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痴。因此,你要选择容易让你处理我见的观法,那你就修得快。如果,你去选择比较久的修法,我用个比喻
,如果你嗔心很重,你去观呼吸,观来观去,嗔心还是很重,观呼吸并不是帮助你解决嗔心的修法,要克服嗔心就应该修慈心观。
同样地,观受是苦也不能帮助你放下我见。你越观受是苦,越让你生起出离心而已。所以,要破除我见,是观因缘、观因果。如果你要去除贪跟嗔,而我们贪、嗔的烦恼很多
,其中有两个修法,一定要修,一个是慈心观,一个是不净观。这个贪跟嗔不是见解,它是一种业习行为。慢慢地放下。所以说,见道以后修道。而见道以后修道是为了除掉贪、
嗔。重点在贪、嗔。
更细的观--心念处
至于说心念处的观心无常,我们在修观的时候能够观到,当你很清楚看见自己的心念之后,我会叫你们尽量地观察内心。同样地是观察内心,跟禅定一样,也有境界的粗细。
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有粗有细。心是念念在无常生灭。这个心无常的生灭,可以观到很细很细的生灭,也可以观到很粗很粗的生灭。
如果在很粗的心里观,你很容易打妄想,你就观不清楚。所以,我们观心的方法也要从粗的观法进入到微细的观法。因此,在观完因果的时候,心念处要从观五遍行修起。
3.心念之头--心念处的五遍行观
五遍行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心念是我们内心接触境界时的第一念。心没有第一念,第一念是根据境界来说的,随着境界出现所引起的第一个念叫某境界的第一
念。在任何境界的第一念就是遍行心所,一共有五个心所,又叫做遍行五。一定要把它看清楚。
但是,每一个境界现前的那一刹那,当时的第一个念就是五遍行。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要观心念生灭的人,最少要有能力看到五遍行。为什么?你们知道参禅有参话
头。话头就是话之头,话之头是什么?就是心念嘛!
还没有开始说话,要动念之前。动念之前五遍行已经先动了。第一念没办法看回自己。一定是第二念看第一念,也就是说,你持续在第二念观察第一念,就是观第一念了。当
你能够掌握心念一直保持观第一念的时候,你才能修观心无常。
如果,你没办法看到五遍行,你不可能说观心无常。为什么?烦恼来后才观,那是观法尘非观心了。所以,你要修心念处,观心无常要观察到起心动念的第一念,就必须把五
遍行修好来。
任何人修行停了一段时间后,再想继续观心念,也一样地要先观回五遍行,再度将五遍行观清楚了,才来观心无常。如果没有办法掌握到第一念的五遍行,他很难观心无常。
放下我见之后,所要清理的烦恼,是欲界贪、嗔和五上分结。我们的烦恼太多了,不可能把各种法门都修好。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把心念看清楚了,这样来清理烦恼最快。更快
的就是觉知的心跑到烦恼的前头来清理烦恼,当烦恼一生起来你就知道,这样清理烦恼最快。
所以说见道以后才懂得修道,因为见道的人能够看清楚心念,他懂得如何在心中的道路上,观察及处理烦恼。当我们在观察心念时,必须越观察越微细。微细到觉知的心跑到
烦恼的前头。所以要训练让你的觉知心跑到你的烦恼的前头。如果你要完成这一点,就要先训练看到第一念。
那么,这时如何观心?心念有很多很多种,太多了。妄想杂念不是所要观的心,那太多太多的念头不是你能知的心。我们的心分为能知和所知,所知的念头称为心所,能知的
称为心王,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意识和法尘。
所谓观心无常,并不是观法尘无常。也不是观察想东想西的心无常,更不是观受苦受乐这个心无常。如果你观这些心就修错了,这些是粗的观心无常。观心无常绝对不是心里
面有一些念头让你知道,然后你观它无常。观心无常是什么念想也不要去理会,只观能知的心识在里面跳动,注意!心识不是念头!这才是观心无常。
可能有一些人不明白,我就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般念佛者说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是我的心,其实(南无阿弥陀佛是六个想)想是法尘,受也是法尘,
知道想和受的知觉才是应观的心。当你在念佛号时其实是想佛号,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只是一个想,是六个想。六字有六个想,每一个想,都有一念心在知道它。每一个知道想的心
,是一念心识。
也就是说,你心中念“南”的时候,心知道你在念“南”,知道就是意识,所知道的是南的念头,即法尘。你念“无”的时候,心知道念“无”,这又是另外一念的意识。这
一念一念的意识随着法尘生起来。
