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面积23亩,称“湛山清梵”,被列于青岛十景之首。
湛山寺自1931年开始筹建至1944年竣工,为天台宗嫡传第四十四代倓虚法师所建。由于寺规严整、行持一如,虽为新建大寺,但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可谓天台宗重要丛林。
因整座寺院布局及殿宇在建造前经充分筹划,并考察了国内各大寺院后而决定,故布局整齐合理。山门庄严气派,两旁置巨大石狮。门内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及各栋寮房错落有致。湛山寺建筑既用现代材料,又是古典形式,整座寺院坚固细致、古朴淳厚。后殿至大殿前,就其自然陡坡,砌成七层花坞,植七重行树,建以栏杆,成为《弥陀经》所说的极乐世界妙景,大壮观瞻之容,为该寺一大特色。藏经楼,原安奉佛教大藏经七部,另有其他流通本多种,可谓集佛教经籍之大成,是一座资料极为丰富的佛教图书馆。
寺前有一大池,于1934年5月砌石整修,并种莲花,立为放生池。
寺后东侧小山上耸立八角七级砖塔一座,名药师塔。是1937年所造。此塔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叔迦居士兄弟,为祝贺生母80寿辰而建。
寺成后,倓虚法师立《湛山寺共住规约》32条,规定寺院宗旨为“教阐天台,行修净土”。为造就弘法人才,附设佛教学校,并制定《青岛湛山寺佛教学校暂行规则》。
寺院于1935年讲堂修建成后,即设立佛学专科补习班,选20名资质优秀的出家人,授以各部经典,后来人愈来愈多,就把专科补习班改为湛山寺佛教学校,分专、正、预三科,另设一个研究科。当时全寺住八九十位僧人,加居士、服务人员等共一百二三十人。整座寺院为学校性质,凡是到该寺去的都抱求学之志,在寺院住的也都是学生,没有一个闲人。凡是专门赶经忏的人一听说湛山寺的规矩,也就不去了,去了也没法住,因为寺里所住的都是学生,不想学习的就住不下去。
湛山寺经费由各位居士发心捐助,只是每年四月初八佛诞日作一次法会,寺院也应酬佛事,以维持全寺生活。不过这里的佛事和别处不同:第一,无论何人要念经的,必须到寺里来,师父们不出寺到斋家去念诵、送殡;第二、不讨价钱,不索□资,末了由施主随意供养,多少全归常住,师父们的单钱由常住照例发给;第三、因为湛山寺是学校性质,上午有三堂课,下午有二堂课,无论给谁念经,不能耽误学校课程,寺院规定上午念二次,下午也念二次,每次约40分钟,时间是在下课后,这样对学校课程,于常住应酬两不耽误,全寺僧人都不敢放逸,深恐有玷湛山名誉。
倓虚大师原籍河北宁河县,1917年43岁时跟沫水县高明寺印魁老和尚出家,又依谛闲老法师圆受具足戒,继入观宗寺佛学研究社专攻天台一宗,深得谛闲老法师器重,曾亲书嫡传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统授之。1920年回北方后,即从事修寺、办学、弘法等项工作,直至最后未曾稍息。自1921年起,共创建十方弘法大丛林9处,弘法支院17处,佛学院13处,普通中学2所,小学1所,印经处2所。谈经200余会,着述10余种。在其门下学人达千余人。培养已能在各地担任弘法事业者30余人,传法为四十五代天台宗传人者14人。计30年来所有徒弟、徒孙、戒弟子、皈依弟子、学生及各地直接信众、法眷属等不下十几万人,故称誉为近代僧教育家。对天台宗在北方和香港的弘传,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为社会救济事业做了不少工作。1963年,这位德高望重的法师圆寂香港。
近年来湛山寺又经重修,殿宇辉煌。1989年秋举行佛像开光和方丈明哲大和尚升座典礼,天台宗名刹湛山寺正迈上新的历程。
八、辽宁名刹楞严寺
楞严寺坐落于辽宁营口市新华区民主街,是天台宗大德倓虚法师于东北倡建的丛林之一。寺于1922年开建,至1931年建成,虽历史不长,但在国内外影响甚大。创建和住持过该寺的倓虚、禅定、乐果、定西等几位耆德均为人所熟知;当代香港大德觉光法师,少时亦在该寺剃度。他现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等多种职务,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佛教人物。
