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並無任何诠釋其所以然,但是在龍樹的釋論裏,卻明白的闡釋其六度相攝觀的論證依據是菩薩的善巧方便力,以及“有爲法因緣果報相續故”,其論點如下:
須菩提問:雲何菩薩行一波羅蜜攝五波羅蜜
問曰:二八
波羅蜜各各異相,雲何行一波羅蜜攝五波羅蜜
”答曰:
“菩薩以方便力故,行一波羅蜜能攝五波羅蜜:複次有爲
法因緣果報相續故相成善法,善法因緣故。……”
有關于“有爲法因緣果報相續”的部份,留待下節討論。在此針對“方便力一來探討其理論根源,何以菩薩的善巧方便力,能夠“行一波羅蜜而攝五波羅蜜”
主要就是因爲“諸法實相畢竟空”的緣故,龍樹以檀波羅蜜攝五波羅蜜爲例,說明了六度相攝哲學的理論主體:
(布施)財物入諸法實相畢竟空中,不分別有利無利,
是故菩薩于受者不求恩分,于布施不望果報,設求報,
若彼不報則生怨恨。菩薩作是念:諸法畢竟空故,我無
所與。若求果報,當求畢竟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
布施相,是故不見有益,以畢竟空故,亦本不見無益。
如是于檀波羅蜜迅取五波羅蜜。
龍樹在這段釋論中,明白的揭示出“諸法畢竟空”是究竟實相,所以菩薩在布施時要不分別、不求恩、不望果報,因爲“諸法實相畢竟空”。若要求果報,也是當求畢竟空的無上正覺。正是因爲如此,布施(檀)波羅蜜的哲學主體是“諸法實相畢竟空一,持戒(屍羅)、忍辱、精進、禅定及般若波羅蜜等諸波羅蜜的哲學主體,皆是“諸法實相畢竟空”。換句話說,“諸法實相畢竟空”是六度相攝的超越根據,使六度相攝的理論可以成立,也指導六度相攝在生活實踐上成爲可能。
因此,在確立六度相攝的哲學主體是“諸法實相畢竟空一之後,立刻産生另外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從“畢竟空”的根本立場,如何生出動力根源
龍樹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濟度衆生的“本願悲心÷,所産生的善巧方便力。龍樹在(六度相攝品)中說:
今雲何見如法性實際
答曰:“不見有爲法:…:是無生
法無定實相可取,但能令人離虛诳有生法,故名無生。若
得如是智慧,以方便力,本願悲心故。不取二乘,直證至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從諸法畢竟空中,經過本願悲心的策發,便轉化成菩薩的善巧方便力。也正是由于方便力的開展,使六度相攝得以成立。因此,六度相攝的理論根據,龍樹說是由于方便力的緣故,事實上完整的說法是從諸法實相畢竟空,到濟度衆生本願悲心的激發出善巧方便力,再由方便力開展六度萬行的相涵相攝。筆者製一簡表,說明于後:
從此表可知:讓六度相攝成爲可能,是因爲六波羅蜜的根源相同,皆是從畢竟空結合悲願而開展出來的善巧方便力。當然,“含蘊在內”的是“畢竟空”與“本願悲心÷,“展現在外”的是“方便力”與“任一度攝另五度”。至于,六度相攝的基本型式及內涵意義,就分別在下面叁節討論之。
(二)、從有爲法因緣果報到相續善法的回向菩提
在確立六度相攝的哲學主體與動力根源之後,筆者在此首先討論六度相攝的叁種相攝型式之一——“同質相攝”。所謂的“同質相攝”,是指龍樹將布施與持戒等波羅蜜,視爲有爲法因緣果報相續故相成善法,因爲善法同質的緣故,因此能行一攝五,在《大智度論·六度相攝品》中說:
