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起緣散。
二. 性空論
性空論,是從緣起論提煉出來的。沒有緣起論,也就沒有性空論。要用一句話來解釋這個“空”字,確實不容易。性空論是浩如煙海的佛學理論的根本基石之一,也是大乘佛教的思想核心。
空,是梵文Sunya (舜若)的意譯。古代有多種意譯,有譯爲“無”,譯爲“幻”的,鸠摩羅什譯爲“空”,我很佩服這個“空”譯得真好。“空”的本身就是智慧。
由于“空”不好解,不知者也就最易引起誤解。方立天教授曾經歸納了世俗中有四種誤解:一認爲空就是虛無,什麼也沒有,一切都不存在。二認爲空就是消極悲觀,厭世避世,一片死寂。叁認爲佛教講六道輪回、叁世因果,既然空了,主體空,我也空,那麼載體是什麼呢?主體爲誰?誰享受涅槃境界呢?四認爲既然講空,無實體、無自性、無主宰、無我,那麼還要什麼個人幸福、社會理想、前途事業、人生追求?這不是跟社會相抵觸嗎?
非也。
空不是一無所有。空有不離,空有不二,空有一體。《心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能離有說空。
空不是無,也不是數學中的零。佛教始終批判爲無爲零的空,稱之爲“頑空”、“惡趣空”。說空就是無是不了解佛教的人說的。
空的實質是“無我”,即非自有(無自主性)、非獨有(無獨存性)、非恒有(無恒常性),這叁點在上面的緣起論中已說到了,所以“空”是緣起的內核,即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的本質屬性,故曰“空性”或“性空”。
從緣起緣散、 緣生緣滅可知一切事物的存在,是無自主、無獨存、無恒有的存在,也就是不斷地發展變化(新陳代謝、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存在,因而是幻化的不真實的存在。但是,不真實的存在之中,仍然有事物(有存在),這是“有”。但這個“有”是不真實的(非自有、非獨有、非恒有),是假有。其顯爲有,其性爲空。所以這是形而上的存在論的真谛。這是空的真理性。
由此可知:般若講的是真理不能停留在現象上取得。因爲現象的本質是空。真理也不能離開現象去取得,因爲性空正是通過現象的不真實性而體現。真理也不能通過對具體假象的“性空”來表現,因爲性空不僅表現在特定的假象上。但真理也不能離開具體假象的“性空”來表現,因爲真理正是存在于具體假象的“性空”之中。這就是般若學,就是佛家的一種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于是,般若性空,又會常用下列表達方式:
無住(思維不住于名言,即不停留在名相概念上)。
無得(思維對象的“自性”無所得,即無自主、無獨存、無恒有)。
無相(思維不要執著于事相、假相、現象)。
無生(思維現象即生即滅,無生無滅,不生不滅)。
現象爲有,本質爲空。人生一切,宇宙萬有,皆由緣起,緣起爲有。緣生緣滅,緣起緣散,所以其性本空。從人來說,叫“無我”;從宇宙來說,叫“悟空”。這既是佛教的認識論,也是佛教的方法論。
叁.漚和拘舍羅
“漚和拘舍羅”是梵語,意釋爲“方便勝智”。也稱權巧方便,或方便善巧。簡稱“漚和”,因此,也就簡譯爲方便,或“權”。其含義,是指運用般若智慧(即上述緣起性空的認識論、方法論)去對待、處理、解決一切人生現實問題,去適應、隨順、化導、溝通一切社會關系,當然也包括因時因地因人、應機契理的弘傳佛法,廣度衆生。因此,漚和拘舍羅,是溝通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座橋、一根紐帶、一種介質。般若與漚和,二者不可分割。般若是成佛之母,漚和是般若的具體運用。般若與漚和的形象化說法,就是“馬列主義靈活運用”。沒有般若,“漚和”就失去了靈魂,失去了方向;而沒有“漚和”,般若就無法實踐,不能深入人間。
