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主要道》研究
呂建福
一、前言
“叁主要道”,也譯“聖道叁要”、“修道叁要”、“佛道叁根本”或“佛法叁根本要義”,是西藏佛教大德宗咯巴對全部佛法的精要總結,它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來概括整體的佛法,凸現叁世諸佛的心要。一切佛經攝爲叁藏,而叁藏要義又都融攝在“菩提道次第”之中。宗咯巴大師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統攝所有佛教經論,將整體佛法融彙在叁士道修行的“道次”當中,使全體佛法井然安立,一切佛語皆爲修行教授。一個領會菩提道次第的行者,尤如掌握了一把神奇的鑰匙,哪怕撿到一片抄寫著佛經片言只語的碎紙片,也能迅速轉爲修行的指導。因此說“菩提道次第”是一種能令佛法久住于世的教授,是“諸佛言論精髓中最精要的部份”(宗咯巴),而“叁主要道”則是整個菩提道次第的精要。如果說整體佛法是一座宏偉的大廈,那麼菩提道次則是支撐這座大廈的梁柱,而“叁主要道”則是梁柱中的主梁,正因爲有了這根主梁,整體佛法的大廈才屹立不倒,而若抽去了“叁主要道”的主梁,徒有軀幹的大廈甚至不能稱爲“佛法”。由此可見“叁主要道”的極端重要性。就“叁主要道”的極端重要性而言,目前對它的研究、介紹和弘揚似較薄弱。整體佛法之衰與此不無關聯。有幸的是,近十年來,教界對“菩提道次第”日漸重視,學習《廣論》者日衆,而《廣論》的研究和弘揚也正在展開。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對宗咯巴大師的《叁主要道》作一研究和初介工作。
二、作者、诠釋和譯本
《叁主要道》是宗咯巴大師爲弟子阿旺劄巴寫的一篇偈頌,文字雖少,卻將整體佛法要義濃縮于這十四首偈頌之中。阿旺劄巴是宗咯巴大師鍾愛的弟子,也是他的侄子,後來廣宏佛法,在西藏東部地區創建了百余座寺院。近代诠釋《叁主要道》最重要的著作《叁主要道甚深引導·開妙道門》的作者帕繃咯大師(1878—1941)據說即是阿旺劄巴的曆代轉世化身之一。帕繃咯大師乃是近代西藏最有威望的佛教大德之一,被認證已成就密續本尊勝樂金剛,是振興格魯派教法的一代巨匠,與康薩仁波切被共譽爲近代西藏的“日月二輪”。他對《叁主要道》的講授成爲近代弘傳《叁主要道》最重要的文獻,西藏高僧在西方宏揚菩提道次第、講授修道叁要常以之爲範本。民國昂旺朗吉堪布于四川康定講授菩提道次第,也專門講解過《聖道叁要》。近年诠釋《叁主要道》的則有多識·洛桑圖丹瓊排的“《佛法叁根本要義》通俗解說”和索達吉堪布的《叁主要道論簡釋》。
《叁主要道》由藏譯漢,約有民國時郭和卿居士和近年來多識·洛桑圖丹瓊排、仁欽曲紮和索達吉堪布的四個譯本,另有一個從帕繃咯大師講授《叁主要道》的英文版講錄翻譯的譯本:
(1)《聖道叁要》宗咯巴大師造,昂旺郎吉口授,郭和卿譯,祝維翰筆記,浙江多寶講寺倡印本《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下冊,1995。
(2)《佛法叁根本要義》通俗解說,多識·洛桑圖丹瓊排翻譯並解說,甘肅民族出版社《愛心中爆發的智慧》,1998。
(3)《叁主要道》宗咯巴大師造,帕繃咯大師講授,洛桑多傑記錄,仁欽曲紮敬譯,浙江多寶講寺倡印本,1997。
(4)《叁主要道論》簡解,宗咯巴大師造頌,索達吉堪布傳講,《妙法寶庫之二·注疏彙集》,澳門天行健出版社,2001。
(5)《叁主要道》(英譯漢),宗咯巴大師造,帕繃咯仁波切闡述,譯者不詳,教內資料。
《叁主要道》文字較短,謹將全文錄出,以助理解大義。采用郭和卿譯本(偈頌)和多識譯本(現代語體)對照的方式:
《叁主要道》
敬禮諸至尊上師向神聖的諸上師致敬一切佛語心要義佛陀全部經典的精華要旨,諸聖佛子贊揚道衆菩薩推崇備至的無上法,有緣求解脫津梁有緣者尋求解脫的必經口岸,我當隨力而演說我今作力所能及的解說。彼不貪著輪回樂那些不迷戀世間區區幸福,爲令暇滿不空故爲使具足良緣的人生有價值,勤依佛喜道諸賢一心向往衆佛喜悅歸宿的,清淨乃心善谛聽幸運的人們誠心傾聽。無真出離即不得若無正確的出世心而追求世間幸福,舍求有海安樂果就無法進入根除煩惱的涅槃樂境;貪有能縛諸有身迷戀塵世的意識是鎖鏈,是故首當求出離求解脫要發徹底的出世心願。暇滿難得壽不留常想人身良機難得而生存時間不多,串習能遮今生觀就會從今生今世的糾纏中迷途知返;業果不誣輪回苦深思業報不爽、輪回苦多,數思能遮來生觀對來世幸福的追求也會斷然絕望。輪回圓滿依此修如此深思熟慮,並念念不忘,至不偶發刹那願就對塵世的富貴安樂不抱幻想;晝夜恒求解脫心時時刻刻除解脫不生別的念頭,生時出離心已起這時才可以看做萌發了正出世心。