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88,98
1552…雜阿毘曇心論……尊者法救造…………………88,98
律曰:須陀洹不複受叁塗報,于無上道決定信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毘羅衛國尼拘陀林。時釋摩男。與五百優婆塞。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優婆塞義。在家白衣。具丈夫志。歸命叁
寶。自言我是優婆塞者。雲何而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
佛告釋摩男。斷除叁結。身見戒取及疑網等。斷叁結已。成須陀洹。更不複受叁塗之身。于無上道。生決定信。人天七返。盡諸苦際入于涅槃。是名優婆塞得須陀洹。
又問。雲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斷叁結已。薄淫怒癡。名斯陀含。又問。雲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诃男。若能斷叁結。及五下分。成阿那含。
時摩诃男及五百優婆塞。聞此法已。心生歡喜。而白佛言。世尊。甚爲希有。諸在家者。獲此勝利。一切鹹應作優婆塞。時摩诃男及諸優婆塞。作是語已。禮佛而退。諸比丘
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律曰:證果與所斷煩惱。沒說88使98使
毘尼母經卷第八
見谛中所應斷者。有六。一身見。二疑。叁戒取。四向惡道欲。五向惡道恚。六向惡道癡。修道所應斷。一欲染。二恚。叁色染。四無色染。五無明。六慢。七調。斷如此七
煩惱。便得證果。斷叁結得須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斷故得阿那含。一切結盡故名阿羅漢。
經曰:證果與所斷煩惱。沒說88使98使
佛說長阿含第二分自歡喜經第十四
如來說法複有上者。所謂教誡。教誡者。或時有人不違教誡。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于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複受有。是爲初教
誡。
或時有人不違教誡。盡五下結。于彼滅度不還此世。是爲二教誡。或時有人不違教誡。叁結盡。薄淫。怒。癡。得斯陀含。還至此世而取滅度。是爲叁教誡。或時有人不違教
誡。叁結盡。得須陀洹。極七往返。必成道果。不墮惡趣。是爲四教誡。
此法無上。智慧無余。神通無余。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放光般若經 摩诃般若波羅蜜學五眼品第四
以解脫慧度于叁礙:有身礙、有狐疑礙、有邪信礙,度是叁礙得須陀洹。便道得念,于淫、怒、癡薄,得斯陀含。精勤于道,卻淫、怒、癡,得阿那含。便消五愛:一者色愛
、二者無色愛、叁者癡愛、四者恨戾愛、五者亂志愛,已度是者便得羅漢。
如是行空菩薩,便得空脫,便成五根。疾近不中止禅,至羅漢道。是人已得無相解脫,逮得五力乃至羅漢。是爲菩薩得法眼淨。
佛爲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有比丘叁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向叁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有比丘叁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有比丘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複還
生。此世有比丘得無量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
雜阿含經(39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彼一切所應,當知四聖谛法。何等爲四:謂知苦聖谛、知苦集
聖谛、知苦滅聖谛、知苦滅道迹聖谛。是故比丘,于四聖谛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修無間等。如此章句,一切四聖谛經,應當具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
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悉應當說。
又叁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谛,何等爲四:謂知苦聖谛、知苦集聖谛、知苦滅聖谛、知苦滅道迹聖谛。如是當知、如是當見,無間等。
若叁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聖谛如實知故。何等爲四,謂知苦聖谛、知苦集聖谛、知苦滅聖谛、知苦滅道迹聖谛。如是當知、如是當見,如是無間等
。亦如是說。
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谛。何等爲四,知苦聖谛、知苦集聖谛、知苦滅聖谛、知苦滅道迹聖谛。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谛,何等爲四:謂知苦聖谛、知苦集聖谛、知苦滅聖谛
、知苦滅道迹聖谛。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雜阿含經(79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谛聽,善思,當爲汝說。何等爲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爲沙門果?
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爲須陀洹果?謂叁結斷。何等爲斯陀含果?謂叁結斷。貪、恚、癡薄。何等爲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爲阿羅漢果?謂
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雜阿含經(928)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雲何名優婆塞須陀洹?
