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祥和洒脱之路 高贤篇

  高贤篇

  建立三论宗之吉藏大师

  三论宗的由来

  三论宗是我国佛教的一个主要宗派,以《中论》、《百论》与《十二门论》三部论着为依据,故名;又因该宗由嘉祥吉藏(549—623)弘扬而成,故后世亦有称其为嘉祥宗。三论宗所依的三部论着都是由姚秦时代的鸠摩罗什在弘始年间(399—415)所翻译的。

  此宗学统可上溯到印度,其传承为:龙树——提婆——罗睺罗——青目——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在我国则有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

  龙树是释迦涅槃后最早兴起的大乘学者,致力于阐扬大乘佛教,曾造《中论》、《十二门论》及《大智度论》等,都是本宗所依论典,故为本宗始祖。其弟子提婆为破斥当时所传“一切有所得”的邪计邪执,作《百论》二卷以破之。其后有罗睺罗作《中论》的注释,并传法于青目。青目为《中论偈》着长行的解释,并传法于青辩和须利耶苏摩。须利耶苏摩为西域沙车王子,曾为鸠摩罗什说《阿耨达经》及“三论”,阐明蕴、界、处皆空的无相道理。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401)十二月,由姚兴迎请来长安,广译经论,盛弘龙树、提婆之学。

  罗什门下据说有弟子三千,但以僧肇最为精纯守一。什、肇二师弘化于北方,以后赖僧朗之传,始入江南,并破斥了从来视“三论”与《成实论》一致的旧说,使三论学重归于纯粹,因他住摄山栖霞寺,故称为“摄山学系”。僧朗弟子僧诠。僧诠徒众达数百之多,以智辩、法朗、慧勇、慧布等4人为上首,其中又以法朗为最着。他禀受僧诠所传,于陈永定二年(558)奉敕住杨都兴皇寺,开讲“四论”(“三论”及《大智度论》)及《华严》、《摩诃般若》各20余遍,听众常千余,独步当时。陈、隋间的三论学者多出其门下,时有“二十五哲”之称。吉藏就是他的上首弟子。隋大业初吉藏完成了“三论”的注疏,创立了三论宗。

  三论宗由吉藏集其大成建宗后,有他的同门慧均以及弟子智拔、智顗(二人同名)、智命等弘传,初唐间流行一时,后因天台宗的盛行,继而法相、华严、禅宗等的崛起,不久就渐衰微。虽有金陵玄璧于大历间(766—779)再弘三论。金华慧量专讲三论,终因会昌禁佛,章疏被毁,几成绝学。直至清末杨仁山从日本找回有关三论章疏,方使我们今日得窥全貌。

  吉藏身世及著作

  吉藏俗姓安,祖籍安息国。祖父为避仇移居我国南海,住在交趾、广州之间,后来迁住建康(今江苏南京)而生吉藏。家世信佛,幼年时由父亲带他去见真谛,请求赐名,于是取名吉藏。后来他的父亲出家,名道谅,仍常携吉藏至兴皇寺听法朗讲经,吉藏天性聪慧,一听就能悟解,到7岁时就跟法朗出家,19岁代师升座讲经,辩才无碍。

  吉藏受具足戒之后,声望与日俱增。陈桂阳王佩服他的学问,就特别尊重他。陈隋易代之际,社会极为混乱,吉藏就和他的道友至各寺搜集各种经论文疏,放满了三间屋子。到战争结束后整理,使他阅读典籍的广泛,当时无人能及,这也是他在后来的著作中能广证博引的基础。

  隋朝平定百越(江、浙、闽一带),吉藏移住会稽(今浙江绍兴)嘉祥寺,所以后人称他为嘉祥大师。这时从学者多达千余人。隋开皇十九年(599)晋王杨广总管扬州时,建立了慧日、法云、日严、弘善4个道场,吉藏被召请入慧日道场,受特殊礼遇。仁寿元年(601),杨广又请他到北方,住长安日严寺。在此期间,吉藏先后完成了《中论疏》、《百论疏》和《十二门论疏》三部重要论疏及《三论玄义》、《净名玄论》等著作,奠定了三论宗基础。

  隋炀帝次子齐王杨暕(jiǎn),因闻吉藏之盛名,于大业五年(609)请他至私第,邀集长安名士60余名举行辩论,推吉藏为论主。当时自号“三国论师”的僧粲与他往返辩论40余次,结果还是吉藏获胜。

  至唐初武德年间,高祖入长安,因当时僧制腐败,设立十大德来纲维僧事,吉藏是入选者之一。

  吉藏一生曾讲“三论”百余遍,《法华经》三百余遍,《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华严经》、《维摩诘经》等各数十遍,在临终前还着《死不怖论》,落笔而卒。终年75岁,葬于终南山至相寺北岩。

