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道业!
我们今天四众的生活,衣食丰饶,堂房富丽,交际应酬车来车去,走不得路。如此养尊处优,松散懈怠,反观道心如何
道业如何
值得深思!
1988年4月16日,即农历三月初一日,道源法师化缘已了,撒手西归。台湾佛教界于5月13日上午,于台北市圆山临济寺举行“道源老和尚圆寂追思传供大典”。参加“追思法会”的僧俗道侣达千余人,足显和尚道业巍巍,法缘特盛。以法师平日弘扬“净土”之专,持诵“佛号”之勤,想必能莲生上品。
应本刊(《台州佛教》)读者之询,特集法师行状之鳞爪,以应诸师友,是为记。
1994年10月于香光居
灵源法师行状
和尚字宏妙,法号灵源,俗名克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初八日,生于临海县(现临海市城关镇),父傅公映庚,母谢氏美云,笃信佛教。和尚自幼多病,三岁时右颊生大肉瘤,其母祷于观音大士而痊。和尚开始学语时,其母即教念佛,并教唱自编佛化儿歌:“教你曲,教你歌,教你劈篾做淘箩,教你牵牛过大海,教你一心念弥陀,教你晓得生死苦,教你念佛出娑婆。”因幼承慈训,菩提之芽早萌。和尚十二岁,曾患天花而致脸麻,成丑陋相,后念观音圣号,并读《楞严经》征心无处而大发疑情,遂手抄《楞严》,麻皮尽脱,诸病不药而愈,时年15岁也。
民国十年(1921)和尚20岁,卒业于浙江省第六中学(现台州中学),并于是年结婚。旋任教席于其故里小学及中学。先遇仙师降乩而知学道,继因接触佛法而改学佛。年25,潜至天台山出家,然为其父得知追回。至和尚3l岁,厌离之心大炽,乃赴闽省福州之石鼓山涌泉寺,依止虚云长老披剃。叙为徒孙。翌年32岁,受具足戒于该寺。应慈长老为羯磨阿阇黎。讲《梵网经》。戒期圆满。追随应老至宁波天童寺。结夏3个月后,再回鼓山。入法界学院。亲近慈舟长老,听80卷《华严》,研《四分大律》等,3年毕业。
民国二十五年(1936),和尚35岁,再度亲近应慈长老。随行至上海、常熟、南京、宁波各地,于宝岩、兴福诸寺,听讲40卷《华严》、《楞严》、《楞伽》、《法华》诸大乘经,兼习《华严五教仪》等论典。民国二十六年(1937)夏,礼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因遭日本入侵,爆发芦沟桥事变,交通中断,无法南返,便在广济茅蓬阅藏。三易寒暑。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回到上海。三逢应慈长老,预六十卷《华严》讲筵,时经三载。民国二十二年(1943),和尚住持三昧禅院。三十五年(1946)朝地藏于九华,礼普贤于峨眉,觐观音于普陀。至此,已朝礼毕四大名山。回上海,先住青莲寺,复住普济寺。当时江浙两省,凡有讲经法会,无不恭逢。高旻与金山之禅期,亦去随喜。
民国三十六年(1947),和尚46岁,奉虚云长老之召,至广东南华寺,翌年即任该寺住持,复住江西云门寺。民国三十八年(1949)和尚南行香港,卓锡大屿山之宝莲寺。1953年秋,应南怀瑾及鲁宽缘居士之邀,藉同乡周至柔之助,怀度台湾,先住基隆佛教讲堂,次年于基隆市郊择得山坡地一块,兴建十方大觉禅寺,越载而得顾定生行者来皈,披剃后法名惟定。襄助和尚,筹划募建,至1966年计已完成大雄宝殿、祖堂、五观堂、念佛堂、禅堂、讲堂、地藏殿、观音殿、安乐塔等殿堂建筑。此地背山面海,风景殊胜,俨然宇内丛林之规模。1964年春,传授三坛大戒,嗣办大觉佛学院,和尚亲授《梵网经》、《五教仪开蒙》、《起信论》、《八识规矩颂》。一年后由于因缘不足,学院停办,而缁素四众慕道来山者日多。
和尚俭朴持身,行履谨严,毗尼清净,谦以自牧,外现头陀相,内密菩萨行,恒将念佛为参禅功夫,毕生专志,精勤不倦。和尚夙具智慧,佛学、文学兼优,亦善书画艺术,尤其工于人物。观其所作,不论佛像、菩萨像,罗汉高僧像,无不栩栩如生,风格别树。故其著作之行于世者,有《山居杂语》、《梵网经集义句解》、《净业纲要》、《灵源梦话集》以及《佛菩萨圣像画集》、《心经集注》等。1988年7月17日(农历六月初四日)上午四时,在四众弟子念佛声中,安详示寂于十方大觉寺之丈室。世寿八十有七,僧龄五十有六,戒腊55夏。
普陀山上一高僧
——妙善大和尚
妙善(1909— )大和尚俗姓吴,名敬亭,清宣统元年(1909)六月三十日出生于江苏如皋县郭家园。三岁丧父,兄弟4人靠其母勤耕俭作抚育成长。幼年曾入私塾苦读4年,16岁业商。未几深感世事无常,遂萌出尘之志。1932年师25岁于丹阳地藏寺礼寂宽法师出家,披剃于镇江焦山定慧寺地藏殿。同年,受具足戒于扬州天宁寺。
戒期满后,因闻扬州高旻寺禅堂道风冠于全国,为丛林之模范。禅寺每岁二期大进堂,棒喝交加似红炉猛火,是习禅进道的好地方。遂于次年挂单高旻寺禅堂,入堂后自觉有生以来的尘劳妄念顿失。尤于9月16日加香,养息香一下站板,忽觉身心世界不知所在,似桶底脱落洒洒脱脱,身心豫悦,大有所悟。悭于缘,住2年出堂,接任衣钵,继进库房任副寺。
1939年至常州天宁寺参学,一年即任堂主,继任后堂,越3年,因旧病复发,重返高旻寺养病。承来果老和尚慈悲,成就医药,并有同参道友护理,前后长达10年始瘥。
