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隋朝的彌勒信仰

  隋朝的彌勒信仰

  華方田

   中國的彌勒信仰,自兩晉初傳中土,到南北朝時期的繁榮,再到隋朝的由盛轉衰,中唐以後逐漸式微。在這一演變過程中,隋王朝短暫的幾十年是最重要的轉折期:既是前面盛行期的延續,又是新的衰落的開始。本文試圖通過對隋朝彌勒信仰的研究,考察隋朝彌勒信仰的狀況以及隋朝彌勒信仰由盛轉衰的原因。

   一、彌勒信仰的興起及在南北朝時期的盛行

   彌勒信仰起源于印度,早在部派佛教時期,就已經出現彌勒將于未來成佛的說法。大約在公元前二百年至公元後二百年間,伴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彌勒崇拜便在印度迅速發展起來。近代考古學家在印度古代著名的佛教藝術中心犍陀羅,出土了公元二世紀後期的彌勒像,由此可以推定,印度的彌勒信仰,于公元二世紀至叁世紀,已經頗爲流行了。

   中國的彌勒信仰,始于晉代有關彌勒經的傳譯。最早將彌勒經典傳入中土的,當是西晉的竺法護。法護的祖先是月支人,世居敦煌郡。西晉惠帝太安二年(303)譯出的《彌勒下生經》(亦名《彌勒當來下生經》或《彌勒成佛經》)一卷,同時,還譯有《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一卷。

   五世紀初葉,鸠摩羅什于後秦弘始四年(402)譯出《彌勒成佛經》一卷,還譯有《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南朝宋初,又有北涼沮渠京聲所譯《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行世。其中,《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和《彌勒上生經》被稱爲“彌勒叁部經”。這些彌勒經典的傳譯,無疑爲彌勒信仰在中國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隨著彌勒經典的譯出和廣泛傳播,彌勒信仰在上層社會乃至民間迅速流傳開來,成爲先于阿彌陀佛和和觀世音菩薩的信奉對象。到南北朝時期,彌勒信仰逐步走向鼎盛。彌勒信仰在南北朝時期的盛行,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彌勒經典的大量翻譯和廣泛傳播。除了上面提到的經典之外,兩晉南北朝還有很多關于彌勒的經典在社會上流傳,還有數目衆多的所謂僞經和摘抄本。此外,隨著彌勒信仰的普及,還出現了一些稱贊彌勒的文學作品,如支道林的《彌勒贊》、南朝宋明帝的《龍華誓願文》等,用文學的語言,贊美彌勒上生兜率淨土和下生成佛。如此衆多的彌勒經典及有關彌勒的文學作品的出現,足以說明彌勒信仰在當時的盛行情況。

   2、高僧大德發願往生兜率淨土者衆多。東晉以來,倡導往生彌勒兜率淨土信仰的著名人士,有東晉名僧道安及其弟子昙戒等八人,有五世紀著名的西行求法者法顯,有南朝宋初的比丘尼玄藻、光靜、梁比丘尼淨秀等,有北魏北齊的沙門統法上、北齊昙衍,還有天臺二祖南嶽慧思等。這些高僧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常誦彌勒名字,發願往生,而且帶到和影響著弟子輩及廣大信衆對彌勒的信仰。

   3、彌勒造像甚爲普遍。造像是佛教信仰方式的一種,比較某一時期或某一地區佛教徒所造佛像的種類及造像數量的變化,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彼時彼地民間佛教信仰的狀況。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的彌勒造像十分普遍,敦煌、雲岡、龍門等地均有數量衆多的彌勒造像。表現在形態上,既有交腳彌勒像(彌勒菩薩像),又有類似釋迦牟尼佛像的彌勒佛像(彌勒下生成佛像)

   據《金石萃編》卷二十六—叁十七、《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十二—二十叁所載,北朝時的造像數目,略如下數:(1)釋迦佛像59軀;(2)彌勒佛像48軀;(3)觀世音菩薩像31軀;(4)阿彌陀佛像16軀;(5)定光佛像4軀;(6)盧舍那佛像3軀;(7)文殊菩薩像2軀;(8)阿□佛像1軀;(9)大空王佛像1軀。又據塚本善隆《北朝佛教史》統計,北魏在龍門石窟供造佛像206尊,其中有釋迦像43尊,彌勒想35尊,觀世音像19尊,無量壽像(或阿彌陀佛像)10尊。

   另外,日本佐騰智永《北朝造像銘考》列舉了雲岡、龍門、鞏縣諸石窟和所知傳世金銅像的類別數字,其中,有關釋迦、彌勒、阿彌陀(無量壽)及觀世音四尊像有紀年的數字如下:北魏:釋迦103尊,彌勒111尊,阿彌陀(無量壽)15尊,觀世音64尊。東魏和北齊:釋迦46尊,彌勒36尊,阿彌陀(無量壽)17尊,觀世音94尊。西魏和北周:釋迦29尊,彌勒3尊,阿彌陀(無量壽)1尊,觀世音13尊。從這些統計數字可以看出,北魏時時的佛教造像,以釋迦、彌勒爲最多,遠遠超過阿彌陀和觀世音,而觀世音造像則在北魏分裂後急劇增加。

   由上可知,南北朝時北方的民間佛教,仍以本師釋迦牟尼爲主要崇拜對象,彌勒佛(或菩薩)則成爲僅次于釋迦牟尼而先于阿彌陀佛和觀世音的民間崇拜對象。

   二、隋朝的彌勒信仰

   從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到隋恭帝義甯二年(618),隋王朝僅僅經過了叁十七個年頭。然而,在這短短的叁十余年中,隋代的佛教卻有了創造性的發展,形成了極具特色的中國化佛教的新階段,奠定了佛教在唐朝進一步輝煌的基礎,中國佛教由是補入了持續數百年之久的繁榮昌盛期。

