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十一 积功累德▪P2

  ..续本文上一页的颜回,他一生孜孜于做学问,虽然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亦不减其乐。佛法要人“少欲知足”,决不是要人抛弃一切的物质生活,而是要人做到“精神重于物质”。因为,一个人若能克制欲念,少欲知足,做到精神重于物质,便能避开名韁利锁,达到“心转境而不被境所转”之境地,这才是一个超尘脱俗和背尘合觉的大丈夫!

  无染恚痴③,三昧常寂④,智慧无碍⑤。

   (这是说法藏比丘定慧具足)

   法藏比丘心中,已无贪、瞋、痴之烦恼,恒常如如不动,住于寂静之定中。由定而发慧,获得佛之四无碍智。

  附记:唐朝玄奘大师说:“观有不住于有,观空不住于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执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即无碍大智也。”他前面所说的不住空有、不执名相,是慧;后面所说的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是定。原来止观不二、定慧均等,才是所谓的“智慧无碍”。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⑧,先意承问⑨。

   (这是说法藏比丘之三业毫无过失)

   法藏比丘常以真诚待人,丝毫没有虚情假意,或是谄媚巴结及歪曲事实的心。对一切人和颜悦色,所说的都是爱护人家的话,且又能先行向人问讯顶礼,恭敬如佛。

  附记:“先意承问”是表示尊重一切众生。普贤十愿中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意思是我们要时常以无比虔诚的心,来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是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之诸佛,在未来诸佛里面,又包括了一切未来佛之一切众生。所以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不但礼敬过去诸佛、现在诸佛,还要礼敬未来佛之一切众生。过去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不管见到谁,他都十分虔诚的先向人家问讯顶礼,恭敬如佛,还心口一致地说,我不敢轻慢你们,你们皆当作佛,所以他的名字叫做“常不轻菩萨”。

  勇猛精进志愿无倦⑩,专求清白之法(11),以惠利群生(12)。

   (这是说法藏比丘诲人不倦)

   他全力以赴,志愿教化一切众生,从不言倦,而且一心专求善法,以便能惠予众生最真实的利益。

  附记1:菩萨教化众生,都是“勇猛精进,志愿无倦”的,最著名的例子,如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又普贤菩萨“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他们都太慈悲、太伟大了!令人感激涕零,也令人望风怀想,能不依依!

  附记2:什么是最真实的利益呢?前面说过,就是:向世人推介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教导世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以便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

  ◎注释

  ①忍力 六度中忍辱的力用。

  ②少欲知足 “少欲”是不多求,“知足”是知道满足。

  ③无染恚痴 “染”是贪染,“恚”是瞋恚,“痴”是愚痴。无染恚痴,就是没有贪、瞋、痴。

  ④三昧常寂 “三昧”是正定,“常寂”是恒常寂静。这是说恒常如如不动,住于寂静之定中。

  ⑤智慧无碍 指修行证得四无碍智,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智。

  ⑥无有虚伪 没有虚情假意。

  ⑦谄曲 “谄”是谄媚讨好人家,“曲”是歪曲事实。

  ⑧和颜爱语 “和颜”就是和颜悦色,“爱语”是说关怀爱护人家的话。

  ⑨先意承问 先行向人家诚意的问讯顶礼。

  ⑩志愿无倦 志愿教化众生,从不言倦。

  (11)清白之法 指善法。白指善,黑指恶。

  (12)惠利群生 惠予众生大利益。

  恭敬三宝①,奉事师长②,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这是说法藏比丘修福行)

   身为佛门弟子,法藏比丘非常恭敬佛、法、僧三宝;对老师世自在王佛,也十分虔诚,侍奉承事,依教奉行。他即以此功德来庄严他的48大愿和无量妙行。法藏比丘这样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人人都以他为榜样,所以一切众生也都跟他一样,成就了无量无边的功德。

  附记1:恭敬三宝的最佳表示,就是皈依三宝。皈依是皈顺、依靠的意思。初学佛的人,信仰未坚定,力量又不充足,必须皈依三宝,以便得到三宝的匡扶、加持,才能成就道业,这是皈依的意义和功效。

  附记2: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是我依靠佛的教诲而得进入正道;皈依法是我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

  附记3:佛门常说: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这已经说明了皈依三宝的无量功德了。一个人受三皈时,发誓永以佛为师,再不皈依天魔外道;发誓永以法为师,再不皈依外道邪教;发誓永以僧为师,再不皈依异教徒众。若此誓言,永受不渝,则尽未来际,常得为人,亲近三宝,住于正道,故尔永不堕落地狱、饿鬼、畜生。

