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禅法師與上海佛教▪P3

  ..續本文上一頁真禅法師,對他領導的上海佛教界的捐款赈災熱情,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法師身體力行,率上海市佛教界爲全國範圍內的特大洪澇災害盡心盡力,捐款總數居全國各省市佛教協會之冠,以實際行動向社會各界表明,佛教徒對兩個文明建設是有不可磨滅的功績的。這不但使災區群衆得解燃眉之急,更體現出佛教救世濟民利樂有情之旨,座下功德無量,無任歡喜贊歎”!

  此外,社會各界也對真禅法師的慈悲胸懷表現出高度的敬意,報紙雜志紛紛對之加以報道,上海地區家喻戶曉的《新民晚報》就以《千條棉被寄深情》爲題,專門報道了真禅法師領導的上海市佛教界“在寒冬來臨之際,再次給災區人民送去一片深情和溫暖”的感人事迹。

  近20年以來,真禅法師先後多次代表玉佛寺和靜安寺或以個人的名義向上海以及全國各地的社會慈善機構和災區人民共捐贈了人民幣700余萬元。1995年,他又將80壽辰所得的全部香儀總計20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了社會福利事業,其中包括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市兒童福利院、“真禅學校”和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中心小學等社會各類慈善事業與“希望工程”建設。

  真禅法師一生關心和資助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尊敬和愛戴,國家政府有關部門更是給予他以極大的榮譽,紛紛贈以錦旗、獎狀和捐贈證書。上海市民政局除了贈以“扶貧濟困、救苦救難”的獎狀以外,還特地聘請他爲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此外,他還被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推舉爲副會長,被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政府評爲熱情支持普教事業發展的社會活動家。

  面對這些榮譽,真禅法師表現出他慣有的謙卑,“所有這些,我都把它看作是對我們整個上海佛教界的肯定與贊揚,同時也把它看作是對我們佛教界的鼓勵與鞭策。因爲我們深深地懂得,這幾年來我們佛教界雖然在慈善事業和社會福利事業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也有了一些成績,但與新時代對我們的要求相比較,還有一定的差距。爲此,我們佛教界今後仍然必須繼續努力關心慈善事業和社會福利事業,在佛教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上更加向前邁進一步”。

  四、一代宗師,續佛慧命

  真禅法師繼承其師應慈法師的傳統,平生潛心佛典,對華嚴宗思想以及《華嚴經》義理有深刻而獨到的研究。他撰著的《(華嚴經)與華嚴宗》等著述,可謂其佛學思想的代表作。

  《{華嚴經)與華嚴宗》一文,分別論述了《華嚴經》的思想與華嚴宗的思想。認爲《華嚴經》的中心內容是“發揮輾轉一心、深入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論與普賢行願的實踐相一致的大成瑜伽思想”。其中心思想“是從“法性本淨”的觀點出發,進一步闡明法界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盡緣起等理論”。而華嚴宗的基本思想有法界緣起論、“六相”說和“十玄門”,認爲它“闡述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古代哲學思想”。

  他著作的《華嚴宗簡論》,分爲華嚴經的傳譯、華嚴宗的傳承、華嚴宗的判教、華嚴宗的思想體系、華嚴宗的觀法等五章進行闡述,條理清晰。特別是第四章華嚴宗的思想體系部分、系統地介紹了華嚴宗的重要思想“一真法界”、“四法界”、“十玄門”、“六相”。

  在《論人間淨土》一文中,真禅法師論述了佛教經綸中所包含的人間淨土思想,論述了近代高僧對于人間淨土的提倡,著重指出了人間佛教思想在當今社會的影響與作用。文章說:“傳統佛教教義中的人間淨土和人間佛教思想,所以會受到全國佛教徒的熱烈擁護和極力支持,這固然是由于中國佛教協會的大力號召,同時也由于這一思想完全適合于我國的國情。長期以來,廣大佛教徒和勞動勇敢的中國勞動人民一樣,都把建設好自己的祖國,利益廣大人民群衆,看作是自己的天職。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佛教傳統思想,是每個佛教徒必須奉行的基本信條,也是每個佛教徒修行的基本出發點和追求的最終目標。所有這一切,都是人間淨土和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內容。”

