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藍吉富)

  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

  藍吉富

  p. 97

  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

  一、緒言--清代佛教之衰微

  佛教輸入中國,曆經兩晉南北朝的孕育滋長,迄隋唐五代而臻極盛。但是從宋朝以後,譯經的大師少了,闡釋教義的高僧大德也漸漸地稀疏了,佛教逐漸走向衰落的境地。而到清朝,佛教遂成爲真正虛有其表的空殼。

  盡管佛教僧尼在康熙時,仍有十一萬八千余名[1],但是真正仍懷有大乘佛教精神的,真是微乎其微。環顧有清一代,僧衆中能對佛教義學加以融通疏釋而成一家之言者,可謂絕無其人。不要說道安、玄奘、羅什、智顗、法藏之流不複再見,即令要找一個學力能與明末憨山 (德清)、藕益( 智旭) 等人相比肩的,也無處可尋。而居士界裏,也不過只有乾隆時的彭紹升(一七四○--一七九六字尺木,號際清)其人較夠水准而已。當時的一般佛教寺院,成爲社會上無依靠者謀生之處,也成爲社會上犯罪者的避難所[2]。佛教似乎已經失去了它的原始精神所在。

  民國初年的太虛大師,對有清一代的佛教,也曾如此地慨乎言之﹕

   「迨乎前清,其(佛教)衰也始真衰矣。迨乎近今,其衰也,始衰而瀕於亡矣。從全球運開,泰西文明過渡東亞,我國之政教學術莫不瞠焉其後,而佛教實後而尤後者。」[3]

  從鹹豐初年到光緒年間,佛教之衰落最甚,幾乎至於滅亡之境。其最重要原因,則系受到太平天國的大力摧殘。

  盡管太平天國諸王所信的基督教是幼稚而不純粹的,但是在施行「消滅異端」一事上,卻能不讓西洋中古時代的基督舊教專美於前。太平軍橫掃東、南中國十余省,所過州縣,一切寺廟、神佛像等概遭摧毀無遺。曾國藩「討粵匪檄」

  p. 98

  謂﹕

  「粵匪……所過郡縣,先毀廟宇……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壇、無廟不焚、無像不滅。」

  張德堅的「賊情彙纂」也記載﹕

   「賊見廟宇即燒、神像即毀。」[4]

  中國東、南一帶,原爲清朝佛教之精華地區,經過太平軍一役,乃使佛教奄奄一息,幾告潰滅。

  除了太平軍的兵燹之災而外,這期間又另有人對佛教興起「非分」之想。光緒廿四年,南皮張之洞作出他那脍灸人口的「勸學篇」一書。在外篇「設學第叁」裏曾說道﹕

   「方今西教日熾,二氏日微 ,其勢不能久存。佛教已際末法中半之運,道家亦有其鬼不神之憂。」

  因爲佛道二氏「其勢不能久存」了,所以張南皮乃獻出一個他認爲是兩全其美的計劃。他說﹕

   「今天下寺觀,何止數萬,都會百余區,大縣數十,小縣十余,皆有田産,其物業皆由布施而來,若改作學堂,則屋宇田産悉具,此亦權宜而簡易之策也。」

  他以爲若能把寺廟改作學堂,則全國教育水准必將普遍提高,則國勢自能增強。國勢增強,自能保護境內宗教,使不至受到西教的侵淩。「若得儒風振起,中華義安,則二氏亦蒙其保護矣。」[5]

  張南皮這種說法,並不是祗有他一個人在唱高調。事實上,當時持這種「廟産興學」之觀點的士大夫(如康有爲等),也所在多有。而譚嗣同的持論更加激烈,他說﹕

   「今之寺觀廟宇,多而且侈,使悉廢之,不惟財無虛擲,人無遊手,而其雲構崇閣,亦可爲議院學堂諸公所之用。」[6]