  吉藏是我国僧人中着述最宏富者之一,他的著作计40余种,其中有的已散佚,有的真伪未定,《大正藏》与《续藏》所收的计有27种:《三论玄义》一卷(分上下卷,实为二卷),《大乘玄论》五卷,《二谛义》(《二谛章》)三卷,以上三部最重要。《中观论疏》十卷(每卷分上、下,实为二十卷),《百论疏》三卷(每卷分上、中、下,实为九卷),《十二门论疏》三卷,《大品般若经义疏》十卷(缺卷二),《大品般若经游意》一卷,《仁王般若经疏》二卷(实为六卷),《法华经义疏》十二卷,《法华经游意》一卷,《法华经略疏》六卷,《法华经玄论》十卷,《法华论疏》三卷,《华严经游意》一卷,《涅槃经游意》一卷,《维摩经义疏》六卷,《维摩经游意》(即《维摩经义疏》卷首玄义)一卷,《净名玄论》八卷,《维摩经略疏》五卷,《胜鬘经宝窟》六卷,《金光明经疏》一卷,《无量寿经义疏》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金刚般若经疏》四卷,《仁王般若经疏》六卷,《弥勒经游意》一卷。此外,有书信三封及《请讲法华经疏》,收入灌顶《国清百录》卷四中。

  吉藏散佚的著作有《大品般若经略疏》四卷,《法华新撰疏》六卷,《法华玄谈》一卷,《法华科文》二卷,《观音经赞》一卷,《涅槃义疏》二十卷,《仁王略疏》一卷,《入楞伽义心》一卷,《净饭王经疏》一卷,《盂兰经疏》一卷,《三论序疏》一卷,《中论游意》一卷,《中论玄》一卷,《中论略疏》一卷,《十二门论略疏》一卷,《八科章》一卷,《龙树提婆传疏》一卷。

   吉藏与三论教义

  吉藏一生历陈、隋、唐三代,他的学说可以略分为三个时期。开始时他师承法朗之说,着重研究三论古义,还研究了与此有关的《大智度论》、《般若经》和《涅槃经》;他在到达会稽嘉祥寺之后,开始研究和讲述《法华经》,自着章疏,对法华思想作了阐发;还于开皇十七年(597)八月二十一日与僧众百余人共请智顗讲《法华经》,但因智顗有病未遂。后来吉藏就从智顗高足灌顶处听天台教义;最后吉藏对“三论”重新进行了阐释,创立了新三论。这个时期不仅是吉藏个人也是三论宗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吉藏有关三论的几部重要著作《三论玄义》、《大乘玄论》、《二谛义》等大都完成于这一时期。他的这些论着,不但贯穿着龙树和提婆缘起性空的中观思想,而且圆融了僧肇、道融的“关河旧说”(亦称“关内义”),及僧朗、僧诠、法朗的“三门义”(亦叫“山门义”),以二谛、中道为佛性,倡导诸法性空之中道实相论。

  吉藏思想主要有三个要点:

  一是“真俗二谛”,也就是第一义谛和世俗谛。二谛在佛教各宗有不同的解释,根据《大品般若经·具足品》载:“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世谛,第一义谛。二谛中众生中不可得,菩萨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三论宗认为二谛是为执着空者依俗谛说有,为执着有者依真谛说空。明空不住空,显示不是自性实有;说有不住有,说明不是空无断灭。总之真俗二谛不过是为了说法教化上的方便,适时而用的假设。目的是要体悟无所得的中道实相之理。

  二是“八不”。《中论》上有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首偈表达了中道实相。三论宗认为凡夫二乘有种种偏见偏执,可概括成生灭、断常、一异、来去四对八类。这些是偏见,是虚妄分别,是认识宇宙万有的障碍,因此都用“不”字来否定,令诸众生离此八偏,以求悟得空有不二的中道。

  三是“中道”观。所谓中道,是离开二边的意思。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是三论宗的中心理论。吉藏以“八不”结合“二谛”之理来讲明中道,例如他在讲《璎珞经》的二谛原因时说:“欲示佛法是中道故,以有世谛,是故不断;以第一义谛,是故不常。”(《三论玄义》)但是吉藏所说的中道,不是我们一般易错认的兼具两对立面或在两对立面之间的中,而是超出所有对待的中。故吉藏提出了“对偏”、“尽偏”、“绝待”和“成假”四中之说。

  他在《三论玄义》中,将“对偏中”是这样界定的:“对偏中者,对大小学人断常偏病,是故说对偏中也。”由此可知“对偏中”是对大小学人执着于生灭、有空、断常的偏病而发,所谓的中道并非立于空中,而是为了破偏执而说,故称“对偏中”。

  对于“尽偏中”,吉藏在《三论玄义》中说:“尽偏中者,大小学人有于断常偏病,则不成中。偏病若尽,则名为中。是故经云:“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断,二常。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故名尽偏中也。”这段话说明大乘和小乘的学习者,由于有断见、常见之病,故不算是中道。只有将断、常之偏消除掉,才可说是中道。

  他认为真正的中道也不是有“中”可得的,如果“虽尽于偏,而有于中”(《中论疏》),执中还是偏,因此他提出第三重的“绝待中”,《三论玄义》中说:“绝待中者,本对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为出处众生,强名为中,谓绝待中。”说明中道的提出,就是为了对治学习者的偏病,如果偏执除去了,则中道也就不存在了。故知绝待中既非中,亦非偏,只是为了对治偏病进行说教而提出的,是“勉强”用上的名词,由于它除偏又不住着于中,显而易见,它比“尽偏中”又进一步了。

  对于最后的“成假中”,吉藏在同一书中作了这样的解释:“成假中者,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由非有非无,故说有无。如此之中,为成于假,谓成假中也。所以然者,良由正道未曾有无,为化众假说有…

《祥和洒脱之路 高贤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