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一 法會聖衆

  ◎經文 (證信序)

  

  (一) 法會聖衆

  

  我聞如是①,一時②,住王舍城④,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這是說六成就) 

   我(阿難)親自聽到佛這樣說。那時,釋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外的靈鹫山中,與他在一起的有大比丘1萬2000人。這些聲聞聖衆,都已經修得了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如意等等之神通。

  附記1:凡是佛經,開頭都有“如是我聞”或“我聞如是”之句,那是佛臨涅槃前,阿難代表大衆問佛4個問題:(一)佛住世時,我們依佛爲師,佛涅槃後,我們依誰爲師?(二)佛住世時,我們依佛安住,佛涅槃後,我們依什麼安住?(叁)佛住世時,惡性比丘有佛調伏,佛涅槃後,惡性比丘如何調伏?(四)佛住世時,佛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佛回答他:我涅槃後,應依戒律爲師;我涅槃後,應依四念處安住;我涅槃後,惡性比丘,應默擯置之;我涅槃後,一切經典首句應安“如是我聞”等證信的句子。所以後來佛弟子結集經典時,先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次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藏。當阿難登座誦出經藏時,開頭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那是向世人宣布:這部經是我(阿難)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不是道聽途說的。當時他所誦出的每一部經,都得到500大阿羅漢的公認,與佛所說的相符,一字不漏。

  附記2:諸經皆有通別二序,在通序(又名證信序)裏,舉出六件事以資證明此經確乃佛親口所說,稱爲“六成就”。例如本經之經首說“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便具足了六成就:一、以如是爲“信成就”,信者,阿難之言,阿難說此經爲他如是我聞,以示自己之信順;二、以我聞爲“聞成就”,即此經爲阿難親耳所聞,並非輾轉傳聞的;叁、以一時爲“時成就”,即師資道合、機教相叩之時;四、以一佛字爲“主成就”,即有說法之主;五、以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爲“處成就”,即有說法的道場;六、以比丘衆等爲“衆成就”,即有聽經的大衆。凡是講經的法會,一定要有上述六種因緣,才能成就。

  ◎注釋

  ①我聞如是 “我”是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指此經是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如是”就是這樣的意思。合起來說,就是我阿難親自聽到佛這樣說。

  ②一時 是指佛正要講這一部經之時,也就是師資道合、機教相叩之時。

  ③佛 釋迦牟尼佛。

  ④王舍城 梵語叫做Rajagaha,在古印度之摩伽陀國,地點就在今天印度的比哈爾省。

  ⑤耆阇崛 新稱靈鹫山(Gijjhakuta MT.),簡稱靈山,許多大乘的經典,諸如法華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般若經等等,都是在這座靈山上宣說的。它的地點就在今天印度比哈爾省王舍城東北方約10多20公裏處。

  ⑥大比丘 指年歲大而且道德高的出家人。比丘含有叁義: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會群衆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法身。二、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叁學,撲滅貪瞋癡等煩惱,以便達到了脫生死的目的。叁、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衆生皆爲其魔子魔孫,永遠受他的控製,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叁界,以解脫爲期,大家都很認真的修行,不爲天魔外道所擾亂,于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故謂之怖魔。

  ⑦大聖 已經斷除妄想、分別、執著的大聖人。

  ⑧神通 神者神奇莫測,通者通達無礙,合而言之,即能使人莫測它之所以,又能爲所欲爲而毫無障礙。這種神通功夫,凡夫不如小乘,小乘不如菩薩,菩薩又不如佛。

  其名曰尊者了本際②、尊者正願③、尊者正語④、尊者大號⑤、尊者仁賢⑥、尊者離垢⑦、尊者名聞⑧、尊者善實⑨、尊者具足⑩、尊者牛王(11)、尊者優樓頻螺迦葉(12)、尊者伽耶迦葉(13)、尊者那提迦葉(14)、尊者摩诃迦葉(15)、尊者舍利弗(16)、尊者大目犍連(17)、尊者劫賓那(18)、尊者大住(19)、尊者大淨志(20)、尊者摩诃周那(21)、尊者滿願子(22)、尊者離障(23)、尊者流灌(24)、尊者堅伏(25)、尊者面王(26)、尊者異乘(27)、尊者仁性(28)、尊者嘉樂(29)、尊者善來(30)、尊者羅雲(31)、尊者阿難(32),皆如斯等上首(33)者也

   (這是說有許多的聲聞聖衆出席法會)

   他們的名字是:尊敬的了本際長老,(中略)這31位尊者,以及其他前來參加法會的所有一切大比丘,都是當時僧團中的上首弟子,也就是大衆的模範。

  附記1:本經一開頭,即舉出有一萬二千的聲聞聖衆前來參加法會,由此可以想見,這次講經法會是多麼的稀有、難得和隆重!

