界中,六根是六种工具,六尘是六种外境,工具是被动的,外境是无知的。至于六识,前五识对于外境,只是现量,不加分别,对外境起分别、爱憎和如何取舍,完全由意识决定,所以意识是十八界之首脑。修行佛法,如坐禅、念佛、诵经,乃至一切顺逆环境,只要懂得控制这一个意识,您便可以转境而不被境所转,才算是得学佛之箇中三昧了。

  附记3:佛经上有一个“藏六如龟”的故事,说明修行要都摄六根,才能证道。那是释迦佛住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12年间,贪想不除,整日目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身心没有一刻的宁静。佛知此道人可度,便变化作一个普通的沙门,来到树下与他共宿一宵。当天晚上,月色很好,有一只龟从河里爬上岸来,走到树下。恰巧此时,另有一兽也来到树下,与龟相遇,便想食龟。龟见兽来,立刻把头、尾和四只脚都缩进壳里,兽没有办法食牠,便舍之而去。道人见此情景,便说:“这只龟幸好有铠甲护命,否则不堪设想。”沙门即对道人说:“龟有铠甲护命,幸免一死;许多世人都不如此龟,世人不知无常之将至,终日放纵六根入六尘,使外魔得便,转眼命终,轮回六道,苦恼万千。修道的人,应“藏六如龟”,亦即都摄六根,诫除欲念,一心追求涅槃之安乐,这才可以保证永无后患。”道人听了,顿悟前非,贪断淫止,立刻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注释

  ①诚谛不虚 是真实不虚的意思。

  ②深乐寂灭 “深乐”是至深信乐,“寂灭”是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③诸天魔梵 “诸天”指三界二十八天,“魔”指欲界第六天之魔王天,“梵”指色界之大梵天。

  ④龙神八部 又叫做天龙八部,即:一、天,即三界二十八天中之天众;二、龙神,指水中之八大龙王;三、夜叉 ,就是恶鬼,有地行和空行之二类;四、乾闼婆,意译为香神,是帝释天的音乐神;五、阿修罗,华译为非天,即有天人之福,而无天人之德,男丑女美,常瞋好斗;六、迦楼罗,华译为金翅鸟,以龙为食;七、紧那罗,华译为非人,似人而头有角,是帝释天的法乐神;八、摩睺罗迦,华译为大蟒蛇,或大腹行地龙。由于人类的眼睛见不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

  ⑤一向专志 心志专一,一往直前。

  ⑥庄严妙土 以修行的功德来庄美严饰美妙的国土。

  ⑦开廓 空旷广大的意思。

  ⑧超胜独妙 指极乐国土的殊胜超过诸佛国土,其美妙亦独一无二。

  ⑨常然 自然永恒常在。

  ⑩无衰无变 没有衰坏和变化,也就是永恒的意思。

  (11)兆载永劫 无量的劫数的意思。

  (12)欲觉、瞋觉、害觉 “欲觉”是思财色名食睡之五欲,“瞋觉”是思五欲不得而瞋恕他人,“害觉”是于他人所,念欲加害。

  (13)欲想、瞋想、害想 “欲”即贪欲,“瞋”即瞋恚,“害”即愚痴。

  (14)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不著”是不执著,“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它是我们的六根所接触的外面境界。眼所见的叫色尘,耳所听的叫声尘,鼻所闻的叫香尘,舌所尝的叫味尘,身所感觉的叫触尘,意所分别的叫法尘。因为这些外境能污染我们的清净心,所以喻之为“尘”。

  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②。

   (这是说法藏比丘成就了六度中之忍辱与精进)

   法藏比丘已成就了六波罗蜜中之忍辱波罗蜜。他在逆境中,不计较众苦,难忍能忍;在顺境中,少欲知足,难行能行。

  附记1:“不计众苦”是指在困苦的逆境中,不计较众苦,难忍能忍,诸如:要将一切世人对你的无礼、诽谤、漫骂和加害,皆要逆来顺受,而且还要对来自自然界的风吹、雨打、饥渴、寒热等等,一概忍而受之。尤其发心度众生的菩萨,更要重视忍辱,因为众生大都刚强难化,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会以恶口劣行来对你,为了度众生,你不得不实行忍辱,你要受得苦、看得透、站得稳,以无限的悲愿,行无限的忍辱。并且还要做到:内不见有能忍所忍,外不见有能辱所辱,中间不见有恶口劣行相加等事,三轮体空,一心清净。“少欲知足”是指处在顺境富贵之中,要少欲知足,虽然在富贵场中,少欲知足,是一件难事,但要难行能行,诸如:把日常生活尽量淡泊、视世间之荣华富贵有如敝屣,和对既得的财物常感满足,认为我有这些已经足够了。

  附记2: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时常教导世人:“有荣誉的时候,不可使心高举;受侮辱的时候,不可使心生恨。”他希望一切世人,荣辱皆忘,一心坦然。他本身便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提婆达多一生害佛,但佛一点也不恼恨他,反而怜惜他、爱护他。所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首诗赞佛:“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诗中所说的“八风”,就是:一、利,令人得益的事;二、衰,令人失意的事;三、毁,背后被人毁谤;四、誉,背后被人称誉;五、称,当面被人称誉;六、讥,当面被人讥讽;七、苦,身心的各种痛苦;八、乐、身心的各种快乐。佛“八风吹不动”,就是这里所说的“忍力成就”。

  附记3:学佛人为什么要“少欲知足”呢?须知:一个修行人的最大志愿,是性灵的升华,和智慧的提升,决不是物质上的欲求。佛便时常告诫世人:“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证诸事实,的确如此,像中国古代孔门弟子之一…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十一 积功累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