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讓自己的心靈在悔恨中不斷地“重覆”而已。《維摩诘經》〈弟子品〉也觸及這個問題。
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爲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爲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爲其如法解說。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甯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诘言:一切衆生心相無垢,亦複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38
“犯律行以爲恥”,這是罪惡感。這個罪惡感的延續,只是增長這兩個比丘對戒律與僧團的逃避傾向罷了。經中所謂“不敢問佛”,正是一個訊號。文殊法門的過失管理,是從“深觀法性”上,深觀罪性不可得,否則“戒垢”就可能被內化爲“心垢”,這根本不是佛法。此所以維摩诘居士直接了當地告訴優波離尊者說:“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第十、 不動相法門。
《諸法無行經》在佛陀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對話中,出現了一段有關“不動相”的說明。
世尊!一切諸佛皆成就貪欲,名不動相。
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諸佛皆入貪欲平等法中故,遠離诤訟通達貪欲性故,世尊!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貪欲實性,說名菩提。是故一切諸佛,皆成就貪欲,名不動相。39
拿貪欲做例子,很多人一聽到貪欲,心理上就會起排斥。但《諸法無行經》經中說,一切諸佛因爲已經深入了一切法的平等性,在貪欲法上,已經通達了貪欲的法性,也就是空無自性,所以一切諸佛對于貪欲法,已經安住在“不動相”之中。所謂“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貪欲實性,說名菩提。”這句話是總關鍵。菩提菩提,不是別的,只不過是通達了貪欲的真實性。明白處叫做菩提,不明白處叫做貪欲。已明白者稱之爲佛,不明白者稱之爲凡夫。就是這麼簡單。
文殊法門在整個佛教的傳承上,基本上是以“阿閦佛”爲中心,“阿閦佛”意爲不動佛,在五方佛的信仰體系中,屬于東方之佛。《維摩诘經》也特別提到,維摩诘居士來自“阿閦佛”的佛土。這個“不動相”法門,在文殊法門的修持上,顯然是非常重要的。
結 語
文殊法門極爲深廣奧妙,上文所述,只不過是筆者個人把這幾年來研讀《維摩诘經》與《諸法無行經》的心得,稍作整理而已。限于時間與篇幅,有些細微的地方,不及詳論。再如《文殊.般若經》詳述一行叁昧的修持法要,深入闡明“即心即佛”的念佛觀,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容當另文述之。
整體而論,文殊法門處處不離圓頓要義。但圓頓要義不是空談高論,其切入處乃在當下這一念心。圓頓要義的實現,也離不開日用尋常之間的漸進漸入。
本文寫作之際,筆者心中忽現一偈,爰題之爲“文殊法門攝頌”,錄之如下。
如實深觀法界性,當下煩惱即菩提;
觸處皆是不二門,圓成方便妙吉祥。
* 參考書目另附
本文寫作過程中,陳駿女士協助電腦輸入並惠賜卓見,特此致謝。
1 此外還有《離垢施女經》、《須真天子經》、《入法界體性經》、《法界體性無分別經》、《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如幻叁昧經》、《文殊師利巡行經》、《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文殊師利現寶藏經》、《文殊師利淨律經》、《魔逆經》、《順權方便經》、《大淨法門經》、《阿阇世王經》等經典。詳請參閱印順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p.928-990. 臺北市:正聞出版社。
2 印順法師所陳述的七項特色,包括:第一、如來法身是無相不可見的;有相可見,是不能正見如來的。第二、文殊法門,依勝義而開示(般若的)甚深法相,又廣明菩薩的方便。第叁、文殊法門,對于現實的娑婆穢土,始終給以積極的意義:贊歎釋尊的大悲方便;穢土修行,比在淨土修行更有效率。第四、文殊法門在“如、法界、實際”上,特重“法界”,更進而對“界”作廣泛的應用。第五、諸法是菩提,進一步的說,煩惱是菩提,業是菩提,苦──蘊、界、處是菩提,衆生是菩提。第六、彈偏斥小。第七、文殊法門,傾向于在家出家平等,男女平等;由于特重方便,所以留下了重在家、重女人的迹象。詳請參閱印順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p.928-990. 臺北市:正聞出版社。
3 印順法師認爲:“有梵天特性的文殊師利,是甚深法界的闡發者,大乘信心(菩提心)的啓發者,代表“信智一如”的要義,所以被稱爲“大智文殊”。文殊所宣說的──全部或部分的經典,在初期大乘中,部類非常多,流露出共同的特色:多爲諸天(神)說,爲他方菩薩說;對代表傳統佛教的聖者,每給以責難或屈辱;重視“煩惱即菩提”,“欲爲方便”的法門。文殊法門,依般若的空平等義,而有了獨到的發展。在家的,神秘的,欲樂的,梵佛同化的後期佛教,文殊法門給以最有力的啓發!”《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9。臺北市:正聞出版社。
