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念安般經》略解(湯用彤)▪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念作意學之,修已多修,此謂學之。”

  方其出息靜止身行彼力學,方其入息靜止身行彼力學。

  按:(論)曰:“令滅身行我入息是學。雲何名身行者

  此謂出入息以如是身行曲伸,形隨神動踴振搖,如是于身行現令寂滅。複次,于粗身行現令寂滅,以細身行修初禅,從彼以最細修第二禅,從彼最細修行學第叁禅,令天無余修第四禅。問曰:若無余滅出入息,雲何修行念安般

  答曰:善取初相故。以滅出入息,其相得起成修成行相。何以故,諸禅相知喜爲事。”

  方其出息了知喜彼力學,方其入息了知喜彼力學。

  按:(論)曰“彼念現入息念現出息,于二禅處起喜。彼喜以二行成知、以不愚癡故,以事故。于是坐禅人人定成知喜,以不愚癡以觀故,以對治故,以事故成。”

  方其出息了知樂彼力學,方其人息了知樂彼力學。

  按:(論)曰:“知樂我入息如是學者,彼現念入息現念出息,于叁禅處起樂。彼樂以二行成知,以不愚癡故,以事故,如初所說。”

  方其出息了知心行彼力學,方其入息了知心行彼力學。

  按:《論》曰:“知心行我息入如是學者,說心行是謂想受二蘊。于四禅處起彼彼心行,以二行成知,以不愚癡故,以事故。已知初說。”

  方其出息靜止心行彼力學,方其入息靜止心行彼力學。

  按:(論)曰:“令寂滅心行我息入如是學者,說心行是謂想受,于粗心行令寂滅學之,如初所說。”

  方其出息了知心彼力學,方其入息了知心彼力學。

  按:《論》曰:“知心我入息如是學者,彼現念入息現念出息,其心人出事,以二行人成所知,以不愚癡,以事故,如初所說。”

  方其出息使心歡喜彼力學,方其入息使心歡喜彼力學

  按:《論》曰:“令歡喜心我入息如是學者,說令歡喜,說喜于二禅處,以喜令心踴躍學之,如初所說。”

  方其出息使心攝持彼力學,方其入息使心攝持彼力學。

  按《論》曰:“令教化心我入息如是學者,彼坐禅人現念入息現念出息,以念以作意彼心于事令住令專,一心教化,以彼心住學之。”

  方其出息使心解脫彼力學,方其人息使心解脫彼力學。

  按(論)曰:“令解脫心我人出息如是學者,彼坐禅人現念入息現念出息,若心遲緩從懈怠令解脫,若心利疾從調令解脫學之,若心高從染令解學之,若心下從嗔恚令解脫學之,若心穢汙從小煩惱令解脫學之,複次若心不著樂令著學之。”

  方其出息見無常彼力學,方其人息無見常彼力學。

  按:《論》曰:“見無現我人息如是學者,現念入息現念出息,其入出息及出息事,心、心數法見其滅生,生滅學之。”

  方其出息見滅彼力學,方其入息見滅彼力學。

  按:《論》曰:見滅我入息如是學者,彼無常法如實見其過患,彼我滅是泥洹,以寂寂見學之。”

  方其出息見出離彼力學,方其入息見出離彼力學。

  按:《論》曰:“見出離我入息如是學者,彼無常法如實見其過患,于彼過患現舍居止寂滅泥洹,使心安樂學之。如是寂寂如是妙,所謂一切行寂寂,一切煩惱出離,愛滅無欲,寂寂泥洹。”

  諸比丘,如是修念安般,如是數習,可有大果有譽。

  諸比丘,如何修念安般,如何數習,可令四念處完成耶

  

  諸比丘,若彼念出息,彼念人息,彼長出息並知“我長出息”,彼長入息並知彼長入息並知“我長入息”,彼短出息並知“我短出息”,彼短入息知“我短入息”,方其出息了知一切身彼力學,方其人息了知一切身彼力學,方其出息靜止心行彼力學,方其人息靜止心行彼力學,諸比丘,若如是時比丘恒於身現身,熱誠精思,常念戒世間之憂患,則於身知身,余即分別出入息,因此則如是時比丘恒於身觀身,熱誠精思,常念戒世間之憂患。

  諸比丘,若方其出息了知喜彼力學,方其入息了知喜彼力學;方其出息了知樂彼力學,方其入息了知樂彼力學;方其出息了知心行彼力學,方其入息了知心行彼力學,方其出息靜止心行彼力學,方其入息靜止心行彼力學。諸比丘,若如是時於受觀受,熱誠精思,常念戒世間之憂患,則於受觀受,余即分別至善作意於出入息,因此則如是時比丘恒於受觀受,熱誠精思,常念戒世間之憂患。

  諸比丘,若方其出息了知心彼力學,方其入息了知心彼力學;方其出息使心歡喜彼力學,方其人息使心歡喜彼力學;方其出息使心攝持彼力學,方其人息使心攝持彼力學;方其出息使心解脫彼力學,方其入息使心解脫彼力學,諸比丘,若如是時於心觀心,熱誠精思,常念戒世間之憂患,凡有結者,即余謂其不能修念安般,因此則如是時比丘恒於心觀心,熱誠精思,常念戒世間之憂患。