複次有爲法因緣果報相續故相成善法。善法因緣故,是波
羅蜜皆是善法故,行一則攝五。以一波羅蜜爲主,余波羅
蜜有分。有菩薩摩诃薩深行檀波羅蜜,安住檀波羅蜜中布
施衆生時得慈心。從慈能起慈身口意,是時菩薩即取屍羅
波羅蜜。何以故
慈業是叁善道,屍羅波羅蜜根本。所謂
不貪、不瞋、正見,是叁慈業能生叁種身業四種口業。慈
是善業,爲利益衆生故名爲慈。取孱提波羅蜜者,……。
龍樹在此立論六度相攝的根據是“波羅蜜皆是善法故”,所以“行一則攝五”。然後,依據“善法同質”的共通條件,找出其相攝的標准,藉以溝通兩波羅蜜之間。關于此點,筆者製一簡表來說明布施波羅蜜爲中心,而攝五波羅蜜的善法依據。 (
由于善法因緣故,所以能夠“行一則攝五”波羅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有爲法的因緣果報,雖然相續的是善法,可是皆不究竟。換句話說,在“善法相續”的相貌中,應該推求“諸法畢竟空”的體性,也正是前文曾引出的:“(布施)此財物入諸法實相畢竟空中:…:于布施不望果報:…:若求果報,當求畢竟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是于檀波羅蜜迎取五波羅蜜。”因此,在“同質相攝”的部份,龍樹是四段推論的步驟:
第一,從“諸法實相畢竟空”的立場出發。
第二,說明波羅蜜皆是善法,行一則能攝五。
第叁,尋求布施與五波羅蜜之間,善法同質相攝的標准,做爲“皆是善法”的橋梁,所以說行A即是攝B,乃至CDEF等型式。
第四,將有爲法因緣果報,回歸“諸法實相畢竟空”,亦即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一
透過以上的基本型式,除了布施以外,舉凡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與般若,皆可爲“相續善法”的中心,來攝其他五波羅蜜。
此外,爲何要以有爲法因緣果報的相續來論證六度的相攝,而不是直接說明“畢竟空”的立場呢
筆者以爲,六波羅蜜是生活實踐的事行,是以事顯理的哲學,落在世間有爲法中,必然是以善法因緣果報來呈現。若就世俗的善法本質來推究,也能讓布施與其他五波羅蜜之間,取得密切的聯系。當然,談到“波羅蜜”的本質時,不僅“皆是善法”是同質,更重要的是“諸法實相畢竟空”的根本立場,所以最後一定要回向菩提,才能本末相符而圓滿。
(叁)從先行布施波羅蜜到因緣續行的次第相生
有關于六度相攝的第二種型式及內涵,則是因緣次第相生的異質相攝,所謂的“異質”,並非是指不同本質,而是龍樹所謂的“雖和合而各各有相”的緣故。因此,在此階段仍以一波羅蜜爲主來攝五波羅蜜,爲何如此呢
龍樹認爲是“行因緣次第應爾一,並分出家與在家之別,他在《大智度論》卷八十一的(六度相攝品)的釋論中說:
問曰:“何以但一波羅蜜爲主
”答曰:行因緣次第應爾,菩薩有二種:在家、出家。在家菩薩福德因緣故大富,大富故求佛道因緣,行諸波羅蜜宜先行布施。何以故
既有財物,又知罪福,兼有慈悲心于衆生故,宜先行布施,隨次第因緣行諸波羅蜜。出家菩薩以無財故,次第宜持戒、忍辱、禅定。次第所宜,故名爲主。除財施余波羅蜜皆出家人所宜行。菩薩以羼提波羅蜜爲主,作是願……我今行菩薩道,應具足諸波羅蜜。諸波羅蜜中檀波羅蜜最在初,于檀中所重惜者無過于身,能以施人不惜不瞋,能具足忍辱波羅蜜攝取檀。菩薩住忍辱中布施衆生