佛告摩诃男,優婆塞須陀洹者,叁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摩诃男,是名優婆塞須陀洹。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雲何名優婆塞斯陀含?
佛告摩诃男,謂優婆塞叁結已斷已知。貪、恚、癡薄。摩诃男,是名優婆塞斯陀含。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雲何名優婆塞阿那含?
佛告摩诃男,優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摩诃男,是名優婆塞阿那含。
經曰:阿羅漢有退,9種阿羅漢
中阿含大品福田經第十一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爲有幾福田人?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種福田人,雲何爲二?一者學人,二者無學人。學人有十八,無學人有九。
居士!雲何十八學人?信行、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家家、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
、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謂十八學人。
居士!雲何九無學人?思法、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是謂九無學人。
律曰:阿羅漢有退,9種阿羅漢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二
長者以諸衣物置上座前。即便前禮佛足白言,世尊,于此人間幾是福田?
佛言,有二,謂學及無學。學人差別有十八種,無學之人有其九種。是謂福田。堪銷物利。
雲何十八種有學人?謂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家家、一間、中、生、有行、無行、上流,是名十八
。
何等名爲九種無學?謂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堪達法、不動法、不退法、慧解脫、俱解脫,是名爲九。
律曰:四叁二果有退。得果退者言退失不犯
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第八
問:若比丘如是語。我于四沙門果退,犯何罪?
答:偷羅遮。
問:若比丘言。我得四沙門果,得何罪?
答:不得言得,波羅夷罪。
問:我失阿羅漢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得何罪耶?
答:不犯,實不得退言得退。波羅夷,實者不犯。
問:若比丘言。我是學人,得何罪耶?
答:若言我學波羅提木叉,偷羅遮。若空無所有言學聖法,波羅夷。學修多羅毘尼阿毘昙亦如是。
問:若比丘言。我是最後生,犯何罪耶?
答:若說過去法已滅,偷羅遮。若說實生盡,波羅夷。
律曰:二果失精,不說叁果失精
四分律卷第二
世尊以此因緣即集諸比丘告言,亂意睡眠有五過失,一者惡夢;二者諸天不護;叁者心不入法;四者不思惟明相;五者于夢中失精,是爲五過失。善意睡眠有五功德,不見惡
夢;諸天衛護心入于法;系意在明相;不于夢中失精,是謂五功德。于夢中失精不犯。
精有七種,青、黃、赤、白、黑、酪色、酪漿色。何者精青色?轉輪聖王精也。何者精黃色?轉輪聖王太子精也。何者精赤色?犯女色多也。何者精白色?負重人精也。何者
精黑色?轉輪聖王第一大臣精也。何者精酪色?須陀洹精也。何者精酪漿色?斯陀含人精也。
律曰:講解入禅得果無犯
四分律卷第十七 說雲何得證果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十七群比丘往語六群比丘:“長老,雲何入初禅、第二、第叁、第四禅?雲何入空無相無願?雲何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
羅漢果耶?”
時六群比丘報言:“如汝等所說者,則已犯波羅夷法,非比丘。”
時十七群比丘,便往上座比丘所問言:“若有諸比丘作如是問“雲何入初禅、二禅乃至四禅,空、無相、願,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爲犯何罪?””
上座比丘報言:“無所犯。”
十七群比丘言:“我等向者詣六群比丘所問言“雲何入初禅乃至四禅,空、無相、願,雲何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彼即報言,“汝等自稱得上人法,犯波羅夷非比丘。
””
彼比丘即察知,此六群比丘與十七群比丘作疑惱。
律曰:證果向他人說,犯波夜提罪
十誦律卷第十 不得實說過人法
是中犯者:若比丘,實是阿羅漢,向他人說,波夜提。
實向阿羅漢,向他人說,波夜提。
實阿那含、向阿那含,實斯陀含、向斯陀含,實須陀洹、向須陀洹,向他人說,皆波夜提。
若比丘,實得初禅,向人說者,波夜提。
實得二禅、叁禅、四禅,慈、悲、喜、舍,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
《定慧之路(致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