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已拆除,于是重新進行規劃,並著手興建。但普陀山至洛迦山要飄洋過海,有無風叁尺浪之險,故在動工之前應先造西、北兩座碼頭,以作爲運輸建材之船只停舶之用。碼頭建成後,就開始建洛迦山大悲殿和四十八願塔。1987年,開始建五百羅漢朝觀音塔,全塔高24米,正方形邊寬8米,全部用青石雕琢而成,工程量大。同年,新建了善財洞。1988年,新建靈石庵;修複福泉禅林,並于院內開辦普陀山佛學院,親任院長之職,造就僧才。爲培養尼衆接班人才,後再設佛學院尼衆班于觀音洞。
1989年,妙老81歲,是年適逢普陀山開放10周年,于九月十九觀音菩薩出家日舉行全山佛像開光暨妙老方丈升座典禮。前來祝賀的有13個國家和地區的賓客1400余人,國內信衆難以數計,是普陀山的一次特大勝會。4月間妙老曾訪問日本、考察了日本的佛教,增進了兩國佛教徒間的友誼。
1990年,新建紫竹林大殿,殿內繪紫竹林壁畫,供奉由香港聖一、永惺二位法師從緬甸請來的4尺長玉臥佛,以及購置了兩塊8尺長4尺見方的玉石料,然後在本山精雕成大悲觀音菩薩像作爲主佛。1991年修複鶴鳴庵,並新建觀音“觀音跳”淨土道場。
妙老生活樸素,待人和藹可親,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熱愛祖國,利樂有情。80年代以來妙老爲重樹法幢、再興佛教而老骥伏枥,爲普陀山與浙江的佛教事業嘔心瀝血,受到政府部門的信賴與廣大佛教信徒的擁戴,被推選爲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浙江省政協常委、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等職。這位學識淵博、戒德莊嚴的長者,正繼續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帶領佛教四衆弟子爲紹隆佛種、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而不懈努力。
教宗賢首 行在彌陀
——爲紀念楊仁山居士而作
楊仁山(1837—1911)居士,是近代佛學複興者。名文會,以字行,安徽石埭(今石臺)人。他早年遍習孔、老、莊、列諸子之學,並懂天文、地理、曆數、音韻等。
1863年他于病中讀《大乘起信論》,因而對佛教産生了信仰,在他“一心學佛,悉廢其向所學”的同時,覺得要想弘揚佛法,必要有完整的佛教典籍;又因梵本藏經翻閱不便,遂生刻印方冊本藏經,以利流通之志。于清同治五年(1866),集同志者10余人,創立“金陵刻經處”于南京。他曾編《大藏輯要目錄》,擬刊包括大小乘佛典:460多部,3320卷的《大藏輯要》以利後學。惜逢經濟等種種困難,生前只完成2000余卷,但重要的著述均已刻印出來,像賢首的十疏之六和一些雜著、嘉祥的《叁論疏》慈恩的《唯識述記》、《因明述記》,善導的《觀經疏》等,我國久已失傳的要典,都從日本搜得底本,精加校勘,刻版流通,即使他本人刻印《大藏輯要》的宏願尚未全部實現,但其成績是不可估量的。
除刻經之外,楊仁山居士對佛學研究和佛教教育事業亦有碩大貢獻。1908年秋,他在金陵刻經處設只洹精舍。自編課本,招生教授佛典及英語、梵文。後來在佛教事業及佛教教育事業上,做出偉大貢獻的太虛法師。就是當時只洹精舍的學生。1910年他又展組織佛學研究會。他既任會長又是主講。後來創辦支那內學院的著名的佛教學者,居士歐陽竟無,此時即就學于他。在他的指導之下,其他會員如譚嗣同、桂伯華、梅光羲、黎端甫、李證剛等都各擅專宗,均有獨到的造詣。
楊仁山居士畢生從事刻經,興辦佛學研究會,創設佛教學堂等事業,不但對晚清的佛教振興起很大作用,並且在近代我國的文化、學術、思想界産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這些均已爲讀者所熟知。下面我想從他本人的佛學思想方面,作一介紹:
由于楊仁山居士因讀《大乘起信論》而信佛。我們可以說他從馬鳴大士的勸贊念佛中。使他笃信淨土。他倡刻的第一部佛典就是《淨土四經》,以後他又彙刻了《淨土經論十四種》、《古逸淨土十書》等多種淨土宗經論。他推崇明末四大師——蓮池、紫柏、憨山、蕅益。他認爲“馬鳴、龍樹”二菩薩是釋迦遺故中的大導師,西天東土,教律禅淨,莫不宗之。他在與《陳大镫、陳心來書》中曾說:“《大乘起信論》一卷爲佛學綱宗,先將正文讀誦純熟再將(賢首大師)《義記》、《別記》悉心研究。于出世之道,思過半矣。”賢首以《大乘起信論》發揮《華嚴經》思想。建立起華嚴宗教理。楊仁山居士則認爲:“以一切佛法,入念佛一門,即從《華嚴經》融攝無礙之旨也”。他還認爲:“淨土一門,括盡一切法門,一切法門,皆趨淨土一門。”因此,現代學者皆認爲楊仁山居士“教宗賢首,行在彌陀。”
楊仁山居士對于淨土之理,深有研究,且力躬其行。他還著有《觀無量壽經略論》。我們統觀楊仁山居士的淨土思想,是既繼承淨土宗諸祖,而在行持上則有所獨特,現簡單敘述于下:
淨宗諸祖,初重觀想念佛。以後諸師均主張持名念佛。謂“末法衆生,根機陋劣,非持名無以出離生死”。與他同時尚有淨宗十叁祖印光(1861—1940)大師,尤倡持名念佛。楊仁山居士則認爲單持名號或一心專念,日久易于疲勞,以致産生懈怠,甚至走入歧途。因此必須“以深妙經論,消去妄情,策勵志氣,勇銳直前,方免中途退墮也。”(見《學佛淺說》)。他認爲淨土法門的行持,應以觀想、持名兼修,在他所著的《觀無量壽經略論》中說:“此經專重觀想,小經專主持名。近代諸師,以觀法深微,根鈍難入。即專主持名一門,若觀想迳可不用,何以大小二經皆詳演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耶
”他在《十宗略說》中又特別指出:“此宗以觀想,持名兼修爲上。”
近世淨宗一般認爲: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皆仗彌陀接引之力。他則認爲修持必須以“叁經一論爲津梁”,大力倡導自他二力並運的旨趣。他曾說:“蓋生品之高低,見佛之遲速,證道之淺深。受記之先後,皆在自力修行上分別等差。”此理純與淨宗諸祖之見相合。惟在行持上主張觀想、持名兼修的原則,在近世說來,可認爲是他的獨到之處。
楊仁山居士本人“獨尊賢首,行在彌陀”,而他在佛學上則諸宗兼顧,對接近于他的學人就因材施教,各就其所長分別鼓勵深入余宗,絕對沒有門戶之見,這對于現代各宗派在弘法時,各執唯我獨“是”的人,應從中得到教益!
《祥和灑脫之路 高賢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