……若命終時二波羅蜜力故,即生好處,續行布施。取屍羅波羅蜜者,問曰:住忍辱時不爲惡即是戒。何以故
更說住忍取戒波羅蜜,應當住戒攝忍。答曰:以中說相不說次第相生,雖和合而各各有相,若次第法應先戒後忍,戒名不奪徑叩,忍名不自惜命,是故于忍辱中別說戒相。
龍樹在以上的釋論中,提到六度相攝的一個重要觀點:爲何在六度相攝裏是以一波羅蜜爲主而攝取其他五波羅蜜呢
他的回答是“行因緣次第”,意即六度相攝是靈活應用而應機契理的,並沒有絕對的標准與實踐的必然程序。換句話說:六度相攝是菩薩六度萬行圓融的開展。雖說如此,可是在因緣續行裏,龍樹以爲是消極的次第相生,所以提出在家菩薩宜先行布施波羅蜜,而後行持戒、忍辱、乃至般若波羅蜜等,但是對于出家菩薩,則是以一持戒、忍辱、禅定”等次第相生的因緣續行爲主。當然,龍樹所謂的“因緣續行”,包涵兩個概念:一是菩薩實踐的程序,如先行布施、次行持戒等:二是指菩薩實踐的串習力,所以是一若命終時二波羅蜜力(布施、忍辱)故,即生好處,續行布施。”
至于,所謂“次第相生”的概念,龍樹以消極性來規範其涵意,他的目的只是在說明“必然的發生”,而非“必然的程序”。龍樹的闡釋是四段推證:
一、以一波羅蜜爲主,是行因緣次第應爾。
二、行菩薩道應具足諸波羅蜜。
叁、所以在家先行布施,出家先行持戒,再攝五波羅蜜。
四、諸波羅蜜雖和合而各各有相,不必然依六波羅蜜的順序次第相生。
因此,龍樹的六度相攝觀的開展,說明六度相攝是重視緣起法的,依據衆生與菩薩本身的因緣條件,來決定實踐的程序及內涵,而且不必然的依照固定的模式及途徑,而能將六度之間圓融的互攝相生,開展菩薩萬行莊嚴的成佛之道。這也是大乘倫理思想的特色之一,重視菩薩行者在行菩薩道的六波羅蜜時,可以依據個人的因緣條件而選擇實踐的法門,只要依照“諸法實相畢竟空”的原則,即能達到不同的行爲主體和達到相同的結果。這個結論說明了龍樹的六度相攝觀,可以適應任何行爲主體的差異性,而開展菩薩實踐六度萬行的基本法則與圓融事行,正好彌補西方倫理學中只重視道德義務的強製性及普遍性,而忽略行爲主體差異性的事實。
(四)從一念行六波羅蜜到了無自性的一心相攝
從因緣相續善法的同質相攝與因緣次第相生的異質相攝的討論裏,發現這是在“相”上的相待義,而非絕待義。所謂的“相待”義,乃是肯定六度之間,各自有其“自性一,便“各有異相”而存在,所以在此的六度相攝,則是有爲法因緣果報的相待而生,以及因緣次第的次第相生,除非回向菩提的“畢竟空一,否則龍樹便自我矛盾了,因爲破斥“自性一是龍樹思想的核心論題。因此,龍樹的六度相攝觀在最後必須處理的是“了無自性的一心相攝”的絕待義。在《大智度論》卷卅一中說:
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綠,則是作法,不名爲性。
此處說明:這個“自有”而“不待因緣”的“性”,在龍樹的論典中通譯爲“自性”。關于此點,誠如遊祥洲教授在(龍樹的共相論)一文中所說:
此處所言之“性”,攝自有、不待因緣、不可變異叁義,
攝此叁義所言之“性”,正與西洋哲學上所說的“實體”
(Substan3)概念相同。破斥這種“自性”是龍樹哲學
最核心的課題。