彼出離心若不由出世之心若不與正發心結合,淨發心攝終不成就不會變成獲得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圓樂因實現圓滿幸福的有力基因,智者當發菩提心因此智者要發菩提寶心。四大暴流猛溧激四條滾滾激流沖擊不息,業繩緊縛難違拒無法改變的業力周身捆縛,既入我執堅鐵網身陷我執的堅固鐵籠,複被無明大黑蔽漆黑的無明夜色籠罩著天空。無邊生死生複生在無邊的輪回流轉中一生接一生,叁苦逼害恒相續連續不斷地遭受著叁苦的殘酷折磨。審思如斯衆慈母憐憫淪落此境的慈母衆生,其當引發殊勝心要發成佛度衆的菩提寶心。不具通達法性慧若無明見真理的智慧,雖修出離菩提心雖具備出世心與菩提心,終不能斷生死根也折不斷生死輪回的禍報,故勤方便通緣起因此要千方百計悟出緣起正見。彼能見世出世法要認識到世間和超世的一切事物,所有因果永不誣出于因果而絲毫不差之理,不能盡滅實所緣同時,現念中的執著之物一個個消失,彼乃正入佛喜道便步入了諸佛欣慰的軌道。緣起不誣能知現衆緣結合的現象實存不要,這離承許已解空非緣合的獨立自性空不可得——若時二者別現前二義若在觀念中彼此對立爾時仍昧牟尼旨尚未悟出佛陀正見的本義。甫見緣起全不誣什麼時候有此無彼的對立消失,即滅實執取境相當看到緣合之物實有的同時,若時同起非更疊能悟出當體即安全檢查,執著無物,爾時已圓見觀察對正見的思辨才算圓滿。如是聖道叁關要對佛道叁根本重要義理,汝得如實通達時要正確認識,全面領會,事宜獨依閑靜處並隱居靜處,激發精進之力,發勤速修究竟欲爲實現終極目的進行修持刻不容緩。
叁、大義
“叁主要道”,乃佛法之心要,是佛法一切法門的奧妙。無論顯密,皆需有“叁要”來攝持 ,如果沒有這“叁要”,無論顯宗的修禅修淨、還是密宗的氣脈明點、大手印、大圓滿、生 圓次第 等,均非解脫和成佛之因。由此可見“叁主要道”乃是佛法一切法門的主心骨,故《叁主要 道》偈頌開首使謂此乃“一切佛語心要義”。
佛經叁藏十二部,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非開示衆生一條從凡夫到成佛的道路,給予衆生成 佛 解脫的知見、修證成佛的法門。然而,一大佛藏,萬千法門,伏有一條根本的能統攝所有法 門、也是最快速的成佛之路,那就是“菩提道次第”,而“菩提道次第”的精髓,則是“叁 主要道”。若將佛法大海比喻成牛奶的話,則“菩提道次”是牛奶之精華乳酪,“叁主要道 ”則是乳酪的精華——乳酪最上面的一層。學習“菩提道次第”,能迅速領悟一大佛藏、浩 瀚經論中佛陀的整體教法;學習“叁主要道”,則能迅速掌握一切修法的心要。
爲什麼這麼說呢
宗咯巴大師以“菩提道次第”統攝叁藏,又拈出“出離心”、“菩提心” 、“空正見”叁點作爲“道次第”的精髓,也就是全部佛法的心要。因爲:“出離心”乃入 佛法之門;“菩提心”乃入大乘之門;“空正見”乃覺悟實相、解脫輪回以至圓滿成佛之關 鍵。
(一)出離心——入佛法之門
“出離心”是對輪回世界無常苦空本質的一種徹底認識的以及在這一認識基礎上産生的超越 心 理,也就是要超越凡庸衆生所迷戀的輪回生活而趣向解脫之道。對于整個學佛修行來說,這 一步是起點,是最爲關鍵的第一步。若這一步走不好,則整個學佛修行都會成爲問題,輕則 虛擲一生,重則誤入歧途。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若無真正的出離心,心中仍伏有對世樂的 貪戀,則一切修行仍脫不了“世法”的範圍,無論誦經、拜佛、念咒、觀想、參禅,皆非解 脫之正道,仍爲輪回之業因。世俗之人固然因貪著于輪回世界中的幻相而無超脫之念,對于 修 行人而言,這種貪著,如對世俗八法(利、衰、樂、苦、譽、毀、稱、譏)的執著,也仍會變 相地潛伏于心中,尤其是“名聞”(稱譏毀譽)之念。林語堂在一本書裏說古時有老僧不願在 山中 與沙彌作日常談,而欣樂于都會人群中講法,其中可能也有“名聞”之因。以前有些在山洞 裏閉關禅修者,哪怕把唯一的洞口封堵,心中仍有念頭,想著石岩山洞外的村民在議論著這 山洞裏的大修行人是多麼了不起。可見真實具量的“出離心”是不容易修得的,所以切莫小 看了“出離心”。甯瑪派大德那日帕說:“若無出離心,則你所作的一切修行都會轉變成渴 求現世的名聞地位。這是引發更多生死輪回的因種,也會因此而增長驕慢、嫉妒、恚、貪 愛等等煩惱。而你所認爲的修行實際上將帶你到叁惡道,這與造業而墜落並無差別。”(《 叁主要道》英譯漢本)。多識·洛桑圖丹瓊排謂:“沒有滲透正世出心的皈依、受戒、行善 修持只能得到世間善果,無法超脫叁界輪回的軌道。”因此之故,可以說,只有真實生起了 “出離心”,才能說跨入了佛法之門,一切的法門修持才成爲趣向解脫的佛法修行。
《叁主要道》頌雲:“無真出離即不得,舍求有海安樂果。”這裏要求的是“真出離”,也 可謂“正出世心”,真正的超脫塵俗、趣向解脫的出離心。傳統也將“出…
《《叁主要道》研究(呂建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