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祥和灑脫之路 名勝篇▪P4

  ..續本文上一頁地面積23畝,稱“湛山清梵”,被列于青島十景之首。

  湛山寺自1931年開始籌建至1944年竣工,爲天臺宗嫡傳第四十四代倓虛法師所建。由于寺規嚴整、行持一如,雖爲新建大寺,但在國內外有較大的影響,可謂天臺宗重要叢林。

  因整座寺院布局及殿宇在建造前經充分籌劃,並考察了國內各大寺院後而決定,故布局整齊合理。山門莊嚴氣派,兩旁置巨大石獅。門內天王殿、大雄寶殿、叁聖殿、藏經樓及各棟寮房錯落有致。湛山寺建築既用現代材料,又是古典形式,整座寺院堅固細致、古樸淳厚。後殿至大殿前,就其自然陡坡,砌成七層花塢,植七重行樹,建以欄杆,成爲《彌陀經》所說的極樂世界妙景,大壯觀瞻之容,爲該寺一大特色。藏經樓,原安奉佛教大藏經七部,另有其他流通本多種,可謂集佛教經籍之大成,是一座資料極爲豐富的佛教圖書館。

  寺前有一大池,于1934年5月砌石整修,並種蓮花,立爲放生池。

  寺後東側小山上聳立八角七級磚塔一座,名藥師塔。是1937年所造。此塔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周叔迦居士兄弟,爲祝賀生母80壽辰而建。

  寺成後,倓虛法師立《湛山寺共住規約》32條,規定寺院宗旨爲“教闡天臺,行修淨土”。爲造就弘法人才,附設佛教學校,並製定《青島湛山寺佛教學校暫行規則》。

  寺院于1935年講堂修建成後,即設立佛學專科補習班,選20名資質優秀的出家人,授以各部經典,後來人愈來愈多,就把專科補習班改爲湛山寺佛教學校,分專、正、預叁科,另設一個研究科。當時全寺住八九十位僧人,加居士、服務人員等共一百二叁十人。整座寺院爲學校性質,凡是到該寺去的都抱求學之志,在寺院住的也都是學生,沒有一個閑人。凡是專門趕經忏的人一聽說湛山寺的規矩,也就不去了,去了也沒法住,因爲寺裏所住的都是學生,不想學習的就住不下去。

  湛山寺經費由各位居士發心捐助,只是每年四月初八佛誕日作一次法會,寺院也應酬佛事,以維持全寺生活。不過這裏的佛事和別處不同:第一,無論何人要念經的,必須到寺裏來,師父們不出寺到齋家去念誦、送殡;第二、不討價錢,不索□資,末了由施主隨意供養,多少全歸常住,師父們的單錢由常住照例發給;第叁、因爲湛山寺是學校性質,上午有叁堂課,下午有二堂課,無論給誰念經,不能耽誤學校課程,寺院規定上午念二次,下午也念二次,每次約40分鍾,時間是在下課後,這樣對學校課程,于常住應酬兩不耽誤,全寺僧人都不敢放逸,深恐有玷湛山名譽。

  倓虛大師原籍河北甯河縣,1917年43歲時跟沫水縣高明寺印魁老和尚出家,又依谛閑老法師圓受具足戒,繼入觀宗寺佛學研究社專攻天臺一宗,深得谛閑老法師器重,曾親書嫡傳天臺宗第四十四世法統授之。1920年回北方後,即從事修寺、辦學、弘法等項工作,直至最後未曾稍息。自1921年起,共創建十方弘法大叢林9處,弘法支院17處,佛學院13處,普通中學2所,小學1所,印經處2所。談經200余會,著述10余種。在其門下學人達千余人。培養已能在各地擔任弘法事業者30余人,傳法爲四十五代天臺宗傳人者14人。計30年來所有徒弟、徒孫、戒弟子、皈依弟子、學生及各地直接信衆、法眷屬等不下十幾萬人,故稱譽爲近代僧教育家。對天臺宗在北方和香港的弘傳,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還爲社會救濟事業做了不少工作。1963年,這位德高望重的法師圓寂香港。

  近年來湛山寺又經重修,殿宇輝煌。1989年秋舉行佛像開光和方丈明哲大和尚升座典禮,天臺宗名刹湛山寺正邁上新的曆程。

  八、遼甯名刹楞嚴寺

  楞嚴寺坐落于遼甯營口市新華區民主街,是天臺宗大德倓虛法師于東北倡建的叢林之一。寺于1922年開建,至1931年建成,雖曆史不長,但在國內外影響甚大。創建和住持過該寺的倓虛、禅定、樂果、定西等幾位耆德均爲人所熟知;當代香港大德覺光法師,少時亦在該寺剃度。他現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等多種職務,是海內外頗有影響的佛教人物。

