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拍水的聲音了嗎?他又說:是!結果,佛還是同意目連尊者入了無色界定。
佛解釋說:目連尊者是入了無色界的定,但是他能很快出來又立刻進去,出來的時候,他就能聽到那個大象拍水的聲音。所以,在那短短的時間裏面,他出了定就入回去,但
他沒有弄清楚他已經出來了一下。
明白嗎?這個例子就是說:我們在修禅定的過程裏面,會有這樣的現象,你從定裏面出來一下立刻又進去。就在你出來那一瞬間,可能你會感到腳疼,能夠聽到聲音,但回到
四禅又沒有聲音了。這是可能發生的。
所以,千萬不要聽那些論師的說法,認爲一聽到聲音就不曾入無色界定,然後依理論否定自己。不是!確實是聽到。但是,你是暫時出來聽到,然後又迅速進去。那樣你還是
聽到了。明白嗎?
不可按圖索骥、盲目相信權威
由于對禅定的種種誤解,造成很多人沒有辦法分辨到底有沒有入定。爲什麼呢?比方說,依《解脫道論》的說法,是逐漸聽不到聲音,到四禅的根本定就完全聽不到。有人誤
解《俱舍論》,說到了二禅,就聽不到聲音了。其實《俱舍論》是說初禅天以上的天人沒有吃東西,沒有鼻舌的知覺。但是一個四禅天的天人想要看東西,他不但可以看,而且還
可以看整個大千世界呢!乃至四禅天人要聽聲音也可以聽。
那是怎麼回事呢?在《俱舍論釋》裏有這樣的解釋:四禅天天人可以用天眼、天耳,但是必須從四禅的心降到初禅的耳識、眼識,來聽、來看四禅天,換句話說,四禅天天人
可以在初禅到四禅之間動心念。如果你不明白同一禅天天人有不同的定心,那不重要,總之,《俱舍論》說四禅天的天人是可以看東西、聽聲音的。
也就是說,四禅天天人可以生各種的心,並且出進不同的定。可能你不知不覺地從初禅出來一刹那,覺得腿疼又立刻入回初禅,于是覺得腿不疼,有這樣經驗過嗎?不要因此
懷疑沒有入定,要以依據經典的說法,要相信出進禅定會快得你分辨不清楚。
還有,在中國佛教有一個很糟糕的說法:初禅念住、二禅息住、叁禅脈住、四禅滅盡。叁禅連脈都停下來,四禅已經是滅盡定了,這是極大的錯誤,其實,息住是四禅,雖然
有脈停這回事,但是佛經裏沒有說這點,滅盡定是第九個定,已經超過四禅八定了。誤導好多出家人,入了定還認爲沒有入定。
那麼,經典對禅定的說法是如何呢?
10.禅定的正確見解
初禅離五蓋,離昏沈、掉舉、嗔心、淫欲心、疑心。有覺有觀、有喜、有樂、一心在定。
二禅離覺觀,離初禅的覺觀,無覺無觀,有四支:內淨、喜、樂、定。
叁禅離喜,離二禅的喜。有四支:行舍、正念、正慧、樂、定。
四禅離樂,離叁禅樂,出入息斷。有四支:舍、念清淨、不苦不樂、定。
根據經典的說法是這樣的,就是說,從禅定裏面一步一步暫時降伏一些煩惱。當一個人進入初禅的時候,在定裏不會有昏沈、掉舉、嗔心,若有嗔心就入不了禅定,當時也不
會生起淫欲心。所以說初禅離五蓋。其中的疑蓋是疑些什麼?疑就是對自己懷疑,對老師懷疑,對修法懷疑。那樣,你也進不了初禅。一般修禅定的人不懂什麼是初禅,因爲沒有
經驗過初禅的覺受,所以便無從知道。
用什麼方法可以認識初禅呢?可以如此觀察,就是任何修禅定的人,坐到一定程度後會覺得心定下來了、沒有雜念了、全身很舒服快樂。其實,這就是入了定,但是不知道入
什麼定,要如何知道?根據佛法說,初禅有定、有喜樂的感受,當時身體不可能會有痛苦的感受。所以,如果修定時一直覺得身體疼痛,這證明當時你沒有在定裏。
如果你靜坐時,覺得心定了好長時間,身體也不覺得疼痛,突然覺得身體疼痛。這疼痛表示你出某個定了,而出來之前是入定的。爲什麼呢?原來是靜坐者氣脈未完全打通,
入定久了身體就會疲勞,于是腰酸、腿痛,但是在入定時不知道。因爲在定中只有喜樂的感受,從定中出來後,才覺得腿很痛。
四、如何修到四禅
1.初禅
初禅是很粗的定,粗到什麼樣呢?佛曾經形容--聲音是初禅的刺。一個人在初禅裏如果聽到外界的聲音,心裏難受到好象耳朵被針刺而出定了。初禅經不起聲音的嘈雜,可見
是很淺的定。初禅雖然很淺,還是禅定,這個定有聲音幹擾就退出來了。因此,好多人不信這也是定。未修好初禅的人,無法到嘈雜處坐禅,聲音一幹擾,他的心就不安了,所以
修初禅的場所不可以有聲音幹擾。但是,修到二禅的人聽到任何聲音就如同沒聽到。因爲他非常專注,知道有聲音卻不知道其內容。
如果你們坐著坐著,覺得全身舒服了,你可能不知道這是初禅,你就先暫時假設這是初禅嘛!爲什麼我這樣說呢?總之,當時你有定、有喜、有樂嘛!既然如此,就是一種定
了,就假設它是最低的初禅。
