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已拆除,于是重新进行规划,并着手兴建。但普陀山至洛迦山要飘洋过海,有无风三尺浪之险,故在动工之前应先造西、北两座码头,以作为运输建材之船只停舶之用。码头建成后,就开始建洛迦山大悲殿和四十八愿塔。1987年,开始建五百罗汉朝观音塔,全塔高24米,正方形边宽8米,全部用青石雕琢而成,工程量大。同年,新建了善财洞。1988年,新建灵石庵;修复福泉禅林,并于院内开办普陀山佛学院,亲任院长之职,造就僧才。为培养尼众接班人才,后再设佛学院尼众班于观音洞。
1989年,妙老81岁,是年适逢普陀山开放10周年,于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举行全山佛像开光暨妙老方丈升座典礼。前来祝贺的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1400余人,国内信众难以数计,是普陀山的一次特大胜会。4月间妙老曾访问日本、考察了日本的佛教,增进了两国佛教徒间的友谊。
1990年,新建紫竹林大殿,殿内绘紫竹林壁画,供奉由香港圣一、永惺二位法师从缅甸请来的4尺长玉卧佛,以及购置了两块8尺长4尺见方的玉石料,然后在本山精雕成大悲观音菩萨像作为主佛。1991年修复鹤鸣庵,并新建观音“观音跳”净土道场。
妙老生活朴素,待人和蔼可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热爱祖国,利乐有情。80年代以来妙老为重树法幢、再兴佛教而老骥伏枥,为普陀山与浙江的佛教事业呕心沥血,受到政府部门的信赖与广大佛教信徒的拥戴,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等职。这位学识渊博、戒德庄严的长者,正继续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带领佛教四众弟子为绍隆佛种、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不懈努力。
教宗贤首 行在弥陀
——为纪念杨仁山居士而作
杨仁山(1837—1911)居士,是近代佛学复兴者。名文会,以字行,安徽石埭(今石台)人。他早年遍习孔、老、庄、列诸子之学,并懂天文、地理、历数、音韵等。
1863年他于病中读《大乘起信论》,因而对佛教产生了信仰,在他“一心学佛,悉废其向所学”的同时,觉得要想弘扬佛法,必要有完整的佛教典籍;又因梵本藏经翻阅不便,遂生刻印方册本藏经,以利流通之志。于清同治五年(1866),集同志者10余人,创立“金陵刻经处”于南京。他曾编《大藏辑要目录》,拟刊包括大小乘佛典:460多部,3320卷的《大藏辑要》以利后学。惜逢经济等种种困难,生前只完成2000余卷,但重要的着述均已刻印出来,像贤首的十疏之六和一些杂着、嘉祥的《三论疏》慈恩的《唯识述记》、《因明述记》,善导的《观经疏》等,我国久已失传的要典,都从日本搜得底本,精加校勘,刻版流通,即使他本人刻印《大藏辑要》的宏愿尚未全部实现,但其成绩是不可估量的。
除刻经之外,杨仁山居士对佛学研究和佛教教育事业亦有硕大贡献。1908年秋,他在金陵刻经处设只洹精舍。自编课本,招生教授佛典及英语、梵文。后来在佛教事业及佛教教育事业上,做出伟大贡献的太虚法师。就是当时只洹精舍的学生。1910年他又展组织佛学研究会。他既任会长又是主讲。后来创办支那内学院的着名的佛教学者,居士欧阳竟无,此时即就学于他。在他的指导之下,其他会员如谭嗣同、桂伯华、梅光羲、黎端甫、李证刚等都各擅专宗,均有独到的造诣。
杨仁山居士毕生从事刻经,兴办佛学研究会,创设佛教学堂等事业,不但对晚清的佛教振兴起很大作用,并且在近代我国的文化、学术、思想界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这些均已为读者所熟知。下面我想从他本人的佛学思想方面,作一介绍:
由于杨仁山居士因读《大乘起信论》而信佛。我们可以说他从马鸣大士的劝赞念佛中。使他笃信净土。他倡刻的第一部佛典就是《净土四经》,以后他又汇刻了《净土经论十四种》、《古逸净土十书》等多种净土宗经论。他推崇明末四大师——莲池、紫柏、憨山、蕅益。他认为“马鸣、龙树”二菩萨是释迦遗故中的大导师,西天东土,教律禅净,莫不宗之。他在与《陈大镫、陈心来书》中曾说:“《大乘起信论》一卷为佛学纲宗,先将正文读诵纯熟再将(贤首大师)《义记》、《别记》悉心研究。于出世之道,思过半矣。”贤首以《大乘起信论》发挥《华严经》思想。建立起华严宗教理。杨仁山居士则认为:“以一切佛法,入念佛一门,即从《华严经》融摄无碍之旨也”。他还认为:“净土一门,括尽一切法门,一切法门,皆趋净土一门。”因此,现代学者皆认为杨仁山居士“教宗贤首,行在弥陀。”
杨仁山居士对于净土之理,深有研究,且力躬其行。他还着有《观无量寿经略论》。我们统观杨仁山居士的净土思想,是既继承净土宗诸祖,而在行持上则有所独特,现简单叙述于下:
净宗诸祖,初重观想念佛。以后诸师均主张持名念佛。谓“末法众生,根机陋劣,非持名无以出离生死”。与他同时尚有净宗十三祖印光(1861—1940)大师,尤倡持名念佛。杨仁山居士则认为单持名号或一心专念,日久易于疲劳,以致产生懈怠,甚至走入歧途。因此必须“以深妙经论,消去妄情,策励志气,勇锐直前,方免中途退堕也。”(见《学佛浅说》)。他认为净土法门的行持,应以观想、持名兼修,在他所着的《观无量寿经略论》中说:“此经专重观想,小经专主持名。近代诸师,以观法深微,根钝难入。即专主持名一门,若观想迳可不用,何以大小二经皆详演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耶
”他在《十宗略说》中又特别指出:“此宗以观想,持名兼修为上。”
近世净宗一般认为: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皆仗弥陀接引之力。他则认为修持必须以“三经一论为津梁”,大力倡导自他二力并运的旨趣。他曾说:“盖生品之高低,见佛之迟速,证道之浅深。受记之先后,皆在自力修行上分别等差。”此理纯与净宗诸祖之见相合。惟在行持上主张观想、持名兼修的原则,在近世说来,可认为是他的独到之处。
杨仁山居士本人“独尊贤首,行在弥陀”,而他在佛学上则诸宗兼顾,对接近于他的学人就因材施教,各就其所长分别鼓励深入余宗,绝对没有门户之见,这对于现代各宗派在弘法时,各执唯我独“是”的人,应从中得到教益!
《祥和洒脱之路 高贤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