观心无常不是观法尘,观心不是观法尘的南无阿弥陀佛的念想,是观那些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心念。如果你没有弄清楚,你说你在观心无常,其实是观法尘无常而已,这一
点要弄得清清楚楚。参话头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在观心念生灭的时候,你的心就要远离外境,只观自己的意识,观到最后,你的心就会非常微细,最后到无念。
禅宗说一个人参禅参到一定的时候,会桶底脱落。桶底脱落就是进入一个状态,心中什么东西也没有了。空空洞洞但是心中又明明了了。我们在观心念的时候,也能够完成这
样的事情。心中什么事情也没有,但是明明了了,一个念头也不动。
从观心念生灭进入无念是慢慢进入的,然后要有办法保持。在禅宗里面说:“无心犹隔一重关”。就是无心还不能解脱。当你能够做到无心的时候,你就明白要修行快一点,
要快一点解脱,就是平时必须要保持无心的状态。修行到这种程度,再也不要在座上修观,就要平时对境修,任何贪、嗔、痴生起来,心一觉察到就把它丢掉。因为能观的心已经
站在烦恼的前面,烦恼心一动立刻就知道了,立刻就放下了。
这样来克服烦恼是最快的,虽然快,烦恼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清理完。就是说,看你烦恼有多少,而且有时候,你没有面对它,你就不知道。你如果能做到无心以后,你再也
不能躲起来修,你要去面对境界了。为什么?因为你躲起来修,就没有任何让你生起各种烦恼的机会,你也就根本没有机会去处理烦恼。
4.身心苦与出离--法念处的五蕴观
当你能掌握第一念之后,就有能力观好五蕴。如果你们看过心经,你们就会发现很多人不知道佛法的重点在哪里。佛法的重点其实就是《心经》所讲的,就是五蕴十八界、十
二因缘、四圣谛这些法皆空无自性,不但是佛法的精华,整个般若的精华都在这里。
但是,很多大乘的法师认为这是小乘的法,我们要发无量广大的心,我们要象观音菩萨那样。其实,所谓你的身心和你的世界,就在五蕴十八界里。不要以为世界是一回事,
五蕴身心是一回事,绝对不是,你的身心就是五蕴,世间就是十八界。
你的五蕴身心在十八界里面生活,但是你以为自己在世间生活。这怎么说呢?你说我在看东西。其实不是。是眼根接处色尘生起眼识,是这三样事情在作用。但是,你说我看
到东西了。佛法说绝对不是。为什么说不是呢?因为,不同的眼根看同一个境界是不同的结果。
你们听说过吗?不同业道的众生,因眼根的不同,看同样的东西结果都不一样。你以为外面的一切法并不在外面,绝对是十八界告诉你的。你说你要修观,观什么?观外境?
观内心?其实都是观五蕴、十八界。
实际上,任何高深法门,在修观转迷成悟时,都是观五蕴十八界--观心。你要从五蕴十八界观察到其中的苦、空、无常、无我,去放下烦恼、执着,这才是修行所要面对所要
观察的法。所以,《心经》里面提到的佛法精华,就是在五蕴十八界里面证悟空性。并不是观五蕴十八界以外有这个闹钟(指讲台上的钟),然后观它本身没有自性、是空的。绝
对不是,为什么?当你认为五蕴十八界以外有一个闹钟,你已经被五蕴所骗,你还在自欺欺人地说,你知道闹钟是空的。
你不知道那不过是眼根和色尘的因缘现象而已,你还说你知道任何东西是性空的,然后你在那里观空,那是迷上加迷。所以,一切佛法修行,最后都要观回自己的五蕴十八界
。没有外在的什么佛法道理,因为你所知的一切都发生在五蕴十八界里,你还以为有外在的。
所以,在修观的过程里面,要你们观五蕴十八界,把它看清楚。当你看清楚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件事情,你的五蕴身心活动一直在逼你前进。没有一件事情是你能够做得了主
的,没有一件事情是你要的。绝对要看到这回事,你才会知道哪有什么外在的东西可爱可恨,统统都是自己内在的东西。你才懂得怎么样去放下贪、嗔、痴。
那么,你就再也不会想要那些虚幻的外在事物,不想再被它迷惑,出离的心就会殷重起来。这时的你就会知道不是出离这个世间,而是出离五蕴十八界,不再迷惑于五蕴,不
再以为有外在的法。不懂的人以为有外在的世间,我要跳出三界,却不知三界就在五蕴十八界里面。
5.烦恼之根--法念处的心念生灭观
如果你们继续看下去的话,接下来,你必须进入非常微细的心,观更微细的心念生灭。任何修法,只要越修心念越细,正念越清楚,就是正确的修法。如果越修心念不是越细
,以为越修就能得到越多的法,那都是错的。
世间有什么东西给你利益啊?世间就是五蕴十八界的把戏嘛,不懂的人会以为修行能得到什么了不起的法。所以,观心念的生灭,必须越观心念越来越微细,看清一切不过是
心经所说的佛法精华--五蕴皆空,除此别无更殊胜的法可修可观,若有,必定是观心中之法。
以前说过,我们在修行的过程里面,修观不同于修定。任何人修定的时候,因为心念的专注,会把能量集中在身上。头上会累积了一股气,会…
《定慧之路(致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