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里什么也不管,这个是有危险的。你的心念一定要清楚
地在气动,要防止它动的太厉害,才不会有危险。以上是静坐时,有关气动的一些危险的事情。
4.下坐之前按摩的重要性
每次静坐下座之前,全身都要按摩一下。这几天我看到大多数人都没有按摩,久了要出事。就是说,下座时要保证气收回丹田,眼睛未睁开前,手擦热后,用手掌按摩头,拍
打头也可以。然后,掌心向着自己,观想把那气引导到丹田来,从头往丹田引导。除非你对气很敏感,很清楚知道气都收回了,你可以不用这么做。
如果收不回,你一定要做一下气收回丹田的动作。如果你对气不敏感,每天留一点气在头上,连续几天以后,就难处理了,从此以后,每次静坐头就会有重重的感觉。所以,
最好坐完后按摩。
还有,如果每天静坐六小时以上,因为长期保持一个姿势,身体也会产生疲劳,最好每次起身之后做一些运动,放松后背及腿的肌肉,对你继续坐会有帮助。如果你没有这样
做的话。那疲劳就要累积,一段时间之后,你再坐,就会不舒服。
以上所说的,是静坐上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5.修定与念佛
修不好禅定不要心急,每个人的过去世和今生的修行不一样。有些人前世已经修了今生又来修,有些人是原本什么定力都没有就来修的。因此,不要跟人家比较,如果你坐来
坐去都不行,就是你在修定方面的工夫不够。你更应该努力用功,不要说我无法修定,还是去念佛好了,这是错误的。
就是说,你原本定力不好,就更需要修定。不要因为修不好定,就不修定了。你以为去念佛,就不必修定了吗?不是这样的。佛教的修行要修戒、定、慧。念佛是一个方便法
门,很多修念佛法门的人,念很多年了,他都没有一定把握的。不要以为念佛的人都是有把握往生净土的。
我讲一个例子。在我们那里有一个老和尚,叫云水山人。他满身臭气去挂单,大家都不喜欢他。大概在他六十岁的时候,就自己做经忏,搞了一个房子住,后来他病倒了,没
有人照顾,我就找了一些居士照顾他。他念佛念了二十年,到老的时候,他更加用功念。但是当他病了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他就埋怨说:“我念佛念了二十多年,现在这样病重,
阿弥陀佛还不来接引我。”
你不要以为念佛很容易,不是的。那位老和尚到后来根本就不念了,不信了,他说阿弥陀佛根本就没有来接引。其实,这是错误的。经典上说,是你死的那一刻阿弥陀佛来接
引,不是你活的那一刻。佛不会带你去死亡。
另外,在台湾有一位修念佛法门的大居士,他有两个妻子,他特别疼爱他的小妾。他念佛念到预知时至,就要大家为他助念,念了几天后,这件事情就传开了,传到了他的妾
那里,他的妾很爱他,听到他要走了,就很慌忙,打电话来找他,他听了小妾的电话之后,就念不了佛啦,然后,就担心他的妾,想我走了,她可怎么办?哈哈。
就是说,如果念佛的人对世间还有贪爱的东西,临死的时候是走不了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很多念佛的人不知道自己还在贪爱人世间,真正死亡境界来时才发现
自己放不下,然而已经太迟了,比如刚才说的那位居士念佛念到要走时他都知道了。可是后来呢?还好,他还够智慧,干脆就不理他的妾,避而不见,专心念佛,后来才走。
你看,念佛往生容易不容易啊?别忘了,临终时若无定力者,心乱如麻,如何能往生呢!念佛念到一定程度是要产生定的。真正念佛法门是能够进入念佛三昧。念佛、观想佛
者要是能入定,这样你临终的时候,就因有定力而有把握往生。如果你只是持名念佛没有定力,就要靠别人来助念。修净土的人若执着身边的事物,那是往生不了的。所以说有了
定,往生净土就多了一分把握。
七、如何修道
先见道后才修道,整个过程是从内心建立三十七道品,其中,七菩提分以前未见道,七菩提分时见道,七菩提分后是修道。
四念处--资量道,出世正见。
四正勤--资量道,灭恶生善。
四神足--资量道,净心得通。
五根--加行道。
五力--加行道。
七觉支--见道。
八正道--修道。
1.解脱的起点--五根、五力
佛教导我们修任何法门,都要修戒、定、慧。就算是你往生极乐世界,到那边学哪些佛法呢?如果你们有念《佛说阿弥陀经》就知道,那边还是听闻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八圣道分。真正的解脱法就是这些佛法,到了极乐世界还是这些佛法。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修行的过程,并非让心充满真理,而是让心建立起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些佛法是不可能靠外力加持的。所谓的心的道路,修任何法