  《論“人生一切皆苦”思想的意義和影響》一文,系統地論述了“苦”在佛教教義中的地位和影響。真禅法師認爲:““苦”是佛教的最基本教義之一。可以這麼說,佛教全部教義的出發點,就是因爲人生一切皆苦。佛陀說法四十五年,宣講滅苦修道的道理,根本目的就是爲了拔除衆生一切苦。《心經》的中心內容之一,講“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等等,都是爲了拔除衆生一切苦。”又說:“佛教的根本教義“四谛”說,就是一種說明苦難和解決苦難方法的學說。”而“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是佛教全部宇宙觀和宗教時間的基礎理論,也是以苦爲基礎來展開的。”此文還論述了“人生一切皆苦”思想對近代思想家的影響,認爲“康有爲的“大同”思想,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是很深的”。而“梁漱溟對人生問題的研究,不僅受到佛教一切皆苦思想的影響,而且還有一定的發揮”。這些見解,不僅觀點新穎,而且論證有力,其與近代佛教思想傳統亦能一脈相承。

  在佛經注釋方面真禅法師的著作主要有《般若波羅密心經講義》、《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和《無量壽經淺釋》等。這些注釋,均以通俗的語言,诠釋深奧的佛經義理,並分段譯爲現代文,深入淺出,深受讀者的歡迎。其中有些注釋,還根據經文,結合當前實際,啓發讀者爲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作貢獻。如《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最後啓發讀者:“應該效法地藏菩薩,發揚他那種“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精神,大力提倡“人間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祖國的四化建設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切。”

  在曆代高僧的傳記著作中,如《玄奘法師傳略》、《試論震華法師的佛學思想》、《菩提達摩的生平和禅韻》、《緬懷禅門尊宿虛雲老和尚》、《紀念太虛大師誕生一百周年》、《玉佛寺可成和尚塔銘》、《遠塵和尚行業碑》、《止方和尚傳》、《葦一和尚傳》、《葦舫和尚行業碑》、《心長和尚行業碑》、《一代師表——紀念常惺法師忌辰》、《緬懷華嚴座主應慈老法師》、《厚寬老和尚傳》、《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紀念弘一大師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白聖法師舍利塔銘》等等,真禅法師既有爲已故高僧所寫作的傳記、碑銘,也有緬懷前輩高僧的紀念性文章,其敬仰之心、其懷念之情、其追隨古德先賢之意旨,娓娓道來,感人至深。

  在真禅法師孜孜于弘法利生,執著于佛學研習的同時,真禅法師先後出版的各類著作如多卷的《玉佛丈室集》、十五種《上海玉佛寺叢書》,以及各類文章如《慧能的叁種法門——曹溪禅之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曹溪禅之二》、《百丈禅風千古傳——曹溪禅之叁》、《談談禅宗》、《怎樣學佛》等文章,《真禅禅藻集》及《玉佛禅寺》畫冊等等,不僅受到佛教界僧俗兩衆的歡迎,在文化學術界也具有相當的影響。

  一個地區或一個時代的佛教事業是否發達昌盛,不僅僅是看佛教寺院之修建有多少,不僅僅是看佛教信徒的人數有多少、香火是否興旺,而主要是看這個地區、這個時代佛教文化事業的發展,看佛學研究的文化水准,看佛教信徒的文化素質有多高,看佛教大師之應運而生,看佛教事業能否順應時代、應機說法,外融世學精義,內鑄佛學真理,從而去改善人生,淨化人心,完善世間,促使佛教自身能夠成爲當代文明演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上海佛教文化,承前啓後,順應時代,在建設人間佛教、開展文化研究、發展佛教教育及積極進行國際交往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正是發揚了中國佛教注重世間覺悟、學術研究及國際交流的優良傳統,同時也是對于近代上海佛教傳統的直接光大,並具有了人間佛教、弘法利生、文字傳教、聖俗一體的都市佛教特征與時代意義。在上海佛教從近代延至當代的過程之中,作爲上海佛教重鎮——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師,弘法利生幾十年如一日,續佛慧命功德無量,誠一代大師,人天同仰矣。

  

《真禅法師與上海佛教》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和平特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