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此書後來在港臺地區都曾出版過,但在大陸則未見,現國運昌隆,*輪續轉,此書在大陸再版的時間,當也爲期不遠了。
繼百丈遺風提倡農禅並重
妙公和尚在領衆認真修持的同時,他認爲僧人的生活來源,必須走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道路。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他就在靈岩山麓籌辦靈岩山寺後山農場,耕地有100余畝。建國後,組織寺內僧俗參加生産勞動,生産率逐年提高,逐漸達到全寺蔬菜、糧食自給有余。至1966年,寺已儲糧40000余斤,被市裏評爲先進單位。
在辦好農場的同時,師還對綠化造林十分重視,他領導清理山場,遍植樹木。因靈岩山是淨土道場,並且還是蘇州的重要風景名勝區,故師還注重對觀賞花木的培育,使清代遭兵災後留下的荒山,重新披上綠裝。
妙真和尚還提倡科學種田,因此靈岩山寺所辦的農場,不僅是産量高,而且還有多項農業生産技術,被推廣應用于全市。
保護文物修複古迹
師對佛教文物的收藏和保護,亦卓有成效。自妙公和尚到靈岩山之後,他即注意對文物的收藏和保護工作,先後共收集佛教文物珍本有佛經、字畫;還有曆代用銅、鐵、木、石、瓷、玉等材料雕刻的造像、法器等計1000余件。先于1952年,在寺內辟“佛教文物陳列室”。1958年又加擴充。
由于師對佛教文物不遺余力地加以保護,因而感動了不少信徒自願捐贈文物,其中較珍貴的有:
明代李貞書的《法華經》塔;
明成化《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並善財五十叁參圖像;
元代大藏經《普甯藏》;
明代大藏經《嘉興藏》;
清代大藏經《龍藏》;
宋《思溪藏》孤本數冊;
珍貴的書畫有:八大山人、石濤、石溪、虛谷、羅聘、文征明、唐寅等作品200余件;
在造像方面最古的有:六朝楠木雕觀音立像,高達2公尺,妙相莊嚴,栩栩如生;
靈岩山西南麓,有宋韓蕲王墓,前立神道碑,高16公尺有余,上刻13000余言,碑高文廣稱“天下第一碑”。1939年6月,碑被臺風刮倒,碎成十余塊,1946年抗戰勝利後,師倡議重修,使古文物重見天日,得以保存。
靈岩山寺原爲吳王館娃宮遺址,今寺內西花園中的吳王井、智積井、玩花池、玩月池等都是有名的古迹,亦經先後修複。
紀念印光大師弘揚淨土宗風
印光(1861—1940)大師爲淨土宗十叁祖,是靈岩山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的鼻祖和元勳。妙公上人爲紀念先德,于大師生西之次年(1941),偕同真達和尚、德森法師及上海缁素,在覺園佛教淨業社成立“印光大師永久紀念會”。紀念會的中心工作是維護靈岩淨土道場和擴充弘化社流通事業;爲發揚淨土宗風及揚大師之盛德,決定發行《弘化月刊》。師被推爲副會長。
1947年9月,建印光大師塔院于靈岩山,並于院內設印光大師事迹紀念陳列室,以作永恒的追思。
印公大師西歸後,上虞羅鴻濤居士發心編《印光法師文鈔叁編》,曾4次在《弘化月刊》發文征求大師遺著,經7年努力,終于在1950年印公生西10周年時結集成冊,當時妙真和尚親爲審閱校勘,後又經德森法師及窦存我居士的校閱,至1958年春重新裝訂成16冊,加目錄1冊,共17冊,因出版因緣未熟,書稿移交靈岩山寺,交恩師妙真和尚保存,師將其珍藏于藏經樓。後經文化大革命,師亦蒙難,書稿究竟藏于何處亦無人知。1980年靈岩山寺修複,明學法師清理藏經,于清刻《龍藏》櫃內發現此稿,劫後幸存,彌足珍貴。此定蒙印公大師于常寂光中的加被,方有妙師于難中將文稿藏于經櫃之舉,法緣殊勝,不可思議。
1953年,師及了然、德森諸法師同上海窦存我、遊有維居士等發起,編印《印光大師畫傳》,由弘化社出版流通。
興辦慈善事業利樂有情
興辦社會福利事業,爲受災厄者解除困境,是佛教的優良傳統,民國期間,我國許多地方連年發生災禍,赈災可以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關、重建家園,這既是佛教慈悲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恩師的一貫主張。
師曾舉辦施寒衣、施粥,以解決受災者的暫時困難,遇到特大水旱災害時,還曾倡議合寺僧衆捐款救濟;送醫送藥,辦義務診療所,以解除家庭困難者的病苦;創辦義務小學,以普及文化知識。師在靈岩山寺所辦的慈善義舉,深受各方的贊揚。
爲國爲教鞠躬盡瘁
由于先師主持靈岩山寺監院以來,十余年間辦事認真,智慧果敢,善調大衆,故印公大師對其甚爲器重,故在大師生西之前,急付靈岩住持之職于師。《印光大師行業記》載:
至二十八日午後一時,即命召集在山全體職事及居士等至關房會談,告衆曰:靈岩住持,未可久懸,即命妙真任之。衆表贊同,乃詹十一月初九日爲升座之期,師雲:“太遲”。改選初四,亦雲:“遲了”。後擇初一,即點首曰:“可矣”。