入定之後怎麼辦呢?前一講,我說過了,初入定的人千萬不要在定裏呆太久。凡是不懂修禅定的人,他初入了定就想要呆太久,這是絕對錯誤的。初入定的人,一旦進去,要
快點出來。要在出來的那一小段時間注意一切變化,很多修禅定的人,沒有注意如何入定出定,以後就不記得如何入原來的定。
所以,初入定時要快點出來,要注意出來之時,心會變粗,呼吸變粗,快樂的感受退掉了,你一定要觀察這叁件事。當你再度集中心力入定,你可以動個念頭,心想我現在要
進入初禅,然後再專注在原來的修法--觀呼吸。並注意叁件事情:呼吸變細,心念變細,樂受出來了,于是又入定了。如果不懂入什麼定,先當它是初禅來修,不理會別人的看法
。
一定要先訓練如何出入定
這樣出出進進初禅,越訓練越熟悉,以後,你可以心想入初禅就入了,那些修過的同學都有這些經驗。總而言之,懂得修禅定的人,不要立刻想我要定得長久,我要加強定力
,一定要先訓練怎麼進和出。對于不懂入了什麼定的人,千萬不要想定得長久,這是絕對錯誤的。當你出定入定分辨很清楚以後,才在定裏留久一點以加強定力。
當你加強到定力穩定了,就有信心說:我的確進入了定。而且知道只要心念如此集中,我要入那個定就能入。只要我放松集中,我就出了那個定。如果你還是分辨得不清楚,
可以依靠經驗過的人在你入定當時告訴你。有時我也會在你修定的當時告訴你:現在你在哪個定。
初學的人多數只入初禅,爲什麼呢?這裏面有個方法上的奧妙,就是開始能入定時不要入太久,五分鍾就出來。因爲任何初入禅定的人,五分鍾內絕對上不了二禅,只能到初
禅。就在五分鍾內出出進進,那樣是沒辦法進入二禅的,所以不必問他入什麼定,他最多只到初禅。就是說,如果我們把時間限製在五分鍾,入定五分鍾後一定要下來,保證他只
在初禅。
但是如果那個人原本就修過一些定,他可能已經能入初禅以上的定,這就另當別論了。就要問他每次靜坐的時候,坐多久才覺得定下來?如果他十分鍾就能入定,那時就要告
訴他練習初禅時,入定一分鍾就退出來。明白嗎?讓他不夠時間進入更高的定,于是他就入定不深,最多到初禅。
當他在這一分鍾內認識初禅清楚後,才叫他加長時間留在初禅,此時注意,避免心念太細而入更深的定。就是說,通過時間的限製,不會進入太深的定而超過初禅。當在初禅
五分鍾出入熟練了,就叫他修十五分鍾的初禅。這十五分鍾是加強初禅的定力,初禅心粗,心不想久留,于是心就會想快點入二禅。
不可以一上座就想入初禅
初學的人不可以一上座就想我要集中上初禅,上不了的。爲什麼?因爲平時的心是散亂的,每次坐下來,你需要花一段時間,讓心念平靜下來以及調好呼吸。所以初學的人練
習初禅的時候,他必須坐下調心調息,不可以一坐下來就想上初禅。如果他急著入定,他就錯了,他上不了的。他必須坐下來讓心平靜,慢慢地進入定,然後退出禅定,這時才可
以想我要上初禅,而且一定可以上初禅。
因爲,一個人剛剛從初禅出來,他一定有本事回去。就是因爲他能再度進入,他就有信心:要進就進、要出就出。初學的人,今天坐到了初禅,以爲明天一坐下來立刻就能上
初禅,是進不了的!他就會懷疑所修的一切了。所以,以後如果你很久沒有靜坐,定力退了,不可以一坐下來就想要進初禅。進不了的。你必須坐到心念平靜了,覺得入定了,退
出去再上去,你才能做得到。這是因爲你必須讓你的心從散亂狀態平靜下來,因定力不足而需要一段時間。
如何加強定力
如果一個人在一個鍾頭裏面,可以入初禅四次,每次十五分鍾,那就是說這個人的初禅很穩了。因爲這四次加起來是一個小時。如果他以後要坐更長時間,他可以加長時間坐
一小時也可以。就是說他要入初禅一小時,兩小時都可以。但是,當入初禅很久很久以後,大多數人會自動地到二禅去,從初禅自動入二禅的初學者這時會分不清初禅和二禅。
所以,在開始訓練的時候,我不會鼓勵你們花一個小時或兩小時去體驗初禅。爲什麼?因爲如果那樣的話,你的心念就會慢慢地從初禅進入二禅。因爲是慢慢進,看不出變化
,由于入定時是初禅,而出定之前已經是二禅,你卻還以爲是在初禅。以後你總搞不清入了初禅還是二禅。初學者入初禅太久會有這種現象。
2.如何修二禅、叁禅
先要有足夠的火候
如果你上了初禅,什麼時候才可以上二禅呢?如果有老師指導,老師知道你的初禅定力夠了,就叫你繼續前進。如果沒有老師指導你,怎麼辦?根據佛法說,如果一個人的初
禅定力不夠,然後又想上二禅。那麼,他不但進不了二禅,連初禅也會失去,這…
《定慧之路(致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