  楞嚴寺建築占地面積達4萬余平方米,坐北面南,其中軸線爲叁進殿堂,每院進深30余米,東西院牆相距60余米,主院占地達1萬平方米。全寺殿宇樓閣皆建立在高約1.5米的花崗石臺基上。叁楹門殿爲雙重大屋檐歇山建築,正面重檐下懸有趙樸初居士近年所書的“楞嚴禅寺”鎏金大字匾額。

  鍾鼓二樓從臺基地至頂高爲13米,底層于正方體內牆之外,四周爲12棵朱紅明柱,構成四面回廊。頂層12棵明柱,構成四面明牖,檐下用鬥拱承托,上下檐牙曲翹啄空,十分壯觀。鍾樓內懸兩噸重鐵鍾,爲建寺初所鑄。

  門殿內東西佛臺上,爲兩尊金剛挂腳坐像,高6米余,舉杵怒視,威勢凜然。步出山門殿而北爲第一進院落,正面爲天王殿五楹,殿內高約5米的四大天王分坐兩側。中爲香樟鎏金彌勒菩薩,背面護法韋馱持杵而立。天王殿爲大木架硬山建築,殿頂屋脊之上,塑有二龍戲珠,昂首曲身翹尾,透于空際。

  過天王殿,即爲二進院落,主體建築大雄寶殿五楹,面闊20米,進深8米。屋頂大脊中央,築有寶塔,高3米余,塔基垮于脊上。殿內高大的佛臺上供有釋迦牟尼、藥師、彌陀叁如來的香樟木鎏金佛像,釋迦佛左右爲阿難、迦葉二尊者的立像。殿東西兩側供十八羅漢,如今殿內幢幡寶蓋煥然一新。大殿兩側東爲伽藍殿,西爲達摩殿。大殿前一對2.6米高的墨玉雄獅分峙左右,院中心立有寶鼎一座。

  第叁進院之主體爲藏經樓,1975年爲地震所毀,現改建爲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樓前有東西配殿,東殿中供奉香港菩提學會所贈的緬甸玉佛。

  主院以東,原爲跨院,曾建有大寮、十方堂、退居寮、塔院等設施,現已拆除,成爲園林區。

  西跨院主體建築爲念佛堂,1989年春節翻修一新,內供西方叁聖像,現爲僧衆誦經、拜忏、講學之處。殿前爲新建之僧寮、香積廚和齋堂。

  寺院于1987年春正式對外開放後,每年四月八日浴佛節,數萬人入寺焚香頂禮,盛況空前。1989年農曆九月十九日該寺舉行開光盛典,四衆雲集,關內外高僧大德前來祝賀與隨喜功德,省市首長親臨慶賀。

  楞嚴寺落成後的首任方丈爲曾任甯波觀宗寺住持的禅定法師,他先後于1931、1934、1943年主持舉辦3次傳戒法會,盛時形成千人大戒。建寺不久即主佛學院,倓虛法師親任院長,傳授天臺教觀受化甚衆。1940年禅定法師退居後,一度由智眼任住持。1945年後,由樂果法師任住持。因楞嚴寺曆任住持均爲大法師,注重講經說法,故對天臺宗的傳播與佛法的弘化,作用甚大,影響深遠。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覺光法師爲楞嚴寺的修複和開放,作了很大貢獻。他曾于1984年和1988年兩度回家鄉故刹參省,他希望楞嚴寺能把培養下一代僧才的重任擔當起來,以續佛慧命。四衆佛子爲答謝法師對道場的扶持,誓願秉承依法建幢的優良傳統,將楞嚴寺修葺得莊嚴完美,讓楞嚴寺慧燈永明。楞嚴寺的修複、開放,當對佛教文化的發展和天臺宗的傳續起更大作用。

   九、黑龍江名刹極樂寺

  極樂寺坐落于哈爾濱大直街東端南崗,與長春般若寺、沈陽慈恩寺、營口楞嚴寺並稱爲東北佛教四大叢林。寺院由倓虛大師創建于20世紀20年代初,整個寺院占地57500平方米。

  極樂寺的整體設計、形式布局及建築結構,均保留著傳統古建築的特點,寺院坐北朝南,臨街,寺門上方,镌“極樂寺”3個1米見方的大字,蒼勁渾厚,傳爲南通張謇所書。

  進入山門,即見天王殿和左右峙立的鍾、鼓二樓。南北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四重殿宇:

  天王殿供奉著笑口常開的彌勒菩薩銅像,高2.27米,殿兩側挺立著四位威武高大的天王塑像。

  大雄寶殿供奉的主尊釋迦牟尼世尊銅像,高3.34米。左右侍立著迦葉、阿難二位尊者立像。影壁後面北供奉著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寶像,珠結寶蓋,繡金幔帳,清淨莊嚴,妙相生輝。