  諸比丘,若方其出息了知心彼力學,方其入息了知心彼力學;方其出息使心歡喜彼力學,方其入息使心歡喜彼力學;方其出息使心攝持彼力學,方其入息見出離彼力學,方其入息見出離彼力學,諸比丘,若如是時恒於法觀法,熱誠精思,常念戒世間之憂患。如以智慧見知憂患之除去,則是能舍者矣,因此則如是時比丘恒於法觀法,熱誠精進,常念戒世間之憂患。

  諸比丘,如是修念安般,如是數習,令四念處完成。

  按:《論》曰;“問曰:雲何得如此

  答曰:長出入息所初四處成身念處,知起所初成受念處,知心所初成受念處,知心所初成心念處,見無常所初成法念處,如是修念安般成滿四念處。”

  諸比丘,如何修四念處,如何修習,可令七覺支完成耶

  

  諸比丘,若比丘恒於身現身,熱誠精思,常念戒世間之憂患,若持此念時可以不亂,若持念不亂時則念覺支堅固,念覺支得以修而修,念覺支亦可趣於完成矣。若彼恒如是念,真知此法,抉擇審視,得生圓智。

  諸比丘,若比丘恒如是念,真知此法,抉擇審視圓智得生時,擇法覺支堅固,並得以修而修亦趣於完成矣,若真知此法,抉擇審視,圓智得成,則精進堅固而不搖矣。

  諸比丘,若比丘真知此法抉擇審視圓智得成精進堅固不搖時,則粗進覺支堅固,並得以修而修亦趣於完成矣,若精進堅固,則離欲喜起矣。

  諸比丘,若身安心易定時,則定覺支堅固,並得以修而修亦可趣于完成矣。

  諸比丘,若有喜意身心均輕安時,則輕安覺支堅固,並得以修而修亦可趣于完成矣。若身安,則心易定矣。

  諸比丘,若身安心易定時,則定覺支堅固,並得以修而修亦趣于完成矣。若比丘如是定,則心善舍矣。

  諸比丘,苫如是定心善舍,則舍覺支堅固,並得以修而修亦趣于完成矣。

  諸比丘,若如是定心善舍,則舍覺支堅固,並得以修而修亦趣于完成矣。

  諸比丘,若比丘[不論]于受觀受,或于心觀心,或于法觀法,熱誠精思常念,[則均如上七段所說,七覺支得次第完成矣](此中刪重出一大段未譯)。

  諸比丘,如是修四念處,如是數習,可令七覺支完成。

  按:《論》曰:“雲何以修四念處成滿七菩提分

  修念處時于念成住愚癡,此謂念覺分。彼坐禅人如是念住,知擇苦無常行,此謂擇法菩提分。如是現擇法行精進不遲緩,此謂精進覺分。由行精進起喜無煩惱,此謂喜覺分。由歡喜心其身及心成猗,是謂猗覺分。由身猗有樂其心成定,此謂定覺分。如是定心成舍,此謂舍覺分。以修四念處成滿七菩提覺分。”

  諸比丘,如何修七覺支,如何數習,可令智慧解脫完成耶:

  諸比丘,若比丘令念覺支修習,則依離依無欲依滅盡,並棄滅成熟,則可令念覺支修習矣。諸比丘,令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修習[亦複如是L

  諸比丘,如是修七覺支,如是數習,可令智慧解脫完成。

  按:(論)曰:“雲何以修七菩提覺分成滿明解脫

  如是多修行七覺分于刹那道成明滿,于刹那果成解脫滿,如是修七菩提分成明解脫滿。”

  佛說如是,諸衆比丘皆大歡喜。

  按此爲總結。

  錄自《內學》第四輯第二種

  1928年10月支那內學院出版

  注釋:

  ①參看(大安般守意經)康僧會序,按巴利文安謂ann,般謂sldna,·意”字于漢末叁國時或即“念”字之別譯,或爲“末那“之譯文,如安世高(八正道經)第七谛意,當後譯之正念,該經並謂“第七谛意者,曰增叁幹七品不離意”,則所言亦見于(大安般守意經)。據此則守意者爲Sati-upatthana。唯安世高所譯之<七處叁觀經)中有守身守口意之語,則守意者爲M~okatmman p~eupa ahumm,據(安般守意經)本文,則意似指末那,或當後澤之心字。

  ②(五事毗婆沙論)卷上。(雜阿毗昙心論)卷一。(俱舍論)卷二十二

  ③見(出叁藏記集),道安(大十二門經序)

  ④<沙門十慧經)爲我國自撰佛書之最早者,今陝。(出叁藏記集)僅存其序文。十慧者,即(安般守意經)之十點。

  ⑤引<安般守意經)謝敷序文中語。

  ⑥sssassati前接字之a字有放義,Passassati前接字之Pa字有出義,<解脫道淪)想據此以譯,(清淨道淪)釋此,不知何以恰相反對。今以彼(論)爲南傳,從之以見南方佛教真相。參看忽滑谷快天<禅學思想史)卷上,一二六至一叁七頁。

  ⑦按(解脫道論)譯文“知一切身我人息如是學”《下同》系照原文直譯。惟了知一切身等爲十六特勝。即念安般時力學所得之果,故今改之,俾稍明晰。

  

《南傳《念安般經》略解(湯用彤)》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