  附记4:关于皈依三宝,有人说信佛就好,何必皈依?佛教是佛所创,佛法是佛所说,出家人是佛的门徒,一个人若学佛所说的法,读佛所说的经,而不愿皈依佛,不尊敬出家人,于情于理是说不过去的,只有桀骜不驯、刚愎自用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须知,不皈依三宝,则学佛无可依靠,难望有何成就。天台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说:“初心菩萨,要须常不离佛。”又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缠枝。”学佛而不愿皈依三宝,就如一只羽毛未丰的小鸟,便想高飞远走,未免太不自量了,十地菩萨都不敢离佛,何况我们这些愚痴凡夫。

  附记5:还常听人说,皈依只是一种仪式,何足重视?这也是似是而非的戏论,如果说仪式不重要,那么男女可以效法禽兽,随时随地进行苟合就行,又何必举行隆重的婚礼呢?须知,仪式有仪式的作用,其作用是:一个人皈依了三宝,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否则尽管你满腹经论,也只是一个对佛教同情、羡慕的人罢了,此其一;经过此仪式之后,你才会常常提醒自己,身为高贵的佛教徒,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其二;其三是经过此仪式之后,你才会有很深刻的印象,留在阿赖耶识中,使种子起变化,也就是说三皈之后,一面仰仗三宝加被之力,一面是自己锐意向善之力,如此自他二力,便能压伏恶业种子,使其不得发为现行,使您得到“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的不堕落三恶道的绝大利益。所以,有志学佛的人,不可不受三皈。

  附记6:所谓“奉敬师长”,师长是指导我们正信佛法的出家人,能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对之奉养承事,可得无量的福报。可惜今时今日,许多人入寺不拜佛,见到出家人也不顶礼、供养,平白错失了许多修福修慧的大好机会,太可惜了!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③,无作无起④,观法如化⑤。

   (这是说法藏比丘修慧行)

   法藏比丘既修福且修慧,福慧双修。所以他今天已经明心见性,安住于空、无相、无愿之三昧中。他所修之慧,与般若相应,得证诸法空性,能彻了诸法缘生无性,无作者,亦无所生之法,一切皆如幻如化,虚而不实。

  附记1:古德常说:“第一次看山是山,第二次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又是山。”这三句话很富有哲理,也说明了学佛人智慧的进阶和方向。第一次看山是山,是说没有智慧的凡夫们,执著众缘和合而成之山的假相为实“有”;第二次看山不是山,是说听了佛法之后,或尚未究竟的有道之士如小乘人,明白山是缘起的、性空的,已不执著其假相,但还执著一个“空”;最后看山又是山,是说已真正证道的圣者如菩萨,彻底明白山虽然是缘成的、性空的,但其假相宛然存在,因而证悟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真空妙有的“实相”境界。学佛的人务必明白一件事,就是宇宙万有,都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的,这才是一切万有的“实相”,包括众生的佛性,和一切法的法性,都是法尔如是,都是不生不灭的,不生即非有,不灭即非空,所以我们一定要悟入非空非有之实相,才可以见性而成佛。

  附记2:《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它明确的告诉世人,一切因缘生之法,皆:如梦,如梦痕之不可捉摸;如幻,如幻术之暂有还无;如泡,如水泡之迅速破灭;如影,如影子之虚幻不实;如露,如朝露之俄生俄灭;如电,如电光之一闪即逝。我们在此世间,生命很短暂,荣华富贵亦如过眼云烟,一切的一切,皆毫不足恋,何不放下一切万缘,一心念佛,发愿生西,你在这一生便有机会往生到快乐的、光明的和永恒的极乐世界去。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远离粗言⑥,自害害彼⑦,彼此俱害⑧。

   (这是说法藏比丘远离诸恶)

   他不但远离恶口、两舌、妄语、绮语,乃至能令人自害害人,彼此皆受害的十恶,全都不作。

  附记1:经文所说的“粗言”,乃包括口业之四恶,即恶口、两舌、妄语、绮语。又所说的“自害害彼”,乃是总说十恶,即:一、杀生,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二、偷盗,偷拿盗取人家的财物;三、邪淫,乱搞男女关系;四、妄语,说假话骗人;五、绮语,说没有意义的花言巧语;六、恶口,说粗言秽语以及恶毒的话;七、两舌,说挑拨是非的话;八、贪欲,贪爱五欲享受;九、瞋恚,时常爱发脾气;十、愚痴,不明事理,糊糊涂涂。一个人若造作上品十恶,堕地狱,中品十恶,落饿鬼,下品十恶,作畜生。

  附记2:为什么说十恶即是“自害害彼,彼此俱害”呢?举个例子:如杀生,你今世杀他,来生他杀你,冤冤相报,辗转相杀,彼此都堕落在三恶道中,无有出期。杀生如是,馀可类推。

  修习善语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十一 积功累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