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祥和灑脫之路 高賢篇▪P6

  ..續本文上一頁的道業!

  我們今天四衆的生活,衣食豐饒,堂房富麗,交際應酬車來車去,走不得路。如此養尊處優,松散懈怠,反觀道心如何

  道業如何

  值得深思!

  1988年4月16日,即農曆叁月初一日,道源法師化緣已了,撒手西歸。臺灣佛教界于5月13日上午,于臺北市圓山臨濟寺舉行“道源老和尚圓寂追思傳供大典”。參加“追思法會”的僧俗道侶達千余人,足顯和尚道業巍巍,法緣特盛。以法師平日弘揚“淨土”之專,持誦“佛號”之勤,想必能蓮生上品。

  應本刊(《臺州佛教》)讀者之詢,特集法師行狀之鱗爪,以應諸師友,是爲記。

  1994年10月于香光居

  靈源法師行狀

  和尚字宏妙,法號靈源,俗名克仁,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四月初八日,生于臨海縣(現臨海市城關鎮),父傅公映庚,母謝氏美雲,笃信佛教。和尚自幼多病,叁歲時右頰生大肉瘤,其母禱于觀音大士而痊。和尚開始學語時,其母即教念佛,並教唱自編佛化兒歌:“教你曲,教你歌,教你劈篾做淘籮,教你牽牛過大海,教你一心念彌陀,教你曉得生死苦,教你念佛出娑婆。”因幼承慈訓,菩提之芽早萌。和尚十二歲,曾患天花而致臉麻,成醜陋相,後念觀音聖號,並讀《楞嚴經》征心無處而大發疑情,遂手抄《楞嚴》,麻皮盡脫,諸病不藥而愈,時年15歲也。

  民國十年(1921)和尚20歲,卒業于浙江省第六中學(現臺州中學),並于是年結婚。旋任教席于其故裏小學及中學。先遇仙師降乩而知學道,繼因接觸佛法而改學佛。年25,潛至天臺山出家,然爲其父得知追回。至和尚3l歲,厭離之心大熾,乃赴閩省福州之石鼓山湧泉寺,依止虛雲長老披剃。敘爲徒孫。翌年32歲,受具足戒于該寺。應慈長老爲羯磨阿阇黎。講《梵網經》。戒期圓滿。追隨應老至甯波天童寺。結夏3個月後,再回鼓山。入法界學院。親近慈舟長老,聽80卷《華嚴》,研《四分大律》等,3年畢業。

  民國二十五年(1936),和尚35歲,再度親近應慈長老。隨行至上海、常熟、南京、甯波各地,于寶岩、興福諸寺,聽講40卷《華嚴》、《楞嚴》、《楞伽》、《法華》諸大乘經,兼習《華嚴五教儀》等論典。民國二十六年(1937)夏,禮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因遭日本入侵,爆發蘆溝橋事變,交通中斷,無法南返,便在廣濟茅蓬閱藏。叁易寒暑。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回到上海。叁逢應慈長老,預六十卷《華嚴》講筵,時經叁載。民國二十二年(1943),和尚住持叁昧禅院。叁十五年(1946)朝地藏于九華,禮普賢于峨眉,觐觀音于普陀。至此,已朝禮畢四大名山。回上海,先住青蓮寺,複住普濟寺。當時江浙兩省,凡有講經法會,無不恭逢。高旻與金山之禅期,亦去隨喜。