因此,龍樹在相攝理論的最後,提出了“一念中能行六波羅蜜一的論題,其立論的根據是“一切法皆屬因緣,從因緣生故無自性”,所以才能“一心中一時能具足六波羅蜜上龍樹從前立論,說明二法相差別,在後面又歸于了無自性的諸法畢竟空,又破自己所立的論題。所以,龍樹在(六度相攝品)中,仍是先說“一念中能行六波羅蜜”的法相:
菩薩于無量劫爲佛道故種善根,離欲故于諸禅定得自在,
深入如法性實際,精進方便慈悲力故,出于甚深法還修功
德,是人勝伏其心,一念中能行六波羅蜜。所謂菩薩布施
時如法舍財,是爲檀波羅蜜:安住十善道中,布施不向二
乘,是爲屍羅波羅蜜:若怪貪等諸煩惱及魔人民來不能動
心,是名孱提波羅蜜;布施時身心精進不休不息,是名精
進波羅蜜:攝心在布施,不令散亂,無疑無悔,正向阿耨
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禅波羅蜜:布施時與者、受者、財
物不可得,不如邪見取相,妄見一定相,如諸佛賢聖觀物
相、受者、與者及回向處相,法施時亦如是,是名般若波
羅蜜。
這是以布施波羅蜜爲中心,由于“深入法性實際,精進方便慈悲力故”,所以才能在一念中行六波羅蜜。爲何一心中能具足六波羅蜜,龍樹最後又歸于了無自性的諸法實相的般若波羅蜜:
一切法皆屬因緣、無自在者。諸善法皆因惡生,若因惡
生,雲何可著
惡是善因,雲何可憎
如是思惟,直入諸
法實相,觀持戒、破戒皆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故無自性,
無自性故畢竟空,畢竟空故不著,是名般若波羅蜜。
龍樹在此說明了六度相攝的第叁種型式,也就是說從諸因緣生故無自性的立場,回應他所提出“諸法實相畢竟空”的前提,于是本末相符,所以才能一念具攝六度,讓六度相攝在“一念”、“一心”、“一時”之中圓融的互攝了,也是龍樹以般若波羅蜜諸法實相畢竟空的哲學立場下,最圓融的六度相攝的思想理論了。四、結論
透過本文的深討,依據《大智度論》的哲學思想與基本立場,筆者論證龍樹菩薩的六度相攝觀,得到以下四項具體的結論——
一、有關于龍樹的六度相攝觀的討論,首先應了解《大智度論》的基本立場,特別是“諸法實相畢竟空”的哲學主體,這也是六度相攝觀的超越根據,使六度相攝的理論可以成立,也指導六度相攝在生活實踐上成爲可能。
二、有關于“相攝”的理論,牽涉到阿昆昙的思想背景關聯。換句話說,《大智度論》的“相攝”法義,是出自于阿毗昙門的思想啓發,也是重要的背景因素。論到相攝,有自性攝與他性攝二派,龍樹顯然采取了自性相攝的立場,藉以成立其六度相攝的理論系統,關于此重點,筆者依于本文探究主題及行文篇幅所限,將來會另撰專文以深入討論之。
叁、在確立“諸法實相畢竟空”爲龍樹六度相攝哲學的根本依據之後,菩薩從本願悲心開展濟度衆生所生出的善巧方便力,自然成爲六度相攝的動力根源,再由此方便力開展的相涵相攝。
四、龍樹的六度相攝觀有叁種型式。其一是因緣相續善法的同質相攝;其二是因緣次第相生的異質相攝:其叁是了無自性的一念具攝。前面兩者皆爲方便說,最後都要回向菩提,回歸“諸法實相畢竟空”的立場。第叁者則以“無自性”而“畢竟空”的說法直接契入諸法實相,也是龍樹六度相攝觀的終極本懷了。
原載《內明》第275
《從《大智度論·六度相攝品》論龍樹的六度相攝觀——以布施波羅蜜爲中心的探討(黃連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