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癡。因此,你要選擇容易讓你處理我見的觀法,那你就修得快。如果,你去選擇比較久的修法,我用個比喻
,如果你嗔心很重,你去觀呼吸,觀來觀去,嗔心還是很重,觀呼吸並不是幫助你解決嗔心的修法,要克服嗔心就應該修慈心觀。
同樣地,觀受是苦也不能幫助你放下我見。你越觀受是苦,越讓你生起出離心而已。所以,要破除我見,是觀因緣、觀因果。如果你要去除貪跟嗔,而我們貪、嗔的煩惱很多
,其中有兩個修法,一定要修,一個是慈心觀,一個是不淨觀。這個貪跟嗔不是見解,它是一種業習行爲。慢慢地放下。所以說,見道以後修道。而見道以後修道是爲了除掉貪、
嗔。重點在貪、嗔。
更細的觀--心念處
至于說心念處的觀心無常,我們在修觀的時候能夠觀到,當你很清楚看見自己的心念之後,我會叫你們盡量地觀察內心。同樣地是觀察內心,跟禅定一樣,也有境界的粗細。
一禅、二禅、叁禅、四禅,有粗有細。心是念念在無常生滅。這個心無常的生滅,可以觀到很細很細的生滅,也可以觀到很粗很粗的生滅。
如果在很粗的心裏觀,你很容易打妄想,你就觀不清楚。所以,我們觀心的方法也要從粗的觀法進入到微細的觀法。因此,在觀完因果的時候,心念處要從觀五遍行修起。
3.心念之頭--心念處的五遍行觀
五遍行就是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心念是我們內心接觸境界時的第一念。心沒有第一念,第一念是根據境界來說的,隨著境界出現所引起的第一個念叫某境界的第一
念。在任何境界的第一念就是遍行心所,一共有五個心所,又叫做遍行五。一定要把它看清楚。
但是,每一個境界現前的那一刹那,當時的第一個念就是五遍行。就是觸、作意、受、想、思,要觀心念生滅的人,最少要有能力看到五遍行。爲什麼?你們知道參禅有參話
頭。話頭就是話之頭,話之頭是什麼?就是心念嘛!
還沒有開始說話,要動念之前。動念之前五遍行已經先動了。第一念沒辦法看回自己。一定是第二念看第一念,也就是說,你持續在第二念觀察第一念,就是觀第一念了。當
你能夠掌握心念一直保持觀第一念的時候,你才能修觀心無常。
如果,你沒辦法看到五遍行,你不可能說觀心無常。爲什麼?煩惱來後才觀,那是觀法塵非觀心了。所以,你要修心念處,觀心無常要觀察到起心動念的第一念,就必須把五
遍行修好來。
任何人修行停了一段時間後,再想繼續觀心念,也一樣地要先觀回五遍行,再度將五遍行觀清楚了,才來觀心無常。如果沒有辦法掌握到第一念的五遍行,他很難觀心無常。
放下我見之後,所要清理的煩惱,是欲界貪、嗔和五上分結。我們的煩惱太多了,不可能把各種法門都修好。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把心念看清楚了,這樣來清理煩惱最快。更快
的就是覺知的心跑到煩惱的前頭來清理煩惱,當煩惱一生起來你就知道,這樣清理煩惱最快。
所以說見道以後才懂得修道,因爲見道的人能夠看清楚心念,他懂得如何在心中的道路上,觀察及處理煩惱。當我們在觀察心念時,必須越觀察越微細。微細到覺知的心跑到
煩惱的前頭。所以要訓練讓你的覺知心跑到你的煩惱的前頭。如果你要完成這一點,就要先訓練看到第一念。
那麼,這時如何觀心?心念有很多很多種,太多了。妄想雜念不是所要觀的心,那太多太多的念頭不是你能知的心。我們的心分爲能知和所知,所知的念頭稱爲心所,能知的
稱爲心王,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意識和法塵。
所謂觀心無常,並不是觀法塵無常。也不是觀察想東想西的心無常,更不是觀受苦受樂這個心無常。如果你觀這些心就修錯了,這些是粗的觀心無常。觀心無常絕對不是心裏
面有一些念頭讓你知道,然後你觀它無常。觀心無常是什麼念想也不要去理會,只觀能知的心識在裏面跳動,注意!心識不是念頭!這才是觀心無常。
可能有一些人不明白,我就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你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般念佛者說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是我的心,其實(南無阿彌陀佛是六個想)想是法塵,受也是法塵,
知道想和受的知覺才是應觀的心。當你在念佛號時其實是想佛號,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只是一個想,是六個想。六字有六個想,每一個想,都有一念心在知道它。每一個知道想的心
,是一念心識。
也就是說,你心中念“南”的時候,心知道你在念“南”,知道就是意識,所知道的是南的念頭,即法塵。你念“無”的時候,心知道念“無”,這又是另外一念的意識。這
一念一念的意識隨著法塵生起來。