  第叁重殿是供奉西方叁聖像的“叁聖殿”。中奉阿彌陀如來,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侍左右,爲高2.84米的銅像。

  最後一進殿宇爲“藏經樓”,是雙層結構的建築,內奉曆文化革命浩劫而保存下來的五部大藏經——影印版《碛砂藏》、《龍藏》、《頻伽藏》、《大正藏》及《續藏》。

  中軸線左右的兩廂配殿,各爲7間,分別爲客堂、齋堂、念佛堂以及僧寮。

  與寺院主體相接的建築,尚有東西兩個跨院。與此隔道相望的,還有塔院一處,院內有七層寶塔一座,塔內自上而下逐層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各高1.80米)和文殊、普賢、觀世音、地藏四大菩薩(各高1.60米),所有像皆爲銅鑄。

  當年,極樂寺的籌建,曾得到哈爾濱軍政等頭面人物的竭誠支持、贊助,詳見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第十四章《哈爾濱極樂寺創修經過》。寺修成後,即請倓虛法師擔任住持,直到民國十八年(1929)六年任滿,傳完戒後才卸任。倓虛法師于任間還爲修長春般若寺、營口楞嚴寺,奉天(沈陽)辦學,以及北京彌勒院辦學等,常不斷往來于各寺之間。極樂寺此次傳戒,請谛閑大師爲得戒本師和尚,倓虛法師任依止阿阇黎。時當授比丘戒之日,相連百余壇,大師由下午4時升座,至次日上午9時(谛老《年譜》記爲“上午l0時”)始畢,前後曆17小時,諸執事皆輪班休息,兩阇黎亦屢退座,而大師以72歲高齡,趺坐壇上不起于座,亦不飲食便利,可見谛老修行功夫之深,一時傳爲美談。

  80年代以來,極樂寺作爲全國重點寺廟修複開放,飛檐鬥拱的外貌和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的內飾,加上四周遍植青松花草,俨然佛國淨土境界,吸引了衆多的香客和遊人,來此禮佛觀光者與日俱增,日本天臺宗、淨土宗的朋友,也曾多次組團來訪。

  極樂寺——北方的天臺宗名刹,必將成爲弘揚天臺教觀基地,成爲佛教徒參學朝拜的勝地。

  普陀山紫竹禅林記

  紫竹禅林于潮音洞上栴檀嶺下,舊名聽潮庵。建國初,尚有僧開瑜、智生居庵焚修,1960年本山遷僧余姚,遂成民居,繼遭文化大革命,聖像毀、大殿拆、精藍圯。黨的十一屆叁中全會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申,普陀名山方得重新修複、開放,紫竹禅林重回佛門。1980年先建不肯去觀音院叁楹于潮音洞上,至1989年大寺庵修複告竣,住持妙善老和尚發心重建本庵,倡議既出,海內外信徒群起護持,慷慨解囊,合力襄助,遂有1990年臥佛殿、大悲樓、念佛堂之建;1991年圓通殿及西廂樓之成,1993年天王殿與東廂房之就,更于1997年造藥師樓、香積廚、齋堂、一一莊嚴供具皆悉完備,一座金碧輝煌的瓊樓绀宇,躍然拔地拂天于水光雲影之間,善男信女前來拜禱,四方遊客爭相觀光,來院者既歎觀音菩薩悲願宏深之不可思議,又贊國家政策英明,斯庵之成多得住持妙公之力,而前後監院華證、淨慧兩師之功亦不可沒,特記之以告來者。

  優婆塞林克智記于佛元二五四二年仲春 吉日

  普陀山善財洞記

  梵音洞西北山巅,有洞,名曰善財。洞高4米,寬4.5米,縱深5.5米,頂覆巨石,平整如蓋,上有石柱兩座,形似龍角,石洞整體,狀如龍頭。洞內精雕西方叁聖像于石壁,像前突起一石,長3.5米,高1米,寬1.5米,形似龍舌,亦是天然供桌。

  善財洞之名,源于《華嚴經》善財南詢之載,善度城鞞瑟胝羅居士,示善財童子雲: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道,即說頌曰:海上有山多聖賢,衆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林樹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爲利衆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善財童子漸次遊行至于彼山,見其西面岩谷中,泉流萦映,林樹蓊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于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爲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衆生。普陀山亦依此說而成聖地。曆傳此洞乃善財童子應化之地,頗有靈異。清代山陰陳慶詩雲:

  南詢童子顯神通,暫寄深山石屋中。

  海角天涯遊曆遍,歸來還在洛迦東。

  明清以還,多有僧人于此結茅,今洞側庵院爲1988年妙善大和尚發起重建,大殿、僧寮、山門等初具規模,朝禮了大寺的善信來此進香,當另有一番法喜。特作此篇以記其勝。

  丁醜夏林克智敬記于普陀山

  

《祥和灑脫之路 名勝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