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賢篇
建立叁論宗之吉藏大師
叁論宗的由來
叁論宗是我國佛教的一個主要宗派,以《中論》、《百論》與《十二門論》叁部論著爲依據,故名;又因該宗由嘉祥吉藏(549—623)弘揚而成,故後世亦有稱其爲嘉祥宗。叁論宗所依的叁部論著都是由姚秦時代的鸠摩羅什在弘始年間(399—415)所翻譯的。
此宗學統可上溯到印度,其傳承爲:龍樹——提婆——羅睺羅——青目——須利耶蘇摩——鸠摩羅什;在我國則有鸠摩羅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
龍樹是釋迦涅槃後最早興起的大乘學者,致力于闡揚大乘佛教,曾造《中論》、《十二門論》及《大智度論》等,都是本宗所依論典,故爲本宗始祖。其弟子提婆爲破斥當時所傳“一切有所得”的邪計邪執,作《百論》二卷以破之。其後有羅睺羅作《中論》的注釋,並傳法于青目。青目爲《中論偈》著長行的解釋,並傳法于青辯和須利耶蘇摩。須利耶蘇摩爲西域沙車王子,曾爲鸠摩羅什說《阿耨達經》及“叁論”,闡明蘊、界、處皆空的無相道理。羅什于後秦弘始叁年(401)十二月,由姚興迎請來長安,廣譯經論,盛弘龍樹、提婆之學。
羅什門下據說有弟子叁千,但以僧肇最爲精純守一。什、肇二師弘化于北方,以後賴僧朗之傳,始入江南,並破斥了從來視“叁論”與《成實論》一致的舊說,使叁論學重歸于純粹,因他住攝山棲霞寺,故稱爲“攝山學系”。僧朗弟子僧诠。僧诠徒衆達數百之多,以智辯、法朗、慧勇、慧布等4人爲上首,其中又以法朗爲最著。他禀受僧诠所傳,于陳永定二年(558)奉敕住楊都興皇寺,開講“四論”(“叁論”及《大智度論》)及《華嚴》、《摩诃般若》各20余遍,聽衆常千余,獨步當時。陳、隋間的叁論學者多出其門下,時有“二十五哲”之稱。吉藏就是他的上首弟子。隋大業初吉藏完成了“叁論”的注疏,創立了叁論宗。
叁論宗由吉藏集其大成建宗後,有他的同門慧均以及弟子智拔、智顗(二人同名)、智命等弘傳,初唐間流行一時,後因天臺宗的盛行,繼而法相、華嚴、禅宗等的崛起,不久就漸衰微。雖有金陵玄璧于大曆間(766—779)再弘叁論。金華慧量專講叁論,終因會昌禁佛,章疏被毀,幾成絕學。直至清末楊仁山從日本找回有關叁論章疏,方使我們今日得窺全貌。
吉藏身世及著作
吉藏俗姓安,祖籍安息國。祖父爲避仇移居我國南海,住在交趾、廣州之間,後來遷住建康(今江蘇南京)而生吉藏。家世信佛,幼年時由父親帶他去見真谛,請求賜名,于是取名吉藏。後來他的父親出家,名道諒,仍常攜吉藏至興皇寺聽法朗講經,吉藏天性聰慧,一聽就能悟解,到7歲時就跟法朗出家,19歲代師升座講經,辯才無礙。
吉藏受具足戒之後,聲望與日俱增。陳桂陽王佩服他的學問,就特別尊重他。陳隋易代之際,社會極爲混亂,吉藏就和他的道友至各寺搜集各種經論文疏,放滿了叁間屋子。到戰爭結束後整理,使他閱讀典籍的廣泛,當時無人能及,這也是他在後來的著作中能廣證博引的基礎。
隋朝平定百越(江、浙、閩一帶),吉藏移住會稽(今浙江紹興)嘉祥寺,所以後人稱他爲嘉祥大師。這時從學者多達千余人。隋開皇十九年(599)晉王楊廣總管揚州時,建立了慧日、法雲、日嚴、弘善4個道場,吉藏被召請入慧日道場,受特殊禮遇。仁壽元年(601),楊廣又請他到北方,住長安日嚴寺。在此期間,吉藏先後完成了《中論疏》、《百論疏》和《十二門論疏》叁部重要論疏及《叁論玄義》、《淨名玄論》等著作,奠定了叁論宗基礎。
隋炀帝次子齊王楊暕(jiǎn),因聞吉藏之盛名,于大業五年(609)請他至私第,邀集長安名士60余名舉行辯論,推吉藏爲論主。當時自號“叁國論師”的僧粲與他往返辯論40余次,結果還是吉藏獲勝。
至唐初武德年間,高祖入長安,因當時僧製腐敗,設立十大德來綱維僧事,吉藏是入選者之一。
吉藏一生曾講“叁論”百余遍,《法華經》叁百余遍,《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華嚴經》、《維摩诘經》等各數十遍,在臨終前還著《死不怖論》,落筆而卒。終年75歲,葬于終南山至相寺北岩。
吉藏是我國僧人中著述最宏富者之一,他的著作計40余種,其中有的已散佚,有的真僞未定,《大正藏》與《續藏》所收的計有27種:《叁論玄義》一卷(分上下卷,實爲二卷),《大乘玄論》五卷,《二谛義》(《二谛章》)叁卷,以上叁部最重要。《中觀論疏》十卷(每卷分上、下,實爲二十卷),《百論疏》叁卷(每卷分上、中、下,實爲九卷),《十二門論疏》叁卷,《大品般若經義疏》十卷(缺卷二),《大品般若經遊意》一卷,《仁王般若經疏》二卷(實爲六卷),《法華經義疏》十二卷,《法華經遊意》一卷,《法華經略疏》六卷,《法華經玄論》十卷,《法華論疏》叁卷,《華嚴經遊意》一卷,《涅槃經遊意》一卷,《維摩經義疏》六卷,《維摩經遊意》(即《維摩經義疏》卷首玄義)一卷,《淨名玄論》八卷,《維摩經略疏》五卷,《勝鬘經寶窟》六卷,《金光明經疏》一卷,《無量壽經義疏》一卷,《觀無量壽經義疏》一卷,《金剛般若經疏》四卷,《仁王般若經疏》六卷,《彌勒經遊意》一卷。此外,有書信叁封及《請講法華經疏》,收入灌頂《國清百錄》卷四中。