師接任住持之後,一如既往地承事如來家業,事迹已如上述。
建國之後,妙公和尚除繁重的事務管理工作之外,還身兼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江蘇省佛教協會籌備會副主任、蘇州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江蘇省政協佛教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爲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爲溝通和發展佛教界的對外友好往來、增進友誼,作了不懈的努力。
爲了世界持久和平,1952年12月上海市佛教界于玉佛寺舉辦“祝願世界和平法會”,邀國內高僧大德與會主法和講經,師于百忙中亦應邀莅會講說佛經。
先師在“文化大革命”中慘遭迫害,不幸于1967年1月14日(農曆丙午年十二月初四日)舍報。1979年有關部門在蘇州西園戒幢律寺舉行追悼會,給師的不白之冤以平反昭雪。1985年建靈塔于靈岩山印光大師塔院之內,以作永久之紀念。
道源法師行略
道源(1900—1988)法名能信,又名騰欽,別號中輪,生平以道源之字行。法師俗姓王,世居河南商水縣周口鎮。師生時資禀穎慧,幼即入塾讀書。年方9齡即生母見背,20歲時相依爲命之胞姐及嬸母亦先後亡故,因頓感人生無常,宿慧萌發,遂投本鎮之普靜堂,禮隆品上人出家。1923年赴漢陽歸元寺依覺清律師,圓受具戒。此後曆70載如一日,以上弘下化爲職志,紹隆聖教爲素衷,精進無間,敦勵志行。
法師早歲參學、弘法多在北方。1927年開始到江蘇,曾參學于常熟虞山興福寺之慈舟大師,後又參學于淨宗大德印光大師,故于二老所弘之律、淨二門,聆益熏修者獨深厚,可謂入室之弟子,于平生之自行化他,亦以此爲素志而不逾。其間又曾至武昌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然不久即離院,而迳往洪山寶通寺閉關潛修。
法師34歲以後,即踏入教學弘法的曆程。先應開封鐵塔寺淨嚴長老之請,任佛學院教師。1936年,又受慈舟長老之命,南下福州代理法海寺之法界學苑教務。1940年以還,法師曆任北京宏慈佛學院、八敬學院及廣化寺佛學院等主座講席。
法師39歲,曾任河北上方山兜率寺住持,倡導舉辦僧衆結夏安居,講解律儀。自此之後約十年間,曾六任戒壇教授師,每次必主講叁壇戒本,倡弘律製,開數百年來敷演毗尼之弘範。
1945年9月抗戰勝利,國土光複,法師應邀赴長春般若寺講《金剛經》。法師于教學弘法之余,爲仰慕佛教聖迹,嘗朝禮普陀、九華、五臺諸大名山,所過應請隨緣講律、弘法,廣結善緣。
1947年駐錫普陀山時,曾發心于頭頂“燃燈”以供佛,願“真發菩提心、斷煩惱、度衆生。”
1949年5月赴臺灣,1951年創建八堵海會寺,定爲淨土宗道場,于每年彌陀聖誕之時,必舉行“念佛七”,並親自開示念佛法要。是年農曆八月,于寺授叁壇大戒,師曾升座示範“誦戒”,其口齒之俐落,聲音之洪亮、速度之快捷,令受戒大衆驚歎不已。其後就在海會寺、高雄弘法寺、屏東東山寺等處講經弘法。
法師主張“修學大乘佛法,應該八宗並重,一門深入。”他認爲我國大乘佛法,有八個宗派,我們應當並加尊重,不可妄作批評孰淺孰深,以免引起門戶知見和宗派爭論,對于今日之佛教尤爲重要。但講到他本人時,則說:“研究理論,雖然八宗並重。修行用功,必須一門深入。我之修學淨土宗,是因爲淨土法門應我的機。我之所以弘揚淨土宗,是因爲淨土法門能應一般人的機。”法師常于“專修佛七”中開示念佛法要,深入淺出,深受淨業學人的歡迎。他在臺中靈山寺、八堵海會寺等處“佛七開示”法語,已由高雄淨宗學會先後輯印成《佛堂講話》多冊流通。
1963年八堵海會寺結夏期間,由法師主講《大涅槃經》,仁同、見如、淨朗、性梵等法師均與會聽講。
道源法師精進辦道,一心弘揚淨土法門,可他老卻是清苦用功的典範。白聖法師曾經說起道源法師在洪山閉關時,山中沒有什麼好菜可吃,天天吃冬瓜。有一天道源法師想要吃餃子,可是關房裏沒有菜料,好不容易尋到一棵大白菜,但又無菜刀切,只得用剪刀來剪。然後把一大塊面粉,用手捏一番,攤成一個大餅,再把白菜包卷進去,用鍋煮熟了以後,道源法師就和白聖法師兩個人用手捧著去啃,還覺得這樣的生活很滿足。
道源法師的身體瘦弱,故格外怕冷,經常穿著一件小棉襖,前後把這件棉襖穿了七八年,早把“裏布”磨光了,所以他上半身常粘著些碎棉花。
法師在關房裏兼修“拜佛”法門,拜來拜去,把褲腿磨光、破碎了,因爲手頭沒有錢,山裏也沒有布可補。法師的兩條腿又怕著涼,想來想去想出了辦法——他把“被裏”拆下來,用剪刀剪一剪,就用針縫起來。因爲道源法師是有名的叁千度近視眼,把褲子縫得七歪八扭的,也只好將就著穿了。可是他再蓋用那條沒有了裏布的棉被時,第二天起來常常是滿身棉花。
道源法師當時雖然過著這樣艱苦的生活,但他意志高昂,勇猛精進!這是他仰仗一念堅貞的道心,故得以維系他一生…
《祥和灑脫之路 高賢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