觀心無常不是觀法塵,觀心不是觀法塵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念想,是觀那些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心念。如果你沒有弄清楚,你說你在觀心無常,其實是觀法塵無常而已,這一
點要弄得清清楚楚。參話頭也是一樣的。當我們在觀心念生滅的時候,你的心就要遠離外境,只觀自己的意識,觀到最後,你的心就會非常微細,最後到無念。
禅宗說一個人參禅參到一定的時候,會桶底脫落。桶底脫落就是進入一個狀態,心中什麼東西也沒有了。空空洞洞但是心中又明明了了。我們在觀心念的時候,也能夠完成這
樣的事情。心中什麼事情也沒有,但是明明了了,一個念頭也不動。
從觀心念生滅進入無念是慢慢進入的,然後要有辦法保持。在禅宗裏面說:“無心猶隔一重關”。就是無心還不能解脫。當你能夠做到無心的時候,你就明白要修行快一點,
要快一點解脫,就是平時必須要保持無心的狀態。修行到這種程度,再也不要在座上修觀,就要平時對境修,任何貪、嗔、癡生起來,心一覺察到就把它丟掉。因爲能觀的心已經
站在煩惱的前面,煩惱心一動立刻就知道了,立刻就放下了。
這樣來克服煩惱是最快的,雖然快,煩惱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清理完。就是說,看你煩惱有多少,而且有時候,你沒有面對它,你就不知道。你如果能做到無心以後,你再也
不能躲起來修,你要去面對境界了。爲什麼?因爲你躲起來修,就沒有任何讓你生起各種煩惱的機會,你也就根本沒有機會去處理煩惱。
4.身心苦與出離--法念處的五蘊觀
當你能掌握第一念之後,就有能力觀好五蘊。如果你們看過心經,你們就會發現很多人不知道佛法的重點在哪裏。佛法的重點其實就是《心經》所講的,就是五蘊十八界、十
二因緣、四聖谛這些法皆空無自性,不但是佛法的精華,整個般若的精華都在這裏。
但是,很多大乘的法師認爲這是小乘的法,我們要發無量廣大的心,我們要象觀音菩薩那樣。其實,所謂你的身心和你的世界,就在五蘊十八界裏。不要以爲世界是一回事,
五蘊身心是一回事,絕對不是,你的身心就是五蘊,世間就是十八界。
你的五蘊身心在十八界裏面生活,但是你以爲自己在世間生活。這怎麼說呢?你說我在看東西。其實不是。是眼根接處色塵生起眼識,是這叁樣事情在作用。但是,你說我看
到東西了。佛法說絕對不是。爲什麼說不是呢?因爲,不同的眼根看同一個境界是不同的結果。
你們聽說過嗎?不同業道的衆生,因眼根的不同,看同樣的東西結果都不一樣。你以爲外面的一切法並不在外面,絕對是十八界告訴你的。你說你要修觀,觀什麼?觀外境?
觀內心?其實都是觀五蘊、十八界。
實際上,任何高深法門,在修觀轉迷成悟時,都是觀五蘊十八界--觀心。你要從五蘊十八界觀察到其中的苦、空、無常、無我,去放下煩惱、執著,這才是修行所要面對所要
觀察的法。所以,《心經》裏面提到的佛法精華,就是在五蘊十八界裏面證悟空性。並不是觀五蘊十八界以外有這個鬧鍾(指講臺上的鍾),然後觀它本身沒有自性、是空的。絕
對不是,爲什麼?當你認爲五蘊十八界以外有一個鬧鍾,你已經被五蘊所騙,你還在自欺欺人地說,你知道鬧鍾是空的。
你不知道那不過是眼根和色塵的因緣現象而已,你還說你知道任何東西是性空的,然後你在那裏觀空,那是迷上加迷。所以,一切佛法修行,最後都要觀回自己的五蘊十八界
。沒有外在的什麼佛法道理,因爲你所知的一切都發生在五蘊十八界裏,你還以爲有外在的。
所以,在修觀的過程裏面,要你們觀五蘊十八界,把它看清楚。當你看清楚的時候,你會發現一件事情,你的五蘊身心活動一直在逼你前進。沒有一件事情是你能夠做得了主
的,沒有一件事情是你要的。絕對要看到這回事,你才會知道哪有什麼外在的東西可愛可恨,統統都是自己內在的東西。你才懂得怎麼樣去放下貪、嗔、癡。
那麼,你就再也不會想要那些虛幻的外在事物,不想再被它迷惑,出離的心就會殷重起來。這時的你就會知道不是出離這個世間,而是出離五蘊十八界,不再迷惑于五蘊,不
再以爲有外在的法。不懂的人以爲有外在的世間,我要跳出叁界,卻不知叁界就在五蘊十八界裏面。
5.煩惱之根--法念處的心念生滅觀
如果你們繼續看下去的話,接下來,你必須進入非常微細的心,觀更微細的心念生滅。任何修法,只要越修心念越細,正念越清楚,就是正確的修法。如果越修心念不是越細
,以爲越修就能得到越多的法,那都是錯的。
世間有什麼東西給你利益啊?世間就是五蘊十八界的把戲嘛,不懂的人會以爲修行能得到什麼了不起的法。所以,觀心念的生滅,必須越觀心念越來越微細,看清一切不過是
心經所說的佛法精華--五蘊皆空,除此別無更殊勝的法可修可觀,若有,必定是觀心中之法。
以前說過,我們在修行的過程裏面,修觀不同于修定。任何人修定的時候,因爲心念的專注,會把能量集中在身上。頭上會累積了一股氣,會…
《定慧之路(致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