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傳 第四十五章 十大比丘弟子▪P4

  ..續本文上一頁陀仍想試試富樓那有多大的毅力,所以又很親切的問道:

   “富樓那!你說得一點不錯,做佛陀的弟子,布教和修行是第一!不過,我要問你,你到輸盧那國去布教,假若他們不肯接受你的教導,破口大罵你,你的感覺如何呢?”

   富樓那沒有考慮的回答道:

   “佛陀!他們罵我,我覺得他們很好,因爲他們畢竟還不完全是野蠻的人,光是罵我,還沒有動用棍棒打我!”

   “假若他們用拳頭、瓦石、棍棒打你呢?”佛陀又再慈悲的試問著。

   “我仍然覺得他們很好,”富樓那回答:“因爲他們只是用拳頭、瓦石、棍棒打我,還沒有忍心用刀杖刺傷我。”

   “假若他們用刀杖把你刺傷呢?”

   “我還是覺得他們很好,因爲他們還有人性,並沒有殘酷的把我打死。”

   “假若他們把你打死呢?”佛陀又再進一步追問。

   “這我就要更感激他們,他們殺害我虛幻的色身,幫助我進入涅槃,幫助我以身命報答佛陀的恩惠,這對我雖無大妨礙,遺憾的就是這對他們並沒有好處。”

   佛陀大喜,稱贊道:

   “富樓那!你不愧是佛陀的真弟子,修道、布教、學忍辱,你的心境都能平安。做佛陀的弟子,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的確要有你這樣的精神,布教師應具十德:

   一、善知法義德  二、能爲宣說德

   叁、處衆無畏德  四、辯才無礙德

   五、方便巧說德  六、隨法行法德

   七、具足威儀德  八、勇猛精進德

   九、身心無倦德  十、成就威力德

   “富樓那!幫助佛陀宣揚真理,布教師的精神與肉體的素質同時重要,在精神方面,先要對叁寶確立不動搖的信仰,再以慈悲、沈著、才智、健康爲助;在肉體方面,先要有健康的身體,再以品行、風度、聲音、辯才爲助,你都已具備了這些條件,你可以到輸盧那國去布教,我很放心也很歡喜你去!”

   富樓那聽完佛陀的開示,受到佛陀很大的鼓勵,他很感動,加強了他對布教不退轉的決心,他頂禮佛陀以後,在比丘們歡呼送別聲中向輸盧那國而去。

   不久,富樓那在輸盧那國收有五百弟子,建有五百伽藍,他在僧團中說法第一的美譽就這樣傳開出去了。

   富樓那尊者不是只求自利的人,他精進佛道,勇猛修行,有一次佛陀特別告訴他成就菩薩的四種法門,佛陀道:

   “富樓那!修學佛道的比丘,先要成就菩薩四法,才能于正法中得不退轉,是那四法呢?

   “第一、聽到未曾聽過的法門,思量義理,不可即刻批評。

   “第二、希求多聞,深生欲心;于空閑處,深生樂心;求斷嗔恚,修集慈觀;爲斷貪欲,修不淨觀;爲斷愚癡,修因緣觀。

   “第叁、要善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即能成就無依止智,對于一切法不念不分別,才能爲衆生宣說大法。

   “第四、要廣行布施,嚴持戒行,勇于忍辱,精進菩提。

   “富樓那!你能成就此菩薩四法,當能常爲諸佛稱贊!”

   富樓那尊者是佛陀座下的名布教家,因此很得佛陀的歡心,常受到佛陀的贊美!

  解空第一須菩提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解空第一的是須菩提尊者。據說當須菩提出生的時候,他的家中就有空生的征兆,佛陀在般若會上,發揮究竟的空理,對它能徹底解悟的,也首推須菩提。

   有一天,佛陀忽然不在僧團中,所有的人到處尋找,都不知道佛陀的去處。大家非常驚訝,阿那律以天眼觀察,告訴大家說佛陀到忉利天去爲母說法,大概要叁個月的時間,佛陀才會回來,大家見不到佛陀,都非常的思念,每個弟子們都有一日叁秋之感。

   叁個月過去,佛陀重降臨人間,佛陀還未到達僧團時,知道的人都爭先恐後的出去迎接,此刻須菩提正在靈鹫山的崛中縫衣,他知道佛陀下降人間,當即放下衣服想趕快去迎接,正在這時候,他忽然又再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心中想道:“我現在去奉迎佛陀的聖駕,是爲了什麼呢?佛陀的法身,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見,我現在去迎接佛陀,把佛陀的法身當做地水火風四大種的和合,這是沒有認識諸法的空性,不認識諸法的空性,就見不到佛陀的法身。因爲佛陀的法身,諸法的空性,是沒有造作主,也沒有所造作。如果要想見佛陀,則一定先要了解五蘊四大總是無常的,明白所有的一切東西是空寂的,知道森羅萬象的諸法是無我的。沒有我,也沒有人;沒有作,也沒有所作。一切法是空寂的,法性是無處不遍的,佛陀的法身是無處不在的,我皈依奉行佛陀的教法,我想不應該被事相所迷。”

   須菩提因有這樣認識,他就不去迎接佛陀,坐下來又再縫衣服。

   佛陀的歸來,在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蓮花色比丘尼第一個搶先迎接佛陀,她對佛陀說道:

   “佛陀!弟子蓮花色首先前來迎接佛陀的聖駕。”

   佛陀微笑著回答道:

   “蓮花色!我的回來,迎接我的不能算你是第一人,須菩提尊者觀察諸法的空性,才是真正迎接見到我的人,見法的人才能第一個見到佛陀,第一個迎接佛陀。”

   蓮花色比丘尼聽佛陀這麼一說,才知道在佛陀的教法中,對宇宙人生真理的體會,自己很慚愧,還不及須菩提尊者。

   有一次佛陀在般若會上,對須菩提說道:

   “須菩提!你很有辯才,深能體會真空的道理,你可以向在場聚會中的菩薩們,解說般若波羅蜜相應之法,滿足他們的所學,是很好的事。”

   佛陀這麼說時,在座的會衆心中都在猜想道:“須菩提尊者是以自己的智慧辯才來宣說如是甚深之法呢?還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來宣說呢?”