门都是如此,诸佛皆说此法,但是很多人不明白,以为这是小乘法。其实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你修道时心中必须生起的各种各样的法。
就以五根来说,五根是信根、念根、精进根、慧根、定根。信根是你对佛法要生起信心,一定要有的。精进也是一定要有的。精进不是努力地去做事情,也不是努力地去修的
意思。精进是一种心念,称为精进心所。不是说我要很努力地去做一种事情就有精进心所,精进心所是修道时才产生,当精进心所生起来时,你就会很努力地去修。精进并非有一
件事情会让你很有兴趣去做,它是修道时有精进的心念,叫做精进根。
所以,这些各种的根:信根、念根、慧根、精进根、定根,都是从心念上建立修道的力量。也就是说,你修行时要建立起这些法。这些法加强了就是力,叫五力。五力进一步
加强就是菩提分,再修就是八圣道。所以,不管你到哪里,不管你修任何法门,你都要在内心建立起这些法,这些法是任何修法的“道品”。
修道并非从心外得到什么法让你不得了,就算你到极乐世界,也要从自心建立起这些道品。为什么你不要在这里建立?应该在这里训练嘛。到了极乐世界,你就会快一点嘛。
所以,我们如今在这里修,就是要训练这些心念。
前面,有讲到七菩提分,其实,如果按照修道次第,加行道就是建立五根、五力,加行道绝对不是象一般修法的加行法门。比如说大圆满修法,有前行、加行、正行。藏密修
法的加行是指定要修某些法,这些加行法不同于加行道的加行,任何修法的真正加行道就是要建立起五根五力。任何的修法,如果进入加行道的状态,就是心中具足五根五力。我
们修观的过程,也就是在建立五根五力。
2.四念处
如果是根据小乘的佛法说,你要建立五根五力,要先从四念处着手,为什么要从四念处着手呢?这是有它的道理的,四念处的第一个念处是身念处,然后是受念处,心念处,
法念处。这样的次第是跟心念的粗细有关,就是说身念处是很粗的,心念很粗的人都可以观察。法念处是很细的,要心念很微细的人才可以观察。
初学者一定先从粗的心和境界开始观察,如果身体的动作都没有办法观察清楚,你想观察清楚心念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一个人能很细心的观心念处的话,他的身念处必然
会做得很好。因此,念处的身、受、心、法的次第是绝对的。就是说从粗到细,当然,如果你有本事,你可以一下子去做细的,不必要先做粗的。
粗的观--身念处
在观察身念处时,我叫你们经行注意脚,也要注意避免心爱听爱看而离开身念处;还有要注意你身上的任何动作,这些动作都是属于身念处。就是你对身上的一切动作、行为
明明了了。
身念处从什么时候修起呢?很多人从站起来经行时开始修身念处,那就错了。是从你静坐想起身的时候开始修。从坐禅下坐开始,对于你的一切行、住、坐、卧,都要很冷静
在那里修身念处。
修得好时,你不会东张西望,不会想要和人家谈话的。如果你没有修好呢,就会等到想经行时,摆好姿势才修身念处,那样修身念处就太差了。
你们经行时要注意这一点,就是说,从你下坐不再盘腿,脚一举一动都要清清楚楚。如果你懂得修,很用功修的话,经行时也是在修定,如果你不知道静坐与经行交替修,你
就无法长时间修定,只能静坐后休息,如果你懂得修的话,你就随时随刻都在保持正念,跟静坐的意义是一样的。
细的观--受念处
当你在观察受念处的时候,要分别出有苦受,有乐受,有不苦不乐受,进一步观察这三种受都是苦。当乐受来的时候,你要观察,有没有起贪爱的心,苦受来的时候有没有起
嗔心。如果有,你要将这些贪心和嗔心放下。
你们在平常生活中要多观察受念处,可是在闭关的环境,是没有必要观察受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一期的修道和闭关时,修观受是难以成就的,因为在一切已经准备好的环境
,没有人来干扰你,当时心情愉快地经行,没有苦受和乐受,多数是一种不苦不乐受,此时少贪少嗔,没有机会处理贪嗔。
只有你在平时做事情,在生活中来观察受,才有机会把受之后生起的贪心和嗔心放下。所以,在安排好的修行环境里,很难有机会修好受念处,唯有在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才
有办法修好。观受是苦是受念处的主要目的,但是,不一定都要用这个修法来观苦,你们修观的任何方法,也能观到苦。其实观心、观因缘等也可以观到苦,不一定要观受是苦。
如果你懂得观的话,一切无常生灭的法都是苦。
如果你修观修到心清净之后,肯定会观察到苦,没有观到苦,是你的智慧还没有生起来。我说过,当你在修观的时候,一旦七觉支生起来,会越修心情越快乐。虽然如此,还
是有一些观法会让你的心很苦。
我说过,如果你想要证初果,重点是放下我见,不是去除贪、嗔、…
《定慧之路(致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