楞严寺建筑占地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坐北面南,其中轴线为三进殿堂,每院进深30余米,东西院墙相距60余米,主院占地达1万平方米。全寺殿宇楼阁皆建立在高约1.5米的花岗石台基上。三楹门殿为双重大屋檐歇山建筑,正面重檐下悬有赵朴初居士近年所书的“楞严禅寺”鎏金大字匾额。
钟鼓二楼从台基地至顶高为13米,底层于正方体内墙之外,四周为12棵朱红明柱,构成四面回廊。顶层12棵明柱,构成四面明牖,檐下用斗拱承托,上下檐牙曲翘啄空,十分壮观。钟楼内悬两吨重铁钟,为建寺初所铸。
门殿内东西佛台上,为两尊金刚挂脚坐像,高6米余,举杵怒视,威势凛然。步出山门殿而北为第一进院落,正面为天王殿五楹,殿内高约5米的四大天王分坐两侧。中为香樟鎏金弥勒菩萨,背面护法韦驮持杵而立。天王殿为大木架硬山建筑,殿顶屋脊之上,塑有二龙戏珠,昂首曲身翘尾,透于空际。
过天王殿,即为二进院落,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五楹,面阔20米,进深8米。屋顶大脊中央,筑有宝塔,高3米余,塔基垮于脊上。殿内高大的佛台上供有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如来的香樟木鎏金佛像,释迦佛左右为阿难、迦叶二尊者的立像。殿东西两侧供十八罗汉,如今殿内幢幡宝盖焕然一新。大殿两侧东为伽蓝殿,西为达摩殿。大殿前一对2.6米高的墨玉雄狮分峙左右,院中心立有宝鼎一座。
第三进院之主体为藏经楼,1975年为地震所毁,现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楼前有东西配殿,东殿中供奉香港菩提学会所赠的缅甸玉佛。
主院以东,原为跨院,曾建有大寮、十方堂、退居寮、塔院等设施,现已拆除,成为园林区。
西跨院主体建筑为念佛堂,1989年春节翻修一新,内供西方三圣像,现为僧众诵经、拜忏、讲学之处。殿前为新建之僧寮、香积厨和斋堂。
寺院于1987年春正式对外开放后,每年四月八日浴佛节,数万人入寺焚香顶礼,盛况空前。1989年农历九月十九日该寺举行开光盛典,四众云集,关内外高僧大德前来祝贺与随喜功德,省市首长亲临庆贺。
楞严寺落成后的首任方丈为曾任宁波观宗寺住持的禅定法师,他先后于1931、1934、1943年主持举办3次传戒法会,盛时形成千人大戒。建寺不久即主佛学院,倓虚法师亲任院长,传授天台教观受化甚众。1940年禅定法师退居后,一度由智眼任住持。1945年后,由乐果法师任住持。因楞严寺历任住持均为大法师,注重讲经说法,故对天台宗的传播与佛法的弘化,作用甚大,影响深远。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觉光法师为楞严寺的修复和开放,作了很大贡献。他曾于1984年和1988年两度回家乡故刹参省,他希望楞严寺能把培养下一代僧才的重任担当起来,以续佛慧命。四众佛子为答谢法师对道场的扶持,誓愿秉承依法建幢的优良传统,将楞严寺修葺得庄严完美,让楞严寺慧灯永明。楞严寺的修复、开放,当对佛教文化的发展和天台宗的传续起更大作用。
九、黑龙江名刹极乐寺
极乐寺坐落于哈尔滨大直街东端南岗,与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并称为东北佛教四大丛林。寺院由倓虚大师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整个寺院占地57500平方米。
极乐寺的整体设计、形式布局及建筑结构,均保留着传统古建筑的特点,寺院坐北朝南,临街,寺门上方,镌“极乐寺”3个1米见方的大字,苍劲浑厚,传为南通张謇所书。
进入山门,即见天王殿和左右峙立的钟、鼓二楼。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四重殿宇:
天王殿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铜像,高2.27米,殿两侧挺立着四位威武高大的天王塑像。
大雄宝殿供奉的主尊释迦牟尼世尊铜像,高3.34米。左右侍立着迦叶、阿难二位尊者立像。影壁后面北供奉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宝像,珠结宝盖,绣金幔帐,清净庄严,妙相生辉。
第三重殿是供奉西方三圣像的“三圣殿”。中奉阿弥陀如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侍左右,为高2.84米的铜像。