佛教既是理性的宗教,又是實踐的宗教。信,修,行,信是前提,是基礎,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修是轉變觀念,接受真理,由迷入悟,真修實修。行是實踐,力行不懈,躬行不辍,不達目的,誓不中止。盡管我們有虔誠的信仰,有對般若的堅信和理解,如果不以般若思想指導自己的修習,落實于自己的行爲之中,那麼,恐怕只能是一個教條主義或本本主義者,口惠而實不至。要修習,要實踐,要化般若爲弘法度生的舟楫津梁,那就不可能不運用漚和拘舍羅。因爲,沒有般若的善巧方便,就不可能走上大乘所指引的濟世利人、弘化度生的道路,也就不可能以出世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因此就不可能達到踐行般若的目的。是否懂得運用或具備般若方便,也就成爲大乘區別于小乘的一個重用標志了。
漚和不能離開般若,般若是方向,是核心。般若也不能離開漚和,有漚和才有般若的運用和體現。我們今天提倡人間佛教,強調佛學的生活化,重視人間,重視人生,重視人類自身,就更要尊重和善用漚和般若了。
般若思想的現代意義
多年前,我在上海靜安寺居住時,有一天,正在上海某大學讀研究生的一位弟子走進我的書房,說:“師父,這幾天我的煩惱太多了。”當時我正忙,顧不上招呼他,只脫口而出:“你煩惱太多,說明你沒有智慧。你煩惱太多,說明你有業障。”想不到他大吃一驚,連忙告辭,邊走邊說:“師父,夠了,夠了。”合十作禮而去。
般若幹什麼的?般若就是對治煩惱的。般若就是幫助我們消除業障的。般若就是指引我們走出迷誤的。
我曾經在我的一篇文章中(注3)談到我們總習慣在“國家、社會、曆史”這叁個維度中思考問題,而缺少了、忽視了另外叁個維度的思考:即人自身的本體維度的思考(人爲什麼活著?人生存的意義是什麼?人應當怎樣活著?)本然維度的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即人與生存環境的關系,人的內宇宙與外宇宙的關系,兩者關系的本質是什麼?)本真維度的思考(即超越現象世界、超越經驗世界、破除迷誤虛妄、對真如世界的體證)。人類一天不認真解決這叁個維度的思考,一天就不能擺脫生命的迷惘,精神的恐懼,生活的困擾,一句話,就不能安身立命,心無甯日,身無清淨之時。
我們現在有了一個新詞,叫“現代都市病”。又有一個新詞,叫“亞健康”。名曰“都市病”,難道這病農村就沒有?名曰“亞健康”,難道“亞健康”之外就沒有隱伏著更可怕的不健康?我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活著真累!”我作講座時,常遇到的一個提問就是“怎樣面對壓力?”
人因壓力而累。人又因累而無力抗抵壓力。這累,這壓力,就成了某些現代人憂慮、恐懼、不安、煩燥、失落、空虛、迷茫、無助而陷入緊張、沖突、矛盾與危機之中的一個形象概括。我的老師釋迦牟尼告訴我:“有病需用藥,無病不須醫。”這累,就是病。這壓力,本來可以變成動力,現在壓力吃不消了,成了阻力,成了壓垮身心的殺傷力,這也是病。什麼是“病”?一切阻礙、阻滯、業障都是病。病根在哪?病根病源都在自心。要找醫,佛是大醫王。要用藥,般若便是最聖最靈的藥。
般若智慧的基礎是緣起。緣起就是關系論,條件論。事情成功,靠的條件具備,關系良好,你應感恩。事情不成功,是條件不具備,關系未具足,何須煩燥?如果失去了條件,沒有了關系,一切都不存在了(就是緣滅)。那些情迷情癡,不懂得這個緣起的真理,關系變了,原來的條件不再存在了,你還妄執幹什麼?“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這是佛教的緣起論。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和一切自然關系的總和”,這就是馬克思的緣起論。這就是緣起的真理性。