4 《諸法無行經》卷上(卷1) T15, No. 650, p0750。
5 《諸法無行經》卷上(卷1) T15, No. 650, p0750。
6 《諸法無行經》卷上(卷1) T15, No. 650, p0750。
7 《諸法無行經》卷上(卷1) T15, No. 650, p.753。
8 《諸法無行經》卷上(卷1) T15, No. 650, p. 754。
9 《維摩诘經》〈弟子品〉,經雲:“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于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于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p.524, T14, No. 475。
10 《維摩诘經》〈菩薩品〉,經雲:“雲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爲從如生得受記耶?爲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複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爲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10 《維摩诘經》〈觀衆生品〉,p. 547, T14, No. 475。
12 《維摩诘經》〈香積佛品〉,T14, No. 475, p. 552。
13 《維摩诘經》〈佛國品〉,T14, No. 475, p.537。
14 《維摩诘經》〈方便品〉,T14, No. 475, p. 539。
15 《維摩诘經》〈方便品〉,T14, No. 475, p. 539。
16 這一段經文的詳細內容爲:“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舍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禅定
解脫叁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叁明生,從叁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衆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維摩诘經》〈方便品〉,T14, No. 475, p. 539。
17 《維摩诘經》〈弟子品〉,T14, No. 475, p. 541。
18《維摩诘所說經》〈佛道品〉,T 14, p. 549。
19《維摩诘所說經》〈佛道品〉,T 14, p. 549。
20《維摩诘所說經》〈佛道品〉,T 14, p. 549。
21《諸法無行經》卷下, T15, No. 650, p. 759。
22《諸法無行經》卷下, T15, No. 650, p. 759。
23《諸法無行經》卷下, T15, No. 650, p. 759。
24 玄奘譯《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580,T 7,p. 998。引文中“彼”字,《大正藏》所依版本原作“反”字,此處依《明藏》改爲“彼”字。
25 有關“不斷煩惱而證菩提”的內涵,請參閱遊祥洲撰,〈“煩惱免疫學”導論〉,“方東美先生百歲誕辰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9,臺北:中國哲學會。
26 《諸法無行經》,卷下,T 15, p. 759。
27 《諸法無行經》,卷下,T 15, p. 759b。
28 《諸法無行經》,卷下,T 15, p. 759b。
29 《諸法無行經》,卷下,T 15, p. 759。
30 《諸法無行經》,卷下,T 15, p. 759。
31 《維摩诘經》〈方便品〉,T14, No. 475, p. 539。
32 《維摩诘經》〈方便品〉,T14, No. 475, p. 539。
33 《維摩诘經》〈香積佛品〉,T14, No. 475, p. 552。
34 《維摩诘經》(文殊文殊師利問疾品),T14, No. 475, p. 544。
35 《維摩诘經》(菩薩行品),,T14, No. 475, p. 553。
36 玄奘譯《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580,T 7,p. 998。
37 《維摩诘經》〈佛道品〉,T14, No. 475, p. 548。
38 《維摩诘所說經》〈弟子品〉,T 14, p. 541。
39 《諸法無行經》,卷下,T 15, p. 756。接下來的經文爲:“世尊。一切諸佛皆成就嗔恚。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諸佛皆說有爲法過罪者。安住嗔恚平等性中。通達嗔恚性故。是名一切諸佛皆成就嗔恚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諸佛皆成就愚癡。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諸佛能度一切貪著名字衆生。安住愚癡平等性中。通達愚癡性故。是名一切諸佛成就愚癡名不動相。”
《略論文殊法門的圓頓與漸次----以《維摩诘經》與《諸法無行經》兩部經典爲討論範圍(遊祥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