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 叁祇修證▪P4

  ..續本文上一頁贊歎利他。)

   他們徹底明白一切事物的理(本質)和事(現象)的事實真相,這種成就實際上已經超越了世間所有一切的學問。更加難得的是,他們的心時常都安住在幫助衆生了生死、離輪回、出叁界之道法上。

  ◎注釋

  ①具足成就無量總持 “總”是總攝一切法,“持”是能持一切義,合而言之,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總綱領的意思。

  ②百千叁昧 百千是指很多,叁昧是印度話,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修行人的六根接觸到外面的六塵境界時,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叫做“正定”。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響而波動,那已經失去正常了,修行的人面對一切的外境時,雖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動念,如如不動,其心清淨如鏡,這才是正常的享受,所以叫做“正受”。

  ③諸根智慧,廣普寂定 是說菩薩的六根清淨,智慧廣大無邊。

  ④深入菩薩法藏 深入于大乘佛法所說的法性、真如、實相的道理。

  ⑤得佛華嚴叁昧 證得和佛一樣的華嚴叁昧。“華”是比喻菩薩非常殊勝的功德,“嚴”是莊嚴。以好像衆花一般美麗的功德來莊嚴佛果,叫做“華嚴叁昧”。證得此叁昧者,不但能如實明白自己本心的體相作用,而且能普見諸佛。

  ⑥住深定門 住在甚深的禅定之中。禅定約有兩個意思:①梵語禅那(Dhyana),華譯爲禅定,略有兩種:一、世間禅,如色界無色界之四禅八定是;二、出世間禅,如叁乘行人所修之禅定是。②禅與定。在外離一切相,叫做“禅”;在內心性不亂,叫做“定”。六祖壇經說:“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

  ⑦一念之頃,無不周徧 指在很短的時間內,到達無量佛土,禮拜供養無量諸佛。

  ⑧濟諸劇難,諸閑不閑 是說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不管是尚未受災難的,還是正在受災難的,都在拯救之列。“閑”是指尚未受災難,“不閑”是指正在受災難。

  ⑨分別顯示真實之際 能方便開示關于一切事物的理體和現象作用的事實真相。

  ⑩得諸如來辯才之智 證得與佛一樣的無礙辯才。

  (11)入衆言音,開化一切 能通達一切衆生的語言文字,故能隨機說法,開導教化一切衆生。

  (12)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超過了世間所有的一切學問。

  (13)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其心時常安住在幫助世人了生死、出叁界的道法上。

  于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①,爲諸庶類作不請之友②,荷負群生爲之重擔③。

   (這是贊歎菩薩對衆生的恩德)

   菩薩對于一切人、事、物,已經不起分別、執著,不爲法所縛,故能隨意自在的成就一切。表現在度生方面,就是對一切衆生一視同仁,不待人請,自動的去授業傳道。他們早已把一切衆生的幸福快樂,一肩挑起,不舍一個,度其成佛。

  附記:昔布袋和尚(相傳爲彌勒菩薩之化身)住世時,有人問他:“什麼是佛法大意?”他放下布袋,叉手而立。這是暗示:一切放下,守住無念真心,便是佛法大意。又問:“更有向上事否?”他負起布袋,揚長而去。這是暗示:還要負責宣揚佛法,擔當普度衆生的大任。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④,護佛種性常使不絕⑤。

   (這是結歎菩薩自行的功德)

   這些大菩薩都能信受行持如來的甚深法藏(即法性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道理),同時又能保護其佛種性(指所發之菩提心),永遠安住而不忘失。

  

興大悲,愍衆生⑥,演慈辯,授法眼⑦,杜叁趣,開善門⑧。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⑨。

   (這是結歎菩薩化他的功德)

   他們慈悲一切衆生,憐愍一切衆生,爲一切衆生演繹無礙的辯才,把佛法的精華妙義毫無保留地傳授于人,令之破迷開悟。他們一面杜絕衆生再次墮落到畜生、餓鬼、地獄之叁惡道裏去;一面又爲衆生打開了一條通往人天福樂之大道,乃至進入叁乘涅槃之善門。菩薩就是時常這樣主動的把無上之妙法,無條件的布施給衆生。

  附記:關于“開善門”,根據本經的宗旨,應是爲衆生開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門徑,令一切衆生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叁界、生淨土、成佛道,那才是真正的“開善門”。

  ◎注釋

  ①于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 指菩薩對于一切事事物物,已經不分別,不執著,不爲法所縛,故能隨意自在,成就一切。