  民國叁十六年(1947),和尚46歲,奉虛雲長老之召,至廣東南華寺,翌年即任該寺住持,複住江西雲門寺。民國叁十八年(1949)和尚南行香港,卓錫大嶼山之寶蓮寺。1953年秋,應南懷瑾及魯寬緣居士之邀,藉同鄉周至柔之助,懷度臺灣,先住基隆佛教講堂,次年于基隆市郊擇得山坡地一塊,興建十方大覺禅寺,越載而得顧定生行者來皈,披剃後法名惟定。襄助和尚,籌劃募建,至1966年計已完成大雄寶殿、祖堂、五觀堂、念佛堂、禅堂、講堂、地藏殿、觀音殿、安樂塔等殿堂建築。此地背山面海,風景殊勝,俨然宇內叢林之規模。1964年春,傳授叁壇大戒,嗣辦大覺佛學院,和尚親授《梵網經》、《五教儀開蒙》、《起信論》、《八識規矩頌》。一年後由于因緣不足,學院停辦,而缁素四衆慕道來山者日多。

  和尚儉樸持身,行履謹嚴,毗尼清淨,謙以自牧,外現頭陀相,內密菩薩行,恒將念佛爲參禅功夫,畢生專志,精勤不倦。和尚夙具智慧,佛學、文學兼優,亦善書畫藝術,尤其工于人物。觀其所作,不論佛像、菩薩像,羅漢高僧像,無不栩栩如生,風格別樹。故其著作之行于世者,有《山居雜語》、《梵網經集義句解》、《淨業綱要》、《靈源夢話集》以及《佛菩薩聖像畫集》、《心經集注》等。1988年7月17日(農曆六月初四日)上午四時,在四衆弟子念佛聲中,安詳示寂于十方大覺寺之丈室。世壽八十有七,僧齡五十有六,戒臘55夏。

  普陀山上一高僧

  ——妙善大和尚

  妙善(1909— )大和尚俗姓吳,名敬亭,清宣統元年(1909)六月叁十日出生于江蘇如臯縣郭家園。叁歲喪父,兄弟4人靠其母勤耕儉作撫育成長。幼年曾入私塾苦讀4年,16歲業商。未幾深感世事無常,遂萌出塵之志。1932年師25歲于丹陽地藏寺禮寂寬法師出家,披剃于鎮江焦山定慧寺地藏殿。同年,受具足戒于揚州天甯寺。

  戒期滿後,因聞揚州高旻寺禅堂道風冠于全國,爲叢林之模範。禅寺每歲二期大進堂,棒喝交加似紅爐猛火,是習禅進道的好地方。遂于次年挂單高旻寺禅堂,入堂後自覺有生以來的塵勞妄念頓失。尤于9月16日加香,養息香一下站板,忽覺身心世界不知所在,似桶底脫落灑灑脫脫,身心豫悅,大有所悟。悭于緣,住2年出堂,接任衣缽,繼進庫房任副寺。

  1939年至常州天甯寺參學,一年即任堂主,繼任後堂,越3年,因舊病複發,重返高旻寺養病。承來果老和尚慈悲,成就醫藥,並有同參道友護理,前後長達10年始瘥。

  1942年來果老人示疾,委住持重任于妙善,乃帶病就任以報師恩,時年叁十有四。繼因肺病吐血痼疾複發,于1944年離高旻寺赴普陀山洪筏禅院,蒙圓□老和尚慈護,閉關于性茅蓬,以3年半爲期;1948年又至妙峰庵閉關。兩次閉關發心真切,用心精細,遂不以自身爲我心,知衆生苦,我身苦,同住一苦。乃發大心護正法,爲其禅修和今後的弘法利生事業,打下一個深厚的基礎。

  1952年應請前往法雨寺主持工作,帶領僧衆愛國愛教,爲寺院的修複、爲佛教工作的正常開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60年國家大辦農業、大辦糧食,普陀山半數僧人遷往余姚蘆山寺,辦起佛教農場,妙老亦前往參加農業勞動,同去余姚的普陀山僧衆108人。1962年任蘆山寺農場副主任,1963年兼任生産隊長。1966年“文革”開始後,妙老被無端撤掉一切職務。1970年專職管理果園,負責桃和梨的生産。

