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中國佛教研究述略(1987—1996)
呂有祥
[成都]宗教學研究,1997年第4期
85~96頁
--------------------------------------------------------------------------------
【作者簡介】呂有祥,武漢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秦人
--------------------------------------------------------------------------------
佛教作爲一種世界性宗教,作爲一種源遠流長、影響我國社會生活諸層面的傳統文化,是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在“文革”結末前,由于受到政治經濟諸因素的製約,佛教研究基本處于停滯狀態。七十年代結束、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佛教研究開始複興起來。近十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對外交流的擴大,佛教研究獲得了長足的進展,其主要表現爲:致力于佛教研究的人顯著增多,湧現出一批有成就的中青年佛教研究學者,在一些地方相繼建立了各類佛教研究機構,興辦了各種佛教刊物;幾乎每年都有地方性、全國性及國際性的各種類型、各種專題的佛教學術會議召開;佛教研究成果豐碩,據筆者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出版佛教研究專著近百種,發表論文近兩千篇。以下就近十年來主要研究成果作一概述。
一、佛教典籍的整理研究
佛教典籍的整理研究,包括對佛教典籍文獻的編輯、點校、考辨、闡釋等,是佛教研究的基礎性工作,近十年來在這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績。
(一)《中華大藏經》的編輯校勘。由著名佛學專家任繼愈主持,《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輯校訂的《中華大藏經》,是一部卷帙浩繁、規模空前的新編大藏經,共收錄佛教典籍4200種,2300余卷。它從宋元明清各種版本大藏經及房山石經、高麗大藏經中選用最好的版本作底本,用其它諸本進行校勘,其參校版本之多、校刊之精細,是以往各種大藏經不能比擬的。全書分正、續兩編,每編100冊左右, 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現已出版90余冊。
(二)中國佛教典籍的點校注釋。由中華書局組織出版的《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從中國佛教典籍中選出反映中國佛教曆史和思想的代表性著述加以標點、校勘、注釋的佛教叢書。《選刊》第一輯22種,現已出版10余種,其中點校類有《五燈會元》、《宋高僧傳》、《古尊宿語錄》、《出叁藏記集》、《神會和尚禅話錄》。校釋類有《壇經校釋》、《叁論玄義校釋》、《童蒙止觀校釋》、《高僧傳校注》、《大乘起興論校釋》。此外有《敦煌新本六祖壇經》(楊曾文校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將敦煌縣博物館珍藏多年的敦煌壇經的同源異抄本加以校勘,公諸于世,爲壇經和禅宗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王邦維校注,中華書局,1995),在校釋的同時,對義淨進行了研究。杜鬥城《敦煌本佛說十王經校錄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對S·P和北圖所藏“僞經”《佛說十王經》卷子進行校錄,並對書中涉及的一些重要問題如“地獄”問題進行了探討。
(叁)佛教典籍的譯注釋義。近年來,爲了適應廣大讀者閱讀佛教典籍的需要,尋具有廣泛影響的佛教典籍進行今譯、闡釋。由臺灣佛光出版社聯絡海峽兩岸學者共同承擔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是一套大型的佛典譯釋叢書,全套132冊,已由臺灣佛光出版社陸續出版。 《寶藏》每冊均有“題解”(該經典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價值及撰譯者傳略)、“經典”(原文及譯注)、“源流”(該經典的流傳與影響)、“解說”(該經典的結構與思想內容)。此書的譯釋風格,講求通俗性、知識性和學術性兼顧,雅俗共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也推出了8 本佛典今譯,即:《寶積經》今譯、《法華經》今譯、《維摩诘經》今譯、《淨土諸經》今譯、《勝鬈經》今譯、《金剛經》今譯、《圓覺經》今譯。廣東佛教編輯部也出版了《六祖壇經》、《無量壽經》及《圓覺經》的今譯。此外有周紹良的《百喻經今譯》(中華書局,1993)、郭鵬等譯注的《佛國記譯注》(長春出版社,1995)等。上述佛典譯注中,譯注質量參差不齊,但其中不乏嚴謹的上品之作。
