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裏什麼也不管,這個是有危險的。你的心念一定要清楚
地在氣動,要防止它動的太厲害,才不會有危險。以上是靜坐時,有關氣動的一些危險的事情。
4.下坐之前按摩的重要性
每次靜坐下座之前,全身都要按摩一下。這幾天我看到大多數人都沒有按摩,久了要出事。就是說,下座時要保證氣收回丹田,眼睛未睜開前,手擦熱後,用手掌按摩頭,拍
打頭也可以。然後,掌心向著自己,觀想把那氣引導到丹田來,從頭往丹田引導。除非你對氣很敏感,很清楚知道氣都收回了,你可以不用這麼做。
如果收不回,你一定要做一下氣收回丹田的動作。如果你對氣不敏感,每天留一點氣在頭上,連續幾天以後,就難處理了,從此以後,每次靜坐頭就會有重重的感覺。所以,
最好坐完後按摩。
還有,如果每天靜坐六小時以上,因爲長期保持一個姿勢,身體也會産生疲勞,最好每次起身之後做一些運動,放松後背及腿的肌肉,對你繼續坐會有幫助。如果你沒有這樣
做的話。那疲勞就要累積,一段時間之後,你再坐,就會不舒服。
以上所說的,是靜坐上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5.修定與念佛
修不好禅定不要心急,每個人的過去世和今生的修行不一樣。有些人前世已經修了今生又來修,有些人是原本什麼定力都沒有就來修的。因此,不要跟人家比較,如果你坐來
坐去都不行,就是你在修定方面的工夫不夠。你更應該努力用功,不要說我無法修定,還是去念佛好了,這是錯誤的。
就是說,你原本定力不好,就更需要修定。不要因爲修不好定,就不修定了。你以爲去念佛,就不必修定了嗎?不是這樣的。佛教的修行要修戒、定、慧。念佛是一個方便法
門,很多修念佛法門的人,念很多年了,他都沒有一定把握的。不要以爲念佛的人都是有把握往生淨土的。
我講一個例子。在我們那裏有一個老和尚,叫雲水山人。他滿身臭氣去挂單,大家都不喜歡他。大概在他六十歲的時候,就自己做經忏,搞了一個房子住,後來他病倒了,沒
有人照顧,我就找了一些居士照顧他。他念佛念了二十年,到老的時候,他更加用功念。但是當他病了住在醫院裏的時候,他就埋怨說:“我念佛念了二十多年,現在這樣病重,
阿彌陀佛還不來接引我。”
你不要以爲念佛很容易,不是的。那位老和尚到後來根本就不念了,不信了,他說阿彌陀佛根本就沒有來接引。其實,這是錯誤的。經典上說,是你死的那一刻阿彌陀佛來接
引,不是你活的那一刻。佛不會帶你去死亡。
另外,在臺灣有一位修念佛法門的大居士,他有兩個妻子,他特別疼愛他的小妾。他念佛念到預知時至,就要大家爲他助念,念了幾天後,這件事情就傳開了,傳到了他的妾
那裏,他的妾很愛他,聽到他要走了,就很慌忙,打電話來找他,他聽了小妾的電話之後,就念不了佛啦,然後,就擔心他的妾,想我走了,她可怎麼辦?哈哈。
就是說,如果念佛的人對世間還有貪愛的東西,臨死的時候是走不了的。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很多念佛的人不知道自己還在貪愛人世間,真正死亡境界來時才發現
自己放不下,然而已經太遲了,比如剛才說的那位居士念佛念到要走時他都知道了。可是後來呢?還好,他還夠智慧,幹脆就不理他的妾,避而不見,專心念佛,後來才走。
你看,念佛往生容易不容易啊?別忘了,臨終時若無定力者,心亂如麻,如何能往生呢!念佛念到一定程度是要産生定的。真正念佛法門是能夠進入念佛叁昧。念佛、觀想佛
者要是能入定,這樣你臨終的時候,就因有定力而有把握往生。如果你只是持名念佛沒有定力,就要靠別人來助念。修淨土的人若執著身邊的事物,那是往生不了的。所以說有了
定,往生淨土就多了一分把握。
七、如何修道
先見道後才修道,整個過程是從內心建立叁十七道品,其中,七菩提分以前未見道,七菩提分時見道,七菩提分後是修道。
四念處--資量道,出世正見。
四正勤--資量道,滅惡生善。
四神足--資量道,淨心得通。
五根--加行道。
五力--加行道。
七覺支--見道。
八正道--修道。
1.解脫的起點--五根、五力
佛教導我們修任何法門,都要修戒、定、慧。就算是你往生極樂世界,到那邊學哪些佛法呢?如果你們有念《佛說阿彌陀經》就知道,那邊還是聽聞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八聖道分。真正的解脫法就是這些佛法,到了極樂世界還是這些佛法。
爲什麼是這樣的呢?因爲修行的過程,並非讓心充滿真理,而是讓心建立起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些佛法是不可能靠外力加持的。所謂的心的道路,修任何法
