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才沒有後悔的事。須菩提!如你所說,菩薩應如此修學般若波羅蜜。菩薩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也不得菩薩的名,這才真名菩薩,真名般若波羅蜜,這是爲菩薩所說之教。”
須菩提對性空的真理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他解空第一的盛名就這樣在僧團中受著大衆的尊敬。
論議第一迦旃延
迦旃延尊者在佛陀的比丘弟子中是論議第一!
真理不辯不明,迦旃延尊者能用很巧妙的方法,很簡短的言辭,把問難的人說得心悅誠服。
有一次,迦旃延走在街上托缽行化的時候,迎面走來一婆羅門的修道者,他向迦旃延招呼以後就問道:
“迦旃延尊者!今天巧遇到你真是難得的機緣,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你,希望你以客觀的態度破除我的疑惑!”
“你對甚麼問題生起了疑惑!”迦旃延問。
“尊者!我看世間上,刹帝利與刹帝利相爭,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這是甚麼原因才使他們相爭呢?”
“是貪欲在蠱惑!”迦旃延回答。
“婆羅門和婆羅門相爭,刹帝利和刹帝利相爭,是爲了貪欲。那麼,尊者!我再問你,你們沙門和沙門相爭,又是爲的甚麼原因呢?”
“是我見的執著!”
婆羅門的修道者閉起眼睛來想了一會,很滿意迦旃延的回答,但他又再提出問題來問道:
“尊者!你的回答很公正,不過,我想知道世間上什麼人才能夠離開貪欲與我見呢?”
迦旃延毫不猶豫的回答道:
“現在舍衛城說法的我的老師佛陀,他是應供、正遍知、無上正覺者,他沒有貪欲的煩惱,沒有我見的執著,是人天的師範!”
婆羅門的修道者很感激迦旃延的說法,他當即要求他介紹皈依佛陀,作在家學佛的居士。
又有一次,也是有一位婆羅門的修道者,他聽說迦旃延論議第一的大名很不服氣,他從很遙遠的地方特別趕來訪問迦旃延,他想就以辯論來問倒迦旃延,他一見面就問道:
“尊者!我聽人說,本是婆羅門的迦旃延,現在作沙門,不再拜耆宿的婆羅門,不起座相迎,也不與座,我聽了這麼說,深不以爲然。所以我特地來問你,假若是真的這樣,我想這不是正法,是不應該的。”
迦旃延尊者不慌不忙,胸有成竹的回答道:
“你說的是事實,由婆羅門皈依正遍知佛陀的我迦旃延,是不再向婆羅門的耆宿禮拜,這是很合乎法理。已經證得聖果的我,你不可用年齡的老少來衡量,假若是一個年齡八十或九十多的婆羅門,耽于愛欲,陷于貪嗔邪見之中,年齡雖長,這樣的年齡有什麼用呢?”
婆羅門給迦旃延這麼一反問,無話可對,深感羞愧,他也舍棄邪見,請迦旃延介紹,皈依到大覺佛陀的座下。
迦旃延就是這麼一位善于議論和巧說的尊者,和他談話,不要幾句,總會叫你心悅誠服的相信他的說法。
很多當時的外道,在迦旃延巧妙的議論之下改邪歸正,接受佛法的信仰。
有一次,迦旃延在阿槃提國宣化佛法的途中,遇到一位婦人手持水瓶,坐在河邊啼哭,迦旃延看了後很不忍,怕她因爲什麼失意的事想不開而投水自殺,因此就上前去問道:
“婦人!是什麼事使你傷心,在這裏啼哭,告訴我,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可以幫你解決問題!”
婦人更是放聲哭道:
“你是不能幫助我解決困難的,告訴你有什麼用呢?世間是不平等的,貧富如此的懸殊,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一生都是受苦,我給貧窮的苦折磨得真不想活了。”
迦旃延很同情的開示她道:
“婦人!你不要傷心,世間上窮人很多,不僅是你一個人。同時,窮人並不一定是苦或不幸,富人也不一定是快樂。你看那些擁有奴婢田宅的富人,他們仍然天天爲貪欲煩惱受苦。爲人只要能夠平安的生活就好,貧窮有什麼值得悲傷呢?”
婦人不耐煩的哭著說道:
“你是一位出家的沙門,你能看得開世情而我不能。你要知道,我是一個大富人家的奴婢傭人,窮年累月的做著苦役,衣食不周,自由沒有。而我那黑心的主人,悭貪暴惡,沒有絲毫慈心,我們做事稍有差遲,打罵交加。想到我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這些痛苦都是由于貧窮所致,你想,我怎麼不痛哭我的苦命呢?”
“婦人!”迦旃延說道:“既然如此,你不用悲傷,我告訴解脫貧窮發財的方法,這個方法很簡單,你既是爲貧窮受苦,那你可以把貧窮賣給別人!”
“貧窮可以賣給別人?”婦人奇怪得叫起來,他問尊者道:“貧窮可以賣給別人,那麼世間上就沒有窮人了,有什麼人肯得買窮呢?”
“賣給我!”迦旃延回答。
“貧窮可以出賣,而且也有你肯買,不過世人不懂出賣貧窮的方法。”
“要布施!”迦旃延開示道:“你要知道人生的貧富各有因緣,貧窮的人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和修福;富貴的人所以富貴,是前生有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賣貧買富最好的方法。”
婦人聽後,智慧開朗,從此明白了致富之道。但她又苦著臉向迦旃延尊者問道:
“你說得不錯,我的確明白了發財的方法。不過,我極其貧困,我是一無所有的人,今此水瓶,還是我那愛財如命的主人所有,你叫我怎麼好布施呢?”