  1979年,妙老71歲,普陀山經政府批准重新作爲佛教活動場所和旅遊勝地開放,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四衆佛子請其回山主持工作。其後,即公推妙老爲普濟寺住持兼管全山佛教工作。進寺初期,院內無碗筷床凳,殿宇破爛不堪,可謂百廢待舉。面對此景,爲了佛教的複興,年過古稀的妙老,開始了艱苦的工作。

  爲了加強對全山佛教工作的領導,爲使寺廟的修複工作統籌計劃、有序地進行,妙老先籌組了普陀山佛教協會,他的工作得到舟山地區宗教事務處的支持,狠抓了各項宗教政策的具體落實。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開放了普濟、法雨、慧濟叁大寺;其後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增批紫竹林、大乘庵、梅福庵、觀音洞、善財洞、祥慧庵,香雲亭、慈雲庵、南天門、觀音跳、洛迦山、福泉庵等15處爲佛教活動點;還設普陀山佛教文物館于悅嶺庵,辟常樂庵爲老年尼衆念佛安養之所。隨著普陀山開放的深入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進一步落實,經與有關部門協商研究後,于1986年繼續開放積善堂、宴坐堂、楊枝庵、彌勒庵、龍壽庵、鶴鳴庵、圓通庵等7處。

  妙老在領導普陀山修複中,既修了廟、育了人,又創造了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符合佛教教義的、統一的教團組織形式,實現了全山的統一人事管理,統一財務收支,統一修建工程計劃。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有利于普陀山建設、有利于佛教弘法利生事業的團體,這就是普陀山佛教協會;同時普陀山還形成了以普濟寺爲主寺的新時代的龐大僧團,妙老被推選爲佛協會長和全山住持。這個僧團製訂了《普陀山各寺庵規章製度》凡31條,使全山僧尼深明愛國愛教大義,而又遵循清規戒律。

  妙老領導著這個普陀山大僧團,使全山寺院的修複邁出困境,得到了海內外佛教信徒的大力支持、贊助。特別是香港的聖一法師,美國的金玉堂居士慨助淨資,拉開了聖山全面修複的序幕。

  至1980年底,普濟寺從法堂到藏經樓,從天王殿及其東西廂房到客堂、庫房、鍾鼓樓、頭叁門等全部修複一新;同年又大修了觀音洞所有殿宇,並新建了客房10余間。1981年,慧濟寺和梅福庵先後修竣。1982年,法雨寺全部殿宇修複,同時經幾年連續新建和修葺的大乘庵工程告竣。1983年修複工程在全山遍地開花。次年,慈雲庵新建,基礎全面加高1.4米。同年8月美國華僑應行久、金玉堂伉俪爲慶祝美東大乘寺玉佛塔落成典禮,邀妙老等訪美,妙老在美期間還遍訪各地佛寺和佛教團體,爲時達一個月之久,增進了中美兩國佛教界和人民之間的友誼。9月回山,年底悅嶺庵修複告竣,作爲佛教文物館,以收藏和陳設普陀山豐富的佛教文物。

  1985年開始重修普濟寺大圓通殿,該殿古稱神運寶殿,自清康熙年間建成,爲全國聞名的大殿,因年久失修,瓦碎梁朽。此次作徹底翻修,琉璃瓦全部更新,曆時3載,工程始成。

  隨著寺院的修複,在文革前星散的僧衆,也逐漸返山,由于老年僧人的增多,妙老認爲這許多年長大德出家多年,以寺爲家、以弘法爲職志,爲佛教、爲普陀山多有建樹,乃建頤養堂以安之。遂以楊枝庵爲堂址,立即著手修複。同時妙老又考慮到全山僧尼的醫療保健和便利山民的求醫,設醫務室于法雨寺。今普陀山佛教醫院,正在籌建之中(已于1997年10月建成開診)。

  爾後,妙老考慮到洛迦山是普陀觀音道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說法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到普陀。”洛迦山原有妙湛、圓通、自在、觀覺四座茅蓬,但…

《祥和灑脫之路 高賢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