  譚嗣同是個深研佛學,尊崇釋迦的士人,他尚且如此主張,更可以看出當時佛教寺院在社會人士的心目中,其存在價值已幾等於零﹔佛教僧尼在一般人心目中,

  p. 99

  也幾與社會上的寄生蟲無異。這時候的佛教命運,似乎要進入「蓋棺」的階段了。

  然而,曆史的演化,往往使人無法逆料。到了民國二、叁十年,佛教界忽然呈現出自南宋以來所未曾有過的蓬勃朝氣。不祗是僧衆裏人材輩出,即居士界中的佛學者,其義學之精深博大,研佛人數之衆多,都有邁越宋元明清而直逼盛唐的趨勢。這種由衰而盛的突變現象,乍看之下,是頗爲令人驚訝的。然而,若仔細推究起來,其緣由也實在相當單純,亦不過是「事在人爲」而已。促使現代中國佛教複興的人當然很多,但是其中最具關鍵性的人物,則是石埭楊文會仁山先生。

  從近百年來的佛教發展史看,楊仁山是一位使佛教起死回生的樞紐人物。顯然地,如果沒有楊氏其人,縱使民初佛教不一定就不會複盛,但是其局面必將大爲改觀。這是確可斷言的。本文願就有關楊仁山的重要資料,對楊氏其人的思想及其對現代中國佛教的影響、作一論定。

  p. 100

  二、楊仁山略傳

  有關楊仁山的傳記資料,省內可見的有﹕

  •(一)楊仁山居士事略(此下簡稱「事略」)﹕作者不詳,載在「楊仁山居士遺書(一)」,文海出版社。

  •(二)楊居士塔銘(簡稱「塔銘」﹕沈曾植撰,闵爾昌「碑傳集補」逸民類,卷卅七。

  •(叁)楊仁山居士別傳(簡稱「別傳」)﹕張爾田撰,闵爾昌「碑傳集補」卷卅七。

  •(四)清代七百名人傳(簡稱「名人傳」)﹕蔡冠洛編,世界書局。

  •(五)楊仁山居士傳(簡稱「歐傳」)﹕歐陽漸撰,載在蘇淵雷所編之「學思文粹」中。

  •(六)先祖仁山公之生平﹕趙楊步偉撰,菩提樹月刊九十五期。

  除此之外,其他有關楊氏生平的中、日、英文資料仍有很多,但是大抵都是從右列諸文所推演出來的。因此不再具錄。楊氏似乎並不太受史家重視,因爲在清史稿、清史列傳內,均無傳。祗有在蕭一山「清代通史」中之「清代學者著述表」內有「楊文會」一欄。

  ×××

  楊文會(一八叁七--一九一一),字仁山。安徽石埭人。其父樸庵公,與曾國藩爲同年進士。楊氏自幼讀書能文,但不喜舉子業。生平好讀奇書。性任俠,熟習馳射擊刺之術。洪楊事起,楊氏年十七,隨家轉徙各地。後來曾襄助曾國藩辦理軍糧等務。

  楊氏對工程事業頗爲娴熟,曾國藩、李鴻章「鹹以國士目之」(事略),但楊氏淡於名利,又頗富民族思想,因此不願爲官。「李文忠函聘辦工,辭不往」(事略),「曾文正密保不就」(歐傳)。後來,因爲家計艱難,才服職於江甯籌防局。

  p. 101

  光緒二年,又受聘襄贊曾惠敏(紀澤),光緒四年,隨曾紀澤出使歐洲。光緒十二年又隨劉芝田出使英法。因此,西人Holmes Welch說他是第一個到過歐洲 的中國佛教徒[7]。據楊氏的孫女趙楊步偉女士(趙元任夫人)回憶道﹕

  「光緒四年,曾紀澤奉使歐洲,函聘先祖同往協理。……先祖條件,爲只做事而不欲保舉任何官爵,因此先祖在英法時實權甚大,而名義上僅一參贊……巴黎鐵塔落成(一八八九)……先祖爲代表特使赴法,並考查法國政治實業等等。」