般若智慧的核心是性空。緣起只是現象,因而名是假名,有是假有,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虛妄不實,本質爲空。有些夫妻,過了一輩子,恐怕還沒有真正愛過對方,五十年如一日,他們不是用愛維系的,是用道德、用責任和義務來維持了一輩子。一輩子是現象,愛不愛只有本人自己知道。這也是不真實的,這就是空。佛家講真俗二谛。空是真谛,不空是俗谛。二者並不矛盾。二谛可以圓融。龍樹菩薩提煉出“八不中道”來,把性空的認識論又深化了。“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去。”萬事萬物皆由因緣而生,沒有自性、自體,不自生,不自主,所以不生。但這不否認現象爲有,所以在現象,不滅。任何事物的本體(本性)只有一個(空),所以不異。但其表現形態,各各不同,所以不一。任何事物都在發展變化的運動狀態,變無止息,不能恒久,所以不常。變化永不中斷,也永不間斷,前後相續(這又是常)所以不斷。因緣聚合,都是暫時的,有條件的。我們的遭遇現前,都是現前聚合而成,不是古代留到了今天,所以不來。今天也不會回到古代,所以不去。這個“八不中道”把“空”說透了。這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對本質與現象,一般和個別,普遍性和特殊性,可說是最本質最透徹的揭示。從彼此依存的關系來看(緣起就是關系),就要懂得珍惜關系,重視關系,維護關系,尤其維護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微妙性,而不要破壞關系。保護關系,就是創造條件。所以佛教徒叫廣結善緣。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小到一個家庭,你要維護家庭關系;大到一個集團,一個單位,一個國家,你都要維護上下、左右,領導關系,同事關系,社區關系。佛教提倡的五戒十善,就是調整一切關系,解決一切關系的最佳原則,最上規範。既然事物處于運動發展變化之中,人生就是一個過程。要珍惜每一個過程,提得起,放得下,講求生命狀態,生存質量,不要自我萎縮(自輕自賤),也不要自我膨脹(自狂自逸),不要沈浸于過去的痛苦(過去已經過去),也不要憂慮于明天的死亡(未來還沒來),活在當下,當下就要耐心面對。有些人,什麼都不缺,洋房、汽車、美女、美食、證券、股票、名譽、地位、權勢、仆從、應有盡有。唯獨缺了心靈的健康,缺了人生境界,缺了對自身的認知,缺了精神的滿足感。一句話,少了智慧。什麼叫危機?在利不知害,在害不知利,就是危機。一個人失去了方向感,失去了自控力,就是危機。一個人,能拿金錢買到的,他都有;用金錢買不到的,他都無,他物質豐盈,而心靈一片空白,這就是危機。請從般若找回自我吧!現象不真不實,不要我執,更不要我慢、我嗔、我癡,保持一顆平常心(無分別心)、清淨心(無染汙心),不要所求太多,所念皆妄。世界有了佛教的空觀,人人有了佛教的空智,必然互相關懷,和平共處,人人皆有慈悲心,壓力自然變成了前進的動力。方立天教授說得好:“所謂智慧,是既能明察一切事物的是非、真假,又是能正確取舍、斷除煩惱、解除痛苦的能力。而愚癡恰恰相反。真正的智者都必奉善行,而愚者必作惡事。”(注4)般若就是這樣的智慧。讓我們學習般若,實踐般若,只要領悟了般若智慧,而又運用般若智慧于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管理好自己的生命,則人類與世界的前途,便開啓了一條充滿希望與走向健康的幸福之路。
注:1.《悟徹人生──佛教智慧觀》P.6,(覺真著,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1月第二次印刷)
2.《禅與心理分析》P.123(鈴木大拙、弗洛姆著 孟祥森譯,志文出版社1998年)
3.《保護環境是造福》,見覺真法師《此心安處是吾鄉》P.66(東方世紀雜志社)。
4.《中國佛教哲學要義》P.87(方立天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佛教般若思想的現代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