(四)佛典研究的其它論著,中國佛教協會爲配合斯裏蘭卡發起編纂《佛教百科全書》而主持編撰的《中國佛教》第叁、四冊,于1989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此二書彙編了呂澂、周叔迦、黃忏華、高觀如、法尊、田光烈、虞愚等一批著名佛教學者對佛教典籍的介紹和論述,介紹和論述的佛教典籍達130余種, 包括印度大小乘佛教的經律論及中國撰述。巫壽康《因明入正理論研究》(叁聯書店,1994),用現代邏輯方法辨析闡釋此論的基本理論,找到“同品”和“異品”的新定義,提供了下條了結千年議論不休的因明懸案的新途徑。近代圍繞著《大乘起性論的》作者及真僞問題,爭論不休。近年來再度引起學者的討論,傅教石在《法音》雜志1987年1、2、3、4、5 期上連續發表了關于《大乘起信論》的作者與譯者、《大乘起信論》的主要思想、《大乘起信論》在曆史上的地位下與影響、《大乘起信論》真僞問題的爭論等系列文章,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葛兆光的《是非與真僞之間》(《讀書》92,1期),介紹了圍繞《大乘起信論》的爭論, 並從方法論的角度進行了評析。關于其它佛典的研究論文還有,魏道儒的《四阿含中的緣起和無常說》(南亞研究87,1期)、李利安的《試論金剛經的地位、 流傳與影響》(南亞研究89,2期)、 朱恒夫的《佛說盂蘭盆經的影響與對該經真僞的看法》(世界宗教研究,89,2期)、 方廣锠的《敦煌寫經〈佛說孝子修行成佛經〉簡析》(南亞研究,88,2期)、 同氏的《禅藏與敦煌禅籍》(禅學研究,第二輯,1994)、《敦煌遺書中的般若心經譯注》(法音,1990,7期)、 劉澤亮的《傳心法要的禅學思想》(《東山法門與禅宗》,武漢出版社,1996)。
二、各類佛教史的編撰
近十年來,佛教史研究取得的可喜進展,在通史、斷代史、地方佛教史方面均有新著問世。
(一)佛教通史。任繼愈主編,杜繼文、楊曾文等參加編寫的多卷本《中國佛教史》第叁卷1988年出版。本卷主要介紹論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的曆史狀況及其特點,對這一時期的社會背景、叁教論爭、佛經的翻譯傳播的思想內容、各種傳說、民間信仰及佛教藝術等作了詳細的論述。杜繼文主編楊曾文、李冀誠等人參加編寫的《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是一部世界佛教史。本書介紹了佛教的産生發展、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的形成與演化、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其教義教理的主要內容、宗教組織的基本形成與現狀,在一些理論和曆史考證方面提出了新見解。在敘述方法上,按曆史時代敘述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發展,與傳統的按國家或宗派來敘述有所不同。洪修平著《中國佛教文化的曆程》(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主要從佛教中國化的角度,系統論述了中國佛教的發展曆程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密切關系。
(二)佛教斷代史。郭朋、廖自力、張新鷹合著《中國近代佛學思想史稿》(巴蜀書社,1989),以人物爲線索,通過對近代主要人物佛學思想的敘述,展現中國近代佛學曆程及時代特征。全書分上下篇,上篇敘述楊文會、敬安、月霞、谛閑、歐陽漸、太虛、韓清淨的佛學思想,下篇敘述龔自珍、魏源、康有爲、譚嗣同、梁啓起、楊度、章太炎的佛學思想。高振農著《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通過對近代二十多位高僧、學者、政治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的佛學思想的敘述,揭示佛教文化在近代的複興及其在近代中國政治、文化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叁)地方佛教史。近年來地方佛教史的研究逐步引起重視,有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寫出了本地佛教史。遊有維著《上海近代佛教簡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敘述了上海佛教的發展曆史,以及上海近代佛教宗派團體、寺廟講堂、組織機構、著名僧尼、佛典流通及慈善事業的狀況。史金波著《西夏佛教史》(甯夏人民出版社,1988),首次系統敘述了西夏的佛經、寺廟、僧人、宗派及佛教藝術作了展開敘述,考證出西夏之藏經的譯經時間在1038—1090年間。班班多傑著《藏傳佛教思想史綱》(上海叁聯書店,1992),對佛教的輸入隆盛與苯教的佛教化、漢化佛教在藏地的傳播與影響、藏傳佛教各大宗派的形成與發展作了系統論述。胡思厚著《甘肅佛教史》(甘肅民族出版社,1993),論述了佛教在甘肅的首傳、漢魏至民國各個時代甘肅佛教的概況、甘肅佛教石窟與塔以及佛教在甘肅的發展。韓溥著《江西佛教史》(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敘述了自東漢至當代佛教在江西的初傳、發展和延續的曆史,詳盡敘述了淨土宗以及禅宗五家七宗在江西的弘傳及宗風,介紹了江西佛教對境外的影響。由海峽兩岸學者共同發起的、由各地佛教史構成的多卷本《中華佛教史》亦在編撰之中。
叁、中國佛教宗派研究
(一)禅宗
禅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中最大的宗派,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最爲深廣,因此近年來人們對禅宗研究的興趣經久不衰,研究論著層出疊見。
1、研究禅宗曆史與思想的專著
潘桂明著《中國禅宗思想曆程》(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論述了唐至清代中國禅宗思想發展的總趨勢和不同曆史階段的具體特征,特別對以往學者所忽視或未曾論及的宋以後禅宗思想的演變作了重點論述。杜繼文、魏…
《十年來中國佛教研究述略(1987—199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