   須菩提知道會衆中的心意,他就說道:

   “佛陀的慈命是不能違的,弟子們來說教,不論甚麼深淺的教法,如果要能說得契理契機,這皆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說教,勸人修學,才能獲證到法的本性,才能和法的實相相應,才能和佛陀的心意相通。我以佛陀的威神之力,現在來宣說修學菩薩道的般若波羅蜜多的相應之理,這不是以我的智慧辯才之力所能勝任。”

   須菩提說後,頂禮佛陀,對佛陀禀告道:

   “佛陀!我受佛陀的敕命,來說明菩薩與般若波羅蜜多的相應之法,但是甚麼法才名爲菩薩呢?甚麼法才名爲般若波羅蜜多呢?我不見有法名爲菩薩,也不見有法名爲般若波羅蜜。即使這兩個法的名稱我也沒有去分別。我以這樣的認識來表達菩薩說般若波羅蜜的相應之法,佛陀!我能夠滿足菩薩們的所學嗎?”

   佛陀很歡喜的回答道:

   “須菩提!菩薩只有名爲菩薩,般若波羅蜜只有名爲般若波羅蜜,所謂菩薩與般若波羅蜜的名稱,亦只有名稱而已。這個本是不生不滅,不過爲了便于宣說才假爲立名,這個假名,不是在內,不是在外,也不是在內外之間,本來就是不可得。譬如講“我”,亦唯有假名,“我”的本體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有爲的諸法,是如夢、如響、如影、如幻、如陽炙、如水中月的。可是,須菩提!菩薩要證得不生不滅,仍然要修學菩薩法與般若波羅蜜法的假名與假法。

   “須菩提!菩薩修學般若波羅蜜,色受想行識的常與無常,樂與苦,我與無我,空與不空,有相與無相,有爲與無爲,垢與淨,生與滅,善與惡,有漏與無漏,世間與出世間,輪回與涅槃,都是不可執著和分別的,其他一切諸法都是這樣。

   “須菩提!爲甚麼要這樣呢?因爲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對諸法起分別之想,應住于空,住于無分別。菩薩修六波羅蜜等其他諸行,也是不見菩薩的名;不見般若波羅蜜,也不見般若波羅蜜的名。菩薩只有求一切智,知道一切是諸法的實相,而這個實相才是不垢不淨的。

   “假若菩薩能照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知道名相是權巧而假爲安立,則對色受想行識和其他一切諸法,都不生起執著,對智慧不生執著,對神通也不起執著,對甚麼都不生起執著,爲甚麼要對一切法都不執著呢?因爲有執著就是不可得。

   “須菩提!照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時,對一切法都不起執著時,才能增加完成六波羅蜜的修行,才能進入修行者的正位,才能住于不退的地位,具足神通,暢遊佛國,化益衆生,供養諸佛,莊嚴清淨佛土,自己安住自在解脫的境界。

   “須菩提!你有這樣想嗎?色,是菩薩嗎?受想行識是菩薩嗎?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薩嗎?地水火風空識是菩薩嗎?遠離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風空識的人是菩薩嗎?”

   須菩提回答道:

   “佛陀!這以上都不名爲菩薩。”

   佛陀明知故問而說道:

   “須菩提!你說這以上都不名爲菩薩,這是甚麼緣故呢?你可對諸修習菩薩法者說明。”

   “佛陀!本來所謂衆生者,是不可知不可得的,不論什麼菩薩也是如此,色受想行識是不可得,說有這個法,說沒有這個法,遠離這個法性都不名爲菩薩。”

   佛陀聽須菩提的回答,很高興的稱贊道:

   “對啦!須菩提!所謂菩薩,所謂般若波羅蜜,皆是不可得,菩薩雖要修習,但本無修習。須菩提!我再問你,色受想行識等的諸法是菩薩義嗎?”

   “佛陀!色受想行識等都不是菩薩義!”須菩提深有了解的回答。

   佛陀又再很歡喜的嘉許須菩提道:

   “須菩提!你說得太對啦!菩薩修習般若波羅蜜時,色受想行識等的諸法或常或無常,或有爲或無爲等,皆是不可得,菩薩應以海闊天空的心情去修習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你說你不見到菩薩與菩薩名的法,法與法界,法界與眼界,眼界與意界,這些相對的諸法並不是對立的。是甚麼原因呢?離開有爲而說無爲這是不能夠的,離開無爲而說有爲也不能成立的。須菩提!菩薩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不見甚麼法,就能無諸恐怖;把心不停于法,就沒有後悔的事。須菩提!菩薩的心的作用,也是不可得和不可知。因此,這個心,不停于任何一物…

《釋迦牟尼佛傳 第四十五章 十大比丘弟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