最后一进殿宇为“藏经楼”,是双层结构的建筑,内奉历文化革命浩劫而保存下来的五部大藏经——影印版《碛砂藏》、《龙藏》、《频伽藏》、《大正藏》及《续藏》。
中轴线左右的两厢配殿,各为7间,分别为客堂、斋堂、念佛堂以及僧寮。
与寺院主体相接的建筑,尚有东西两个跨院。与此隔道相望的,还有塔院一处,院内有七层宝塔一座,塔内自上而下逐层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各高1.80米)和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四大菩萨(各高1.60米),所有像皆为铜铸。
当年,极乐寺的筹建,曾得到哈尔滨军政等头面人物的竭诚支持、赞助,详见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第十四章《哈尔滨极乐寺创修经过》。寺修成后,即请倓虚法师担任住持,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六年任满,传完戒后才卸任。倓虚法师于任间还为修长春般若寺、营口楞严寺,奉天(沈阳)办学,以及北京弥勒院办学等,常不断往来于各寺之间。极乐寺此次传戒,请谛闲大师为得戒本师和尚,倓虚法师任依止阿阇黎。时当授比丘戒之日,相连百余坛,大师由下午4时升座,至次日上午9时(谛老《年谱》记为“上午l0时”)始毕,前后历17小时,诸执事皆轮班休息,两阇黎亦屡退座,而大师以72岁高龄,趺坐坛上不起于座,亦不饮食便利,可见谛老修行功夫之深,一时传为美谈。
80年代以来,极乐寺作为全国重点寺庙修复开放,飞檐斗拱的外貌和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内饰,加上四周遍植青松花草,俨然佛国净土境界,吸引了众多的香客和游人,来此礼佛观光者与日俱增,日本天台宗、净土宗的朋友,也曾多次组团来访。
极乐寺——北方的天台宗名刹,必将成为弘扬天台教观基地,成为佛教徒参学朝拜的胜地。
普陀山紫竹禅林记
紫竹禅林于潮音洞上栴檀岭下,旧名听潮庵。建国初,尚有僧开瑜、智生居庵焚修,1960年本山迁僧余姚,遂成民居,继遭文化大革命,圣像毁、大殿拆、精蓝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申,普陀名山方得重新修复、开放,紫竹禅林重回佛门。1980年先建不肯去观音院三楹于潮音洞上,至1989年大寺庵修复告竣,住持妙善老和尚发心重建本庵,倡议既出,海内外信徒群起护持,慷慨解囊,合力襄助,遂有1990年卧佛殿、大悲楼、念佛堂之建;1991年圆通殿及西厢楼之成,1993年天王殿与东厢房之就,更于1997年造药师楼、香积厨、斋堂、一一庄严供具皆悉完备,一座金碧辉煌的琼楼绀宇,跃然拔地拂天于水光云影之间,善男信女前来拜祷,四方游客争相观光,来院者既叹观音菩萨悲愿宏深之不可思议,又赞国家政策英明,斯庵之成多得住持妙公之力,而前后监院华证、净慧两师之功亦不可没,特记之以告来者。
优婆塞林克智记于佛元二五四二年仲春 吉日
普陀山善财洞记
梵音洞西北山巅,有洞,名曰善财。洞高4米,宽4.5米,纵深5.5米,顶覆巨石,平整如盖,上有石柱两座,形似龙角,石洞整体,状如龙头。洞内精雕西方三圣像于石壁,像前突起一石,长3.5米,高1米,宽1.5米,形似龙舌,亦是天然供桌。
善财洞之名,源于《华严经》善财南询之载,善度城鞞瑟胝罗居士,示善财童子云: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林树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渐次游行至于彼山,见其西面岩谷中,泉流萦映,林树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普陀山亦依此说而成圣地。历传此洞乃善财童子应化之地,颇有灵异。清代山阴陈庆诗云:
南询童子显神通,暂寄深山石屋中。
海角天涯游历遍,归来还在洛迦东。
明清以还,多有僧人于此结茅,今洞侧庵院为1988年妙善大和尚发起重建,大殿、僧寮、山门等初具规模,朝礼了大寺的善信来此进香,当另有一番法喜。特作此篇以记其胜。
丁丑夏林克智敬记于普陀山
《祥和洒脱之路 名胜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