   隋代佛教的主要內容,在物化層面,包括度僧、建寺、建塔、、造像、寫經等;在佛教義學上,主要表現爲南北學風的綜合,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創新——中國化佛教宗派的創立;在佛教的傳播方面,表現爲佛教在民間的深入,佛教組織義邑、法社的發展,齋會的興盛,以及佛教從中國向鄰國的傳播,中國作爲世界佛教中心的逐步確立。

   伴隨著隋代佛教的全面發展,隋朝的彌勒信仰,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若從彌勒信仰興衰史的角度觀之,隋朝的彌勒信仰,既是北朝盛行期的延續,又是新的衰落的開始。下面從幾個方面簡述隋朝彌勒信仰的狀況。

   1、彌勒經典的傳播。

   彌勒類經典在隋朝繼續流傳,除上述經典外,從兩晉至隋唐,各種經記錄所記載的有關彌勒的經典還有很多。梁僧佑《出叁藏記集》卷叁、卷四失譯經錄中還載有:《彌勒經》一卷、《彌勒當來生經》一卷、《彌勒下生經》一卷、《彌勒菩薩本願待時成佛經》一卷(抄)、《彌勒爲女身經》一卷,卷四還載有未見經文者,如《彌勒受決經》一卷、《彌勒作佛時經》一卷、《彌勒難經》一卷、《彌勒須河經》一卷。同書卷五僞經錄中載有《彌勒下教經》一卷。隋法經《衆經目錄》卷二亦載有此類僞經:《彌勒成佛本起經》十七卷、《彌勒下生觀世音施珠寶經》一卷、《彌勒成佛伏魔經》一卷。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十八別錄中《僞妄亂真錄》所載的更多:《彌勒下生遣觀世音大勢至勸化衆生舍惡作善壽樂經》一卷、《隨身本官彌勒成佛經》一卷、《彌勒摩尼佛說開悟佛性經》一卷、《彌勒下說呢感救度苦厄經》一卷、《彌勒勇意菩薩將僧忍見彌勒並示地獄經》一卷、《彌勒下生甄別罪福經》一卷等。這些經典絕大多數都是中國人自己造的所謂僞經,宣傳彌勒下生成佛,普度衆生。如此多的僞經的出現,足以說明彌勒信仰的普及與盛行。

   2、隋代僧侶的彌勒信仰事例。

   隋代僧侶持彌勒信仰者,不乏其人。

   北齊高僧法上(495—580)。精研地論、涅槃,隋許多學僧如淨影慧遠等都是他的弟子。法上卒于北周大象二年(580)七月,即隋朝建立的前一年。《續高僧傳》卷八《法上傳》載:“山之極頂造彌勒堂,衆事莊嚴,備殚華麗,四事供養百五十僧。及齊破法湮,不及山寺。上私隱俗服,習業如常,願若終後觐睹慈尊,如有殘年,願見隆法,更一頂禮慈氏如來。”

   北齊昙衍,地論南派慧光的弟子,《續高僧傳》卷八《昙衍傳》曰:“以開皇元年叁月十八日,忽告侍人無常至矣,便誦念彌勒佛,聲氣俱盡,于時正中,傍僧同觀,顔色怡悅,時年七十有九。”

   《續高僧傳》卷十二《靈幹傳》記載了靈幹“遇疾悶絕”後,在兜率陀天遇見慧遠之事。文曰:“至(開皇)十七年(597)遇疾悶絕,唯心不冷,未感藏殡。後醒述雲:“初見兩人手把文書戶前而立曰:官須見師。俯仰之間乃與俱往,狀如乘空,足無所涉。到一大園,七寶樹木;端嚴如畫。二人送達,便辭而退。幹獨入園,東西極目,但見林地山池,無非珍寶,焜煌亂目,不得正視。樹下花座,或有人坐,或無坐者。忽聞人喚雲:靈幹汝來詞耶?尋聲就之,乃慧遠法師也。禮訊問曰:此爲何所?答:是兜率陀天,吾與僧休同生于此,次吾南座上者,是休法師也。遠與休形並非本身,頂戴天冠,衣以朱紫,光偉絕世,但語聲似舊,依然可識。可謂幹曰:汝與我諸弟子後皆生此矣。”因而覺悟,重增故業,端然觀行,絕交人物。”大業八年(612)正月靈幹去世,春秋七十有八。傳中還記載了靈幹曾造彌勒天宮觀及蓮華藏世界海觀等。其文曰:“初幹志奉華嚴,常依經本作蓮華藏世界海觀及彌勒天宮觀。至于疾甚,目晴上視,不與人對,久之乃垂顧如常日。沙門童真問疾,因見是相,幹謂真曰:“向見青衣童子二人來召,相隨而去,至兜率天城外,未得入宮。若翹足舉望,則見城中寶樹花蓋;若平裏則無所見也。”旁侍疾者曰:“向舉目者,是其相矣。”真曰:“若即住彼,大遂本願矣。”幹曰:“天樂非久,終墜輪回,蓮華藏世界是所圖也。””從上面對話可知,童真對兜率淨土亦甚向往,而靈幹本人卻好象更願往生蓮華世界。

   《續高僧傳》卷十《智琳傳》載:隋大業九年(613)五月初,“有清信士劉正勤,請講彌勒。”

   同書卷二《彥琮傳》載:彥琮卒于大業六年(610)七月二十四日,“初大漸之晨,形□神爽,問弟子曰:“齋時至未?”對曰:“未也。”還瞑目而臥,如此再叁,乃回身引頸向門視日(曰):“齋時已至,吾其終矣。”索水盥手焚…

《隋朝的彌勒信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