門都是如此,諸佛皆說此法,但是很多人不明白,以爲這是小乘法。其實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你修道時心中必須生起的各種各樣的法。
就以五根來說,五根是信根、念根、精進根、慧根、定根。信根是你對佛法要生起信心,一定要有的。精進也是一定要有的。精進不是努力地去做事情,也不是努力地去修的
意思。精進是一種心念,稱爲精進心所。不是說我要很努力地去做一種事情就有精進心所,精進心所是修道時才産生,當精進心所生起來時,你就會很努力地去修。精進並非有一
件事情會讓你很有興趣去做,它是修道時有精進的心念,叫做精進根。
所以,這些各種的根:信根、念根、慧根、精進根、定根,都是從心念上建立修道的力量。也就是說,你修行時要建立起這些法。這些法加強了就是力,叫五力。五力進一步
加強就是菩提分,再修就是八聖道。所以,不管你到哪裏,不管你修任何法門,你都要在內心建立起這些法,這些法是任何修法的“道品”。
修道並非從心外得到什麼法讓你不得了,就算你到極樂世界,也要從自心建立起這些道品。爲什麼你不要在這裏建立?應該在這裏訓練嘛。到了極樂世界,你就會快一點嘛。
所以,我們如今在這裏修,就是要訓練這些心念。
前面,有講到七菩提分,其實,如果按照修道次第,加行道就是建立五根、五力,加行道絕對不是象一般修法的加行法門。比如說大圓滿修法,有前行、加行、正行。藏密修
法的加行是指定要修某些法,這些加行法不同于加行道的加行,任何修法的真正加行道就是要建立起五根五力。任何的修法,如果進入加行道的狀態,就是心中具足五根五力。我
們修觀的過程,也就是在建立五根五力。
2.四念處
如果是根據小乘的佛法說,你要建立五根五力,要先從四念處著手,爲什麼要從四念處著手呢?這是有它的道理的,四念處的第一個念處是身念處,然後是受念處,心念處,
法念處。這樣的次第是跟心念的粗細有關,就是說身念處是很粗的,心念很粗的人都可以觀察。法念處是很細的,要心念很微細的人才可以觀察。
初學者一定先從粗的心和境界開始觀察,如果身體的動作都沒有辦法觀察清楚,你想觀察清楚心念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一個人能很細心的觀心念處的話,他的身念處必然
會做得很好。因此,念處的身、受、心、法的次第是絕對的。就是說從粗到細,當然,如果你有本事,你可以一下子去做細的,不必要先做粗的。
粗的觀--身念處
在觀察身念處時,我叫你們經行注意腳,也要注意避免心愛聽愛看而離開身念處;還有要注意你身上的任何動作,這些動作都是屬于身念處。就是你對身上的一切動作、行爲
明明了了。
身念處從什麼時候修起呢?很多人從站起來經行時開始修身念處,那就錯了。是從你靜坐想起身的時候開始修。從坐禅下坐開始,對于你的一切行、住、坐、臥,都要很冷靜
在那裏修身念處。
修得好時,你不會東張西望,不會想要和人家談話的。如果你沒有修好呢,就會等到想經行時,擺好姿勢才修身念處,那樣修身念處就太差了。
你們經行時要注意這一點,就是說,從你下坐不再盤腿,腳一舉一動都要清清楚楚。如果你懂得修,很用功修的話,經行時也是在修定,如果你不知道靜坐與經行交替修,你
就無法長時間修定,只能靜坐後休息,如果你懂得修的話,你就隨時隨刻都在保持正念,跟靜坐的意義是一樣的。
細的觀--受念處
當你在觀察受念處的時候,要分別出有苦受,有樂受,有不苦不樂受,進一步觀察這叁種受都是苦。當樂受來的時候,你要觀察,有沒有起貪愛的心,苦受來的時候有沒有起
嗔心。如果有,你要將這些貪心和嗔心放下。
你們在平常生活中要多觀察受念處,可是在閉關的環境,是沒有必要觀察受的。爲什麼呢?因爲在一期的修道和閉關時,修觀受是難以成就的,因爲在一切已經准備好的環境
,沒有人來幹擾你,當時心情愉快地經行,沒有苦受和樂受,多數是一種不苦不樂受,此時少貪少嗔,沒有機會處理貪嗔。
只有你在平時做事情,在生活中來觀察受,才有機會把受之後生起的貪心和嗔心放下。所以,在安排好的修行環境裏,很難有機會修好受念處,唯有在平時做事情的時候,才
有辦法修好。觀受是苦是受念處的主要目的,但是,不一定都要用這個修法來觀苦,你們修觀的任何方法,也能觀到苦。其實觀心、觀因緣等也可以觀到苦,不一定要觀受是苦。
如果你懂得觀的話,一切無常生滅的法都是苦。
如果你修觀修到心清淨之後,肯定會觀察到苦,沒有觀到苦,是你的智慧還沒有生起來。我說過,當你在修觀的時候,一旦七覺支生起來,會越修心情越快樂。雖然如此,還
是有一些觀法會讓你的心很苦。
我說過,如果你想要證初果,重點是放下我見,不是去除貪、嗔、…
《定慧之路(致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