吉藏散佚的著作有《大品般若經略疏》四卷,《法華新撰疏》六卷,《法華玄談》一卷,《法華科文》二卷,《觀音經贊》一卷,《涅槃義疏》二十卷,《仁王略疏》一卷,《入楞伽義心》一卷,《淨飯王經疏》一卷,《盂蘭經疏》一卷,《叁論序疏》一卷,《中論遊意》一卷,《中論玄》一卷,《中論略疏》一卷,《十二門論略疏》一卷,《八科章》一卷,《龍樹提婆傳疏》一卷。
吉藏與叁論教義
吉藏一生曆陳、隋、唐叁代,他的學說可以略分爲叁個時期。開始時他師承法朗之說,著重研究叁論古義,還研究了與此有關的《大智度論》、《般若經》和《涅槃經》;他在到達會稽嘉祥寺之後,開始研究和講述《法華經》,自著章疏,對法華思想作了闡發;還于開皇十七年(597)八月二十一日與僧衆百余人共請智顗講《法華經》,但因智顗有病未遂。後來吉藏就從智顗高足灌頂處聽天臺教義;最後吉藏對“叁論”重新進行了闡釋,創立了新叁論。這個時期不僅是吉藏個人也是叁論宗曆史上最重要的時期。吉藏有關叁論的幾部重要著作《叁論玄義》、《大乘玄論》、《二谛義》等大都完成于這一時期。他的這些論著,不但貫穿著龍樹和提婆緣起性空的中觀思想,而且圓融了僧肇、道融的“關河舊說”(亦稱“關內義”),及僧朗、僧诠、法朗的“叁門義”(亦叫“山門義”),以二谛、中道爲佛性,倡導諸法性空之中道實相論。
吉藏思想主要有叁個要點:
一是“真俗二谛”,也就是第一義谛和世俗谛。二谛在佛教各宗有不同的解釋,根據《大品般若經·具足品》載:“菩薩住二谛爲衆生說法,世谛,第一義谛。二谛中衆生中不可得,菩薩以方便力故爲衆生說法。”叁論宗認爲二谛是爲執著空者依俗谛說有,爲執著有者依真谛說空。明空不住空,顯示不是自性實有;說有不住有,說明不是空無斷滅。總之真俗二谛不過是爲了說法教化上的方便,適時而用的假設。目的是要體悟無所得的中道實相之理。
二是“八不”。《中論》上有八不偈:“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這首偈表達了中道實相。叁論宗認爲凡夫二乘有種種偏見偏執,可概括成生滅、斷常、一異、來去四對八類。這些是偏見,是虛妄分別,是認識宇宙萬有的障礙,因此都用“不”字來否定,令諸衆生離此八偏,以求悟得空有不二的中道。
叁是“中道”觀。所謂中道,是離開二邊的意思。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是叁論宗的中心理論。吉藏以“八不”結合“二谛”之理來講明中道,例如他在講《璎珞經》的二谛原因時說:“欲示佛法是中道故,以有世谛,是故不斷;以第一義谛,是故不常。”(《叁論玄義》)但是吉藏所說的中道,不是我們一般易錯認的兼具兩對立面或在兩對立面之間的中,而是超出所有對待的中。故吉藏提出了“對偏”、“盡偏”、“絕待”和“成假”四中之說。
他在《叁論玄義》中,將“對偏中”是這樣界定的:“對偏中者,對大小學人斷常偏病,是故說對偏中也。”由此可知“對偏中”是對大小學人執著于生滅、有空、斷常的偏病而發,所謂的中道並非立于空中,而是爲了破偏執而說,故稱“對偏中”。
對于“盡偏中”,吉藏在《叁論玄義》中說:“盡偏中者,大小學人有于斷常偏病,則不成中。偏病若盡,則名爲中。是故經雲:“衆生起見,凡有二種:一斷,二常。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故名盡偏中也。”這段話說明大乘和小乘的學習者,由于有斷見、常見之病,故不算是中道。只有將斷、常之偏消除掉,才可說是中道。
他認爲真正的中道也不是有“中”可得的,如果“雖盡于偏,而有于中”(《中論疏》),執中還是偏,因此他提出第叁重的“絕待中”,《叁論玄義》中說:“絕待中者,本對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爲出處衆生,強名爲中,謂絕待中。”說明中道的提出,就是爲了對治學習者的偏病,如果偏執除去了,則中道也就不存在了。故知絕待中既非中,亦非偏,只是爲了對治偏病進行說教而提出的,是“勉強”用上的名詞,由于它除偏又不住著于中,顯而易見,它比“盡偏中”又進一步了。
對于最後的“成假中”,吉藏在同一書中作了這樣的解釋:“成假中者,有無爲假,非有非無爲中;由非有非無,故說有無。如此之中,爲成于假,謂成假中也。所以然者,良由正道未曾有無,爲化衆假說有…
《祥和灑脫之路 高賢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