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宗教文獻學▪P2

  ..續本文上一頁背景和當時整個社會的背景,這有助于我們了解宗教社會現象在人類生存史上的地位與意義。所以這也是文獻闡釋的一部分,因爲我們既可以從當時的社會存在中弄懂當時的意識,也可以從當時的意識中了解當時的社會存在。這中間,很多典籍的序記能給我們提供有用的線索。

  第四,是說明該文獻在當時教內外所産生的影響,即該文獻的宗教意義和曆史意義。這裏所謂宗教意義是探究該文獻的出現可能對宗教本身所起的各種影響,包括各教、各宗、各派的彼此消長。所謂曆史意義有二層意思,其一是表明宗教與當時社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如將各個宗教的曆史作用進行對比我們就能夠對宗教的社會作用及其局限性,乃至宗教文化的發生學與轉播學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其二是能通過該文獻,即通過宗教方面的材料來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其意義闡釋的深度反映著我們對文獻的理解和研究的深度。

  第五,是目前研究此文獻的意義,即該文獻在現實社會和目前學術研究中是否會有作用,以及可能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等等。如我們要深入探索中國文學史,我們就應該去碰一下鸠摩羅什所譯的《法華經》,因爲該經“於散文外,並附有韻文的“偈”。這乃是把印度所特有的韻、散文雜爲一體的一種“文體”灌輸到中國來的一個重要事件。後來“變文”、“寶卷”、“彈詞”乃至“小說”,皆受這種影響而産生的”[2]。至于《聖經》對英美語言文學乃至整個西方語言文學的影響一直是世界文學史上的重大課題。更不用說一些宗教文獻對現實社會裏考量宗教與政治關系中所能起到的參考作用了。這最後一點也是我們宗教文獻學的出發點和歸結點。

  由此可見,對宗教文獻的闡釋,如果要滿足上述五個方面的要求內容,就有可能涉及到屬于人文學科中的一切學科,是需要深入探索研究才能得出一定結論的,這也是它之所以能被稱之爲“學”的原因所在。

  包含在一門“學”之內的,除了它的內容外,還有獲知、研究這些內容的方法。對于宗教文獻學而言,由于它是屬于交叉學科,因此大凡其所涉及到的諸學科的學習與研究方法,它都可以拿來爲己所用。這裏要特別說明一點的是,即使是面對同一件宗教文獻,信仰者與非信仰者的視角、思路、研究手段等等都會有差異,這雖然往往有可能導致結論的不一,各種宗教從其自使身教義理解,亦會橫看成嶺側成峰。如對中國宗教史上的所謂《老子化胡經》,佛、道、儒叁家說法大相徑庭。但這些不同意見之爭反過來卻豐富了宗教文獻學本身,因爲比較與爭鳴本身就是推動學術發展的有力因素。

  無論是闡釋狹義宗教文獻還是廣義宗教文獻,我們都面臨著怎樣看待宗教和怎樣看待曆史的問題。也就是說爲了更好地把握文獻,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曆史觀和正確的宗教觀,雖然什麼是“正確”的曆史觀和宗教觀事實上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就需要我們好好地閱讀、研究各種有關的理論著作,尤其是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並通過對各種比較和對照,加深我們自身的理論能力,使我們能夠在衆多現象的背後找出普遍性和規律性的東西來。

  對于開展古代宗教文獻學來說,它在學科上的定位亦很重要。從上面的探討中我們也能明白,宗教文獻既是曆史的,也是宗教的,故宗教文獻學的特征就是它主要兼具曆史學和宗教學的雙重性質。或者說,宗教文獻學是利用宗教方面的文獻來研究曆史和利用曆史方面的文獻來研究宗教,以及把這兩方面的文獻結合起來對彼此間的關聯進行研究。當然我們這裏所說的曆史是一個大曆史,即囊括過去一切的曆史,因此宗教學和曆史學的結合實際上是通過文獻來從總體上去綜合研究宗教在過去與一切方面的關系,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民族的、文學的、心理的、軍事的等等等等。我們之所以要從曆史方面來強調,一個重要之目的是爲了能以時間的眼光來對占領著精神空間的宗教進行判讀,了解宗教在連續的時空中如何以及爲什麼能全方位地給人在精神與物質方面所造成的影響。

  研究古代宗教文獻有著宗教的與曆史的雙重意義。從史學的角度講,一方面宗教是社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曆史當然也是曆史學的重要對象;另一方面,宗教的存在是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各個方面緊密相關而存在著的。宗教與這諸多方面的互相關聯,對研究宗教史來說是重要的,對研究其它專史來說也是重要的,對研究整個曆史來說更是必不可少的。從宗教學的角度講,對文獻的研究和比較,可以告訴我們古今人們的心路曆程,可以曉知一種信仰意識形態是如何在社會環境影響下演變發展的,可以了解關于人的諸多重大問題上的智慧結晶。鑒于這些關聯在各個民族中都不一樣,所以這實際上也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發展的曆史。研究現當代宗教文獻則與政治學、經濟學、國際關系學等等相互交錯,是了解現狀,展望世界未來的一個重要視角。

  作爲一門學科,它的研究路子也有別于一般的曆史文獻或古典文獻,也具有雙重的性質。因此對待宗教文獻,不僅需要從上述文字、訓诂、音韻等方面著手考證整理,而且要注意到一些特殊話語的宗教作用。如果該文獻是一部翻譯作品的話,則更要注意到不同的翻譯方式所帶來的意義變化,如在佛經的翻譯上,晉代的道安曾論五失叁不易,玄奘大師亦立五種不翻的原則,如果我們理解這些翻譯規矩的道理所在,那麼我們就能更好地領會那些翻譯過來的佛教文獻意義所在,當然也包括一切用不同語言翻來譯去的各種宗教典籍文書。因此,對宗教文獻的整理研究也可自成系列,這些就是宗教文獻學産生的內在理由,或者說是建立這個學科的可能性。

  宗教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曆史存在,也是一種現實存在,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仍會繼續存在下去。既然作爲社會存在是無可置疑的和不容抹殺的,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不重視它,以及體現它曆史存在的種種文獻,這則是宗教文獻學有必要成立的外在理由,或者說是建設這個學科的必要性。

  

《試論宗教文獻學》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試論佛教史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