  ②爲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爲了教化衆生,不待人請,自動的去授業傳道,作人家的老師、親朋、戚友。

  ③荷負群生,爲之重擔 是把一切衆生的幸福快樂,一肩挑起的意思。

  ④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信受行持如來的甚深法藏。“法藏”又名如來藏,即法性的道理。而“法性”即諸法的本體、自性。這種諸法的本體自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無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別名。

  ⑤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保護其佛種性(指所發之菩提心)永遠不會忘失。

  ⑥興大悲,愍衆生 興起大慈大悲和憐愍衆生的心。

  ⑦演慈辯,授法眼 “演慈辯”是說菩薩以慈悲的心演繹他的無礙辯才;“授法眼”是說傳授佛法的精華妙義,令衆生破迷開悟。

  ⑧杜叁趣,開善門 “杜叁趣”是杜絕衆生再墮落到畜生、餓鬼、地獄之叁惡趣裏去;“開善門”是指菩薩爲衆生開啓通往人天福樂之路,乃至叁乘涅槃之善門。

  ⑨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菩薩常常主動的以破迷開悟之法,布施給一切衆生。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①。于諸衆生視若自己②。

   (這是以比喻作贊歎)

   這樣無微不至地愛護衆生,就好像一個很純真的、孝順的兒子愛敬其父母一樣。菩薩本來就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襟懷,所以時常都以慈眼視一切衆生,把一切衆生當作自己來看待。

  一切善本皆度彼岸③。悉獲諸佛無量功德④,智慧聖明不可思議⑤。

   (這是贊歎菩薩所證的功德)

   他們所修的六度萬行,乃一切善法的根本,修行圓滿了,便能到達成佛之彼岸,都能獲得有如諸佛一樣的無量功德,和廣大無邊不可思議的智慧。

  附記:菩薩所修的法門,離不開六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綜觀上述經文,菩薩一切修爲,皆不出六度之範圍。其實,六度就是能使衆生從凡夫生死痛苦的此岸,得度到聖人涅槃快樂彼岸去的六個大法門。

  如是之等菩薩大士⑥,不可稱計一時來會

   (這是總舉參加此次法會菩薩的數目)

   如此有道德、有智慧,皆如普賢、文殊、彌勒那樣的等覺菩薩,數目多到不可稱說和計算,他們都在同一時間到來參加這一次的法會。

  附記:以上乃本經之證信序。本經爲什麼在證信序裏,處處贊歎菩薩呢?這有兩個原因:(一)要世人明白,諸菩薩才是如來的真子,可以繼承如來偉大的家業。然而菩薩所修之道,是“難行道”,一些障深慧淺的衆生,沒有幾個人能如法做到,所以才特地宣說本經,要衆生舍難取易,修屬于“易行道”之念佛法門,才有希望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叁界、生淨土、成佛道。(二)佛又恐衆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爲自了,不發度生之心,這有違大乘佛法“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旨意,故在本經之證信序裏,處處贊歎菩薩之功德,希望一切念佛的人,不但要一心念佛以自利,還要誓度衆生以利他,如此自利又利他,才符合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崇高宗旨。

  ◎注釋

  ①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好像一個真誠純潔孝順的兒子,愛護敬仰其父母一樣。

  ②于諸衆生,視若自己 是說菩薩慈眼視一切衆生,有如自己。

  ③一切善本,皆度彼岸 “一切善本”指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因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乃一切善法之根本。“皆度彼岸”是說修六度萬行圓滿了,便能到達成佛之彼岸。

  ④悉獲諸佛無量功德 是說菩薩自利利他,福慧雙修,人人都獲得和諸佛一樣的無量功德。功德者,修行是功,身心清淨是德。又滅除內心的愚癡是功,智慧現前是德。總之,修行有所得,叫做“功德”。

  ⑤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智慧聖明”是指證得好像大聖人(指佛)那樣的聰明智慧。“不可思議”是不可思之,亦不可議之的意思。

  ⑥如是之等菩薩大士 如此有道德有智慧的等覺菩薩大士。“等覺菩薩”,是大乘佛教五十二階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薩,亦即十地位滿,將證佛果之菩薩,其功德和智慧差不多與佛相等了,故名“等覺”,又名“一生補處”,或“金剛心菩薩”。“大士”是菩薩的通稱,也就是成辦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大事業的人。如普賢、文殊、觀音、勢至菩薩,時常都被尊稱爲“大士”。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 叁祇修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