迦旃延尊者把自己的缽交給婦人說道:
“你持此缽,取一點淨水布施給我。”
婦人如教奉行,歡喜踴躍,後來婦人即升忉利天享樂。
迦旃延尊者長于議論,感化很多的人皈依叁寶,奉行佛教。
頭陀第一大迦葉
大迦葉尊者是佛陀弟子中的頭陀第一!
頭陀就是修習苦行的意思,凡是修苦行的人第一要選擇空閑的地方,第二要過托缽乞食的生活,第叁要常居一處,第四要一日一餐,第五要乞食不擇貧富,第六要守叁衣缽具,第七要常坐樹下思惟,第八要常在露地靜坐,第九要穿著糞掃衣,第十要住于墳墓之處。修學頭陀苦行的人就是要過這樣簡單的生活,也是清淨的生活。
這樣理想的頭陀修行者,就是尊者大迦葉。
大迦葉還沒有皈依佛陀以前,他就被人稱贊是志氣清高,不著欲染的青年,即至父母爲他娶親,他竟和他的妻子分床而臥。後來在竹林精舍聽聞佛陀說法,生大信心,皈依佛陀,佛陀曾說過若非明徹宇宙的大覺者,是受不起他稱老師的。
大迦葉尊者是過著舍富乞貧的托缽生活,有一次他在王舍城行化的途中,見到一位貧困的老母,窮得衣不遮體,食不解饑,臥在街巷陰暗的地方,大迦葉尊者很憐愍她,就向她行乞說道:
“老母!我看你窮苦的情形,心中很是難過同情,你爲什麼這麼窮苦,都是你過去悭貪沒有布施的關系,我是佛陀的弟子,是人間的福田僧,現在望你多少布施一點食物給我,讓你種種福田,將來免除這貧困的生涯。”
窮苦的老母回答道:
“呵!你是一位尊者,我很榮幸得你向我說法,不過你要我布施供養你食物,這是叫我感到非常困難的事情。說出來不怕尊者見笑,我叁日來沒有粒米充饑,現在所有的是很少的米汁,臭惡難聞,人家將要棄去而爲我討來,這怎麼可以用來供養你尊者呢?”
“這是沒有關系的,”大迦葉說:“你就把米汁給我一點吧,我是舍豪富乞貧窮的大迦葉,我很歡喜的接受你的供養。”
貧窮的老母,聞言大喜,即刻取出米汁供養,大迦葉恐怕老母不信,就當著老母的面前,把米汁一飲而光,老母後來以此功德,壽終之時即生天享樂。
大迦葉尊者利人的悲心很值得人敬仰,但弘法的熱情,比起舍利弗和目犍連等顯然不如,當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沒有涅槃前,就常勸說他忘去自我,來從事弘法利生的真理運動,大迦葉尊者總是堅定的回答他們道:
“我實在是不行了。弘揚正法,教化衆生,全不是我的分內之事了。忘去自我,多麼不容易啊!我充其量頂多在自己的生活中,豎立起更艱苦卓絕的修行榜樣,讓後來者對于少欲知足的頭陀苦行,知道尊重與實行。弘法利生那些艱钜的任務,全賴你們去擔當了。”
舍利弗和目犍連聽了這些話,並不感到失望,反而稱贊道:
“長老能夠在這一方面樹立法幢,也是非常難得,佛法是多方面的,各人可以依著自己的志趣去實踐自己的理想,我們爲長老祝福。”
長老大迦葉對于他的頭陀苦行,任何人的勸說,他都不會停止。
大迦葉尊者,不懼狂風暴雨,不怕日曬夜露,總是住在深山叢林的樹下,或是白骨遍野的冢間,他的年齡逐漸的衰老,佛陀很同情憐愍他,有一天當他到祇園精舍的時候,佛陀就勸他安住在祇園精舍。
可是,他反而向佛陀說道:
“佛陀!不行,我不能住在祇園!佛陀的慈悲,弟子深深了解和感激。不過,弟子住在這裏,一定非過團體的生活不可,那時我的頭陀苦行,是會感到很大的不便。這裏無論是靜坐、經行,聞法,樣樣都合乎理想,清風明月,鳥語花香,環境真是太優美了。但我修頭陀行者的人,住在這裏是十二分的不宜。這裏聞不到一點屍臭,看不見半根白骨,生活過得是這麼適宜舒服,對于修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觀等,無論如何不適合。我很樂于冢間的生活,那裏,長年累月的獨自一人,或在樹下,或在露天,或經行觀屍,或補破衲衣。歡喜乞食行化,得自由的進城,不願意乞食行化,得隨便找些野果草根充饑。我不爲衣愁,不爲食憂,沒有人間的得失,我只感到清淨解脫自由。
“當然,有人會說我這樣的生活太過于自利,像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迦旃延尊者等,他們負起代佛陀宣揚的任務,不懼阻難,不惜身命,推動著真理的*輪,讓衆生普沾法味,同獲法樂。我雖然沒有那一股勇氣和毅力,但我不會忘記佛陀給我的恩德,爲了報答佛陀的恩惠,我才更要過頭陀的生活。因爲衆生能否得救,全靠僧團的弘法,僧團中布教的弘法者,是人民的親教法師,他…
《釋迦牟尼佛傳 第四十五章 十大比丘弟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