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让自己的心灵在悔恨中不断地“重覆”而已。《维摩诘经》〈弟子品〉也触及这个问题。
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38
“犯律行以为耻”,这是罪恶感。这个罪恶感的延续,只是增长这两个比丘对戒律与僧团的逃避倾向罢了。经中所谓“不敢问佛”,正是一个讯号。文殊法门的过失管理,是从“深观法性”上,深观罪性不可得,否则“戒垢”就可能被内化为“心垢”,这根本不是佛法。此所以维摩诘居士直接了当地告诉优波离尊者说:“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第十、 不动相法门。
《诸法无行经》在佛陀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对话中,出现了一段有关“不动相”的说明。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诤讼通达贪欲性故,世尊!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39
拿贪欲做例子,很多人一听到贪欲,心理上就会起排斥。但《诸法无行经》经中说,一切诸佛因为已经深入了一切法的平等性,在贪欲法上,已经通达了贪欲的法性,也就是空无自性,所以一切诸佛对于贪欲法,已经安住在“不动相”之中。所谓“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这句话是总关键。菩提菩提,不是别的,只不过是通达了贪欲的真实性。明白处叫做菩提,不明白处叫做贪欲。已明白者称之为佛,不明白者称之为凡夫。就是这么简单。
文殊法门在整个佛教的传承上,基本上是以“阿閦佛”为中心,“阿閦佛”意为不动佛,在五方佛的信仰体系中,属于东方之佛。《维摩诘经》也特别提到,维摩诘居士来自“阿閦佛”的佛土。这个“不动相”法门,在文殊法门的修持上,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结 语
文殊法门极为深广奥妙,上文所述,只不过是笔者个人把这几年来研读《维摩诘经》与《诸法无行经》的心得,稍作整理而已。限于时间与篇幅,有些细微的地方,不及详论。再如《文殊.般若经》详述一行三昧的修持法要,深入阐明“即心即佛”的念佛观,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容当另文述之。
整体而论,文殊法门处处不离圆顿要义。但圆顿要义不是空谈高论,其切入处乃在当下这一念心。圆顿要义的实现,也离不开日用寻常之间的渐进渐入。
本文写作之际,笔者心中忽现一偈,爰题之为“文殊法门摄颂”,录之如下。
如实深观法界性,当下烦恼即菩提;
触处皆是不二门,圆成方便妙吉祥。
* 参考书目另附
本文写作过程中,陈骏女士协助电脑输入并惠赐卓见,特此致谢。
1 此外还有《离垢施女经》、《须真天子经》、《入法界体性经》、《法界体性无分别经》、《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如幻三昧经》、《文殊师利巡行经》、《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文殊师利现宝藏经》、《文殊师利净律经》、《魔逆经》、《顺权方便经》、《大净法门经》、《阿阇世王经》等经典。详请参阅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p.928-990. 台北市:正闻出版社。
2 印顺法师所陈述的七项特色,包括:第一、如来法身是无相不可见的;有相可见,是不能正见如来的。第二、文殊法门,依胜义而开示(般若的)甚深法相,又广明菩萨的方便。第三、文殊法门,对于现实的娑婆秽土,始终给以积极的意义:赞叹释尊的大悲方便;秽土修行,比在净土修行更有效率。第四、文殊法门在“如、法界、实际”上,特重“法界”,更进而对“界”作广泛的应用。第五、诸法是菩提,进一步的说,烦恼是菩提,业是菩提,苦──蕴、界、处是菩提,众生是菩提。第六、弹偏斥小。第七、文殊法门,倾向于在家出家平等,男女平等;由于特重方便,所以留下了重在家、重女人的迹象。详请参阅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p.928-990. 台北市:正闻出版社。
3 印顺法师认为:“有梵天特性的文殊师利,是甚深法界的阐发者,大乘信心(菩提心)的启发者,代表“信智一如”的要义,所以被称为“大智文殊”。文殊所宣说的──全部或部分的经典,在初期大乘中,部类非常多,流露出共同的特色:多为诸天(神)说,为他方菩萨说;对代表传统佛教的圣者,每给以责难或屈辱;重视“烦恼即菩提”,“欲为方便”的法门。文殊法门,依般若的空平等义,而有了独到的发展。在家的,神秘的,欲乐的,梵佛同化的后期佛教,文殊法门给以最有力的启发!”《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9。台北市:正闻出版社。
4 《诸法无行经》卷上(卷1) T15, No. 650, p0750。
5 《诸法无行经》卷上(卷1) T15, No. 650, p0750。
6 《诸法无行经》卷上(卷1) T15, No. 650, p0750。
7 《诸法无行经》卷上(卷1) T15, No. 650, p.753。
8 《诸法无行经》卷上(卷1) T15, No. 650, p. 754。
9 《维摩诘经》〈弟子品〉,经云:“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p.524, T14, No. 475。
10 《维摩诘经》〈菩萨品〉,经云:“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应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菩提,离烦恼习故;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10 《维摩诘经》〈观众生品〉,p. 547, T14, No. 475。
12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T14, No. 475, p. 552。
13 《维摩诘经》〈佛国品〉,T14, No. 475, p.537。
14 《维摩诘经》〈方便品〉,T14, No. 475, p. 539。
15 《维摩诘经》〈方便品〉,T14, No. 475, p. 539。
16 这一段经文的详细内容为:“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
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维摩诘经》〈方便品〉,T14, No. 475, p. 539。
17 《维摩诘经》〈弟子品〉,T14, No. 475, p. 541。
18《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T 14, p. 549。
19《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T 14, p. 549。
20《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T 14, p. 549。
21《诸法无行经》卷下, T15, No. 650, p. 759。
22《诸法无行经》卷下, T15, No. 650, p. 759。
23《诸法无行经》卷下, T15, No. 650, p. 759。
24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580,T 7,p. 998。引文中“彼”字,《大正藏》所依版本原作“反”字,此处依《明藏》改为“彼”字。
25 有关“不断烦恼而证菩提”的内涵,请参阅游祥洲撰,〈“烦恼免疫学”导论〉,“方东美先生百岁诞辰纪念学术研讨会”论文, 1999,台北:中国哲学会。
26 《诸法无行经》,卷下,T 15, p. 759。
27 《诸法无行经》,卷下,T 15, p. 759b。
28 《诸法无行经》,卷下,T 15, p. 759b。
29 《诸法无行经》,卷下,T 15, p. 759。
30 《诸法无行经》,卷下,T 15, p. 759。
31 《维摩诘经》〈方便品〉,T14, No. 475, p. 539。
32 《维摩诘经》〈方便品〉,T14, No. 475, p. 539。
33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T14, No. 475, p. 552。
34 《维摩诘经》(文殊文殊师利问疾品),T14, No. 475, p. 544。
35 《维摩诘经》(菩萨行品),,T14, No. 475, p. 553。
36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580,T 7,p. 998。
37 《维摩诘经》〈佛道品〉,T14, No. 475, p. 548。
38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T 14, p. 541。
39 《诸法无行经》,卷下,T 15, p. 756。接下来的经文为:“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嗔恚。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说有为法过罪者。安住嗔恚平等性中。通达嗔恚性故。是名一切诸佛皆成就嗔恚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愚痴。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能度一切贪着名字众生。安住愚痴平等性中。通达愚痴性故。是名一切诸佛成就愚痴名不动相。”
《略论文殊法门的圆顿与渐次----以《维摩诘经》与《诸法无行经》两部经典为讨论范围(游祥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