  附記2:有些修小乘法的人,堅不承認有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殊不知小乘人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便了生死、出叁界,出叁界之後又去哪裏呢?即寄居于諸佛淨土。諸佛淨土皆有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其中方便有馀土,即爲那些已斷見思惑之阿羅漢、辟支佛和還未證得法身之菩薩,或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的衆生而設之土。《阿彌陀經》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這便是明證。

  ◎注釋

  ①尊者 有德可尊,受人尊敬的人。

  ②了本際 即憍陳如。以無漏智證得諸法空性,叫做“了本際”。他是佛最初說法時,五比丘中最先成就的人。

  ③正願 即馬勝,威儀第一,五比丘之一。因做錯了一件事,爲佛所呵,即立願永不再犯,故名“正願”。有一大富長者見了馬勝之威儀,心生歡喜,即爲僧興建了60間房舍,成爲佛門佳話。

  ④正語 即離婆多,坐禅第一,又名無倒亂第一。因途中遇兩鬼爭屍,請他作證,他即公正誠實而說,決不妄證,故名“正語”。

  ⑤大號 即摩诃男,是釋尊父系的親族,族姓第一,也是五比丘之一。

  ⑥仁賢 即湏菩提,此是叁湏菩提(解空湏菩提、天湏菩提、惡性湏菩提)中之惡性湏菩提。因是小龍臨終起一念仁慈賢善之心,得生人中,值佛出家證果,故名“仁賢”。

  ⑦離垢 即維末坻,潔淨第一。因打掃寺舍,願令心無塵垢,見思惑斷盡,故名“離垢”。

  ⑧名聞 即摩诃俱絺羅,他是舍利弗的母舅,本是當時最有名聞的大智婆羅門,後舍邪歸正,隨佛出家,得四無礙辯,隨問能答,爲佛弟子中,答問第一。以其本來是最有名聞之婆羅門,故立此名。

  ⑨善實 即凡耆,供養第一。因他過去世曾以最美善的果實,供養維衛佛塔,感得91劫常生人天的果報,今世值佛出家證果,故名“善實”。

  ⑩具足 即樹提長者,得戒第一。未出家前,曾以旃檀缽置于刹杆上,賓頭盧現神通取得,二人都被佛呵責,製訂在家弟子不得以七寶或木缽供養比丘。他後來出家,發願受持佛所製的具足戒而成沙門,故名“具足”。

  (11)牛王 即憍梵波提,華譯“牛呞”,受天供第一。因過去世曾嘲笑沙門,故感500世做牛,今得人身,馀習未除,如牛一樣雖然不食東西,但口中常嚼不停,故有此名,受天供第一,因他雖證聖果,牛呞未改,故佛勅令他常在天上受供,以免世人見他的樣子而譏嫌。

  (12)優樓頻螺迦葉 本是事火婆羅門,因見佛在其窟中,以神力降伏毒龍,因而舍邪歸正,隨佛出家證果,常以四事供養衆僧,故爲護衆第一。

  (13)伽耶迦葉 優樓頻螺之弟,隨兄跟佛出家而證果,後來常到最難教化的邊地去教化衆生,故爲教化第一。

  (14)那提迦葉 也是優樓頻螺之弟,偕兄隨佛出家,只7日即證果,故爲精進第一。

  (15)摩诃迦葉 又名飲光,因前世作冶金師,與一貧女,共同以金箔嚴飾佛像,而感得多生身如紫金,光吞馀色,故名“飲光”。他是佛十大弟子中,頭陀第一,同時也是禅宗之始祖,又是佛涅槃後結集經典的一大功臣。

  (16)舍利弗 “舍利”華譯爲“鹙鹭”,“弗”華譯爲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號爲舍利弗或舍利子,在佛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又名優波提舍,華譯爲論議,因爲他在母胎時,已能幫助其母辯論勝過其舅摩诃俱絺羅。八歲登座議論和說法,十六大國中無一對手,因此得名“優波提舍”。

  (17)大目犍連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稱。

  (18)劫賓那 華譯知宿命,他善知天象,是當時的天文學家,故爲知星宿第一。

  (19)大住 即摩诃迦旃延,他善于議論教法,是佛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

  (20)大淨志 即賴吒和羅,因他常說少事少欲,得安樂住,爲聲聞比丘之典型,故爲“閑居第一”。

  (21)摩诃周那 他是周利槃陀伽的哥哥。

  (22)滿願子 即富樓那,在《法華經》中,佛稱贊他爲說法人中,最爲第一,除了如來,無人能勝過他,故在佛十大弟子中,號稱“說法第一”。

  (23)離障 即阿那律,他是佛的堂弟,佛成道後,回國弘法,度之出家。他愛睡覺,被佛呵責,發奮精進,七日七夜,不眠不休,雙目失明。佛乃教他修習樂見照明金剛叁昧,遂發天眼,觀看叁千大千世界,如看自己的手掌一樣的清楚,故成爲佛十大弟子中之“天眼第一”。

  (24)流灌 即孫陀羅難陀,乃佛之胞弟,佛有卅二相,他有卅相,儀容第一,舉世無雙。家有豔妻,因沈溺于其妻美色,不樂出家,後爲佛方便度化,結果證得阿羅漢果。

  (25)堅伏 即賓頭盧頗羅墮,他因樹提長者以栴檀缽置于刹杆頂上,而現通取缽,被佛呵責,勅令雖得聖果,不得入滅,留在世間,受人供養,…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一 法會聖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