1942年来果老人示疾,委住持重任于妙善,乃带病就任以报师恩,时年三十有四。继因肺病吐血痼疾复发,于1944年离高旻寺赴普陀山洪筏禅院,蒙圆□老和尚慈护,闭关于性茅蓬,以3年半为期;1948年又至妙峰庵闭关。两次闭关发心真切,用心精细,遂不以自身为我心,知众生苦,我身苦,同住一苦。乃发大心护正法,为其禅修和今后的弘法利生事业,打下一个深厚的基础。
1952年应请前往法雨寺主持工作,带领僧众爱国爱教,为寺院的修复、为佛教工作的正常开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60年国家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普陀山半数僧人迁往余姚芦山寺,办起佛教农场,妙老亦前往参加农业劳动,同去余姚的普陀山僧众108人。1962年任芦山寺农场副主任,1963年兼任生产队长。1966年“文革”开始后,妙老被无端撤掉一切职务。1970年专职管理果园,负责桃和梨的生产。
1979年,妙老71岁,普陀山经政府批准重新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和旅游胜地开放,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四众佛子请其回山主持工作。其后,即公推妙老为普济寺住持兼管全山佛教工作。进寺初期,院内无碗筷床凳,殿宇破烂不堪,可谓百废待举。面对此景,为了佛教的复兴,年过古稀的妙老,开始了艰苦的工作。
为了加强对全山佛教工作的领导,为使寺庙的修复工作统筹计划、有序地进行,妙老先筹组了普陀山佛教协会,他的工作得到舟山地区宗教事务处的支持,狠抓了各项宗教政策的具体落实。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开放了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其后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增批紫竹林、大乘庵、梅福庵、观音洞、善财洞、祥慧庵,香云亭、慈云庵、南天门、观音跳、洛迦山、福泉庵等15处为佛教活动点;还设普陀山佛教文物馆于悦岭庵,辟常乐庵为老年尼众念佛安养之所。随着普陀山开放的深入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经与有关部门协商研究后,于1986年继续开放积善堂、宴坐堂、杨枝庵、弥勒庵、龙寿庵、鹤鸣庵、圆通庵等7处。
妙老在领导普陀山修复中,既修了庙、育了人,又创造了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符合佛教教义的、统一的教团组织形式,实现了全山的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财务收支,统一修建工程计划。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有利于普陀山建设、有利于佛教弘法利生事业的团体,这就是普陀山佛教协会;同时普陀山还形成了以普济寺为主寺的新时代的庞大僧团,妙老被推选为佛协会长和全山住持。这个僧团制订了《普陀山各寺庵规章制度》凡31条,使全山僧尼深明爱国爱教大义,而又遵循清规戒律。
妙老领导着这个普陀山大僧团,使全山寺院的修复迈出困境,得到了海内外佛教信徒的大力支持、赞助。特别是香港的圣一法师,美国的金玉堂居士慨助净资,拉开了圣山全面修复的序幕。
至1980年底,普济寺从法堂到藏经楼,从天王殿及其东西厢房到客堂、库房、钟鼓楼、头三门等全部修复一新;同年又大修了观音洞所有殿宇,并新建了客房10余间。1981年,慧济寺和梅福庵先后修竣。1982年,法雨寺全部殿宇修复,同时经几年连续新建和修葺的大乘庵工程告竣。1983年修复工程在全山遍地开花。次年,慈云庵新建,基础全面加高1.4米。同年8月美国华侨应行久、金玉堂伉俪为庆祝美东大乘寺玉佛塔落成典礼,邀妙老等访美,妙老在美期间还遍访各地佛寺和佛教团体,为时达一个月之久,增进了中美两国佛教界和人民之间的友谊。9月回山,年底悦岭庵修复告竣,作为佛教文物馆,以收藏和陈设普陀山丰富的佛教文物。
1985年开始重修普济寺大圆通殿,该殿古称神运宝殿,自清康熙年间建成,为全国闻名的大殿,因年久失修,瓦碎梁朽。此次作彻底翻修,琉璃瓦全部更新,历时3载,工程始成。
随着寺院的修复,在文革前星散的僧众,也逐渐返山,由于老年僧人的增多,妙老认为这许多年长大德出家多年,以寺为家、以弘法为职志,为佛教、为普陀山多有建树,乃建颐养堂以安之。遂以杨枝庵为堂址,立即着手修复。同时妙老又考虑到全山僧尼的医疗保健和便利山民的求医,设医务室于法雨寺。今普陀山佛教医院,正在筹建之中(已于1997年10月建成开诊)。
尔后,妙老考虑到洛迦山是普陀观音道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说法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到普陀。”洛迦山原有妙湛、圆通、自在、观觉四座茅蓬,但…
《祥和洒脱之路 高贤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