  「光緒十二年,劉芝田又出使英法,派人再叁邀請隨往,到英後先祖專考查英國政治及工業各方面,頗悟歐西各國致富致強之根基,無非以實學爲本。勸劉上種種條陳與滿清政府,但皆未得采用,複見世道人心每況愈下,遂不複在政治界中周旋。」[8]

  楊氏思想極爲新穎,曾經勸他在南京辦工程時的舊同事周玉山[9]興辦女學,並曾勸人禁止女子纏足。其孫女楊步偉自幼即天足,也是拜乃祖之賜。楊氏在隨劉芝田訪歐回國時,曾對西學與當時國事有所感歎。據「事略」載﹕

   「嘗語人曰﹕斯世競爭,無非學問,歐洲各國,政教工商,莫不有學,吾國仿效西法,不從切實處入手,乃徒襲其皮毛。方今上下相蒙,人各自私自利,欲興國其可得乎﹖」

  可見楊氏對當時國事的了解,自有比當時一般士大夫高明之處。而民初中國佛教之能在僧製、教育上都有一番新氣象,這與楊氏思想的新穎,自有不可忽略的關系。

  以楊氏的出身(父爲進士),學養(擅工程),與受知於曾、李,又曾兩度隨朝廷官吏出使歐洲﹔這種背景,如果有意出仕,則要謀一中等官職是絕無問題的。然而他不但不熱中作官,而且對所擅的工程,也未曾多所施展。結果卻在光大佛教一事爲世人所知。這種不尋常的事蹟,必有其所以致此的緣由,從他的傳記資料看,除了他天性中有與佛教思想相契的一面之外,

  p. 102

  另外有兩點助緣也是很重要的﹕

  •其一、楊氏不喜爲官,主因是民族意識濃厚,不願在滿人政府下做事。據楊步偉文所述,當楊氏協辦曾國藩軍務時,曾經向曾氏說道﹕「我們何必終日爲異族犧牲﹖」據說當時曾國藩笑而不答。

  •其二、楊氏叁歲即訂婚,他的未婚妻比他大六歲。訂婚後還未過門時,其妻生病出天花,容貌甚醜,而楊氏後來仍然娶她過門,並無怨言。其後,當楊氏移居杭州時,曾經邂逅一位頗爲合意的杭州少女,想娶爲「並妻」。但這事受到其母親、妻子的反對,她們祗答應楊氏納之爲妾。楊氏不忍心以該杭州女爲妾,此事遂告擱淺。據楊步偉謂﹕「經此一番打擊,先祖更覺世事無聊,終日在西湖邊散步。」

  一天,楊氏偶然在杭州書肆見「大乘起信論」一書[10],閱讀之下,大爲贊歎,從此開始嗜讀佛書,開始其佛教生涯。這一轉機,遂爲現代中國佛教奠定下複興的基礎。

  楊氏晚年一意弘揚佛教。其思想、事業,將在下節詳述。氏死於宣統辛亥年的陰曆八月十七日,即武昌起義前數日。享年七十五。

  叁、楊仁山的佛學思想

  楊氏逝世後,其一生撰述,於民國八年由金陵刻經處刊印成書,初木刻十冊,癸亥(十二)年北京臥佛寺補刻一冊,

  p. 103

  共十一冊,廿二卷。臺灣文海出版社影印該全集,成「楊仁山居士遺書」二冊行世。其書計含「大宗地玄文本論略注」、「佛教初學課本」、「十宗略說」、「觀無量壽佛經略論」、「論語發隱」、「孟子發隱」、「陰符經發隱」、「道德經發隱」、「沖虛經發隱」、「南華經發隱」、「等不等觀雜錄」、「闡教編」共十二種。

  如果用比較嚴格的尺度…

《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藍吉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