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斗拱飞檐,四壁铸有佛像,明代袁中郎曾叹为“丛林忽涌中流地,铁塔曾擎半壁天。”唐代张九龄的写实诗句:“万木柔可结,千花敷欲燃;松间鸣好鸟,竹下流清泉;石壁开精舍,金光照法筵。”道出了玉泉寺的真境。
寺院今由明玉大和尚住持。
四、江南大佛数新昌
新昌大佛寺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开放寺院和旅游胜地,其主要原因是其大雄宝殿中塑有江南最大的石雕弥勒像。由于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圆寂于寺,故与天台宗谛有深缘。
大佛寺位于新昌县西南1.5公里的南明山。大佛寺之名始于民国十四年(1925),来原于大佛石像。历代曾用名有石城寺、瑞像寺、宝相寺等。原由三寺院组成,因占地面积宽广,旧有“骑马关山门”之说。
大殿依山建造,正面外观五层,内有依崖雕成的弥勒大佛一座。石佛于南朝齐永明四年(486)开雕,梁天监十五年(506)竣工。因主持雕刻者历护、俶、佑三僧,世称三生石佛,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佛像净高13.7米,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在艺术上独具丰采。石像盘膝而坐,面容秀骨清相,婉雅俊逸,展示了佛陀沉静、智慧、坚毅、超脱的内心世界。佛像经实地丈量:头高为4.87米,竟超过全高的l/3。目长与掌阔几乎相等,比例严重失调。但人立像前仔细观看,只觉得处处匀称妥帖,视差问题解决得恰到好处。不管你站在哪个角度瞻仰,均与佛陀隐含微笑的目光相接,足显古代雕塑艺术的精湛功力。据说佛像原为立像,元人用条石、砖块砌成双膝,改为现在的趺坐像。今之大雄宝殿已择址重建,坐大佛的大佛殿近年来多次重修,下面三层以钢筋混凝土取代木材,恢复了清以前的七楹五层形制。殿宇檐下共有四块匾额,自下而上分别为“大雄宝殿”、“三生圣迹”、“弥勒洞天”、“逍遥楼”。
寺西千佛院,又名千佛岩,为天然溶洞。内塑“海岛观音”,殿内岩壁凿有1040余尊佛像,雕刻年代与大佛同期,均早于洛阳龙门石窟,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探索僧佑及南朝齐梁间雕塑艺术的重要史料。
山门前有碧波荡漾的放生池,中有长堤相隔,分为里外两池。堤上绿树横斜,虬枝临水,绿荫中有“越中胜境”亭可供休憩,漫步堤上,意趣盎然。
尤值一提的是“智者大师纪念塔”。隋开皇十七年(597)智者大师应晋王杨广诏召进京,路经新昌石城寺,圆寂于大佛前,后人建衣钵塔以纪念。原塔在通往隐岳洞的栈道下,尚留有“智者大师法塔”字样的摩崖石刻。民国二十一年(1932)移建于今址,现代净宗大德印光大师为作碑记,后复毁于“文革”。现塔为1983年依旧样重建,塔前立存石牌轩。
寺周尚有狻猊石、隐岳洞、濯缨亭、仙髻岩、解开岩、翠浪亭、狮子亭、石棋坪等名胜。
今方丈悟道法师,是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又是普陀山普济寺和天台山国清寺的首座法师,是戒行精严的当代天台宗大德。
五、日僧圆仁与赤山法华院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镇的赤山法华院,由新罗(今朝鲜)人张皋建于唐代永贞元和年间(805—820),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赤山法华院有30多名僧人,每天来寺听经信众达200多人,是文登、荣成一带最大的寺院之一,是天台宗在华北的重要寺院。
在唐武宗李炎废佛时,法华院遭拆毁后,即荡然无存。因历史上的法华院是中朝日三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荣成人民为继承前人开创的国际友好事业,落实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进对外开放,1988年成立了重建赤山法华院工作委员会,在其遗址上重建寺院。新建的法华院全系仿唐建筑,占地50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与日僧圆仁(794—864)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所描述的基本一致。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巍峨庄严,古朴典雅。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大雄宝殿”匾额金光闪闪,高悬于殿上。余有天王殿、弥勒殿、东西配殿、僧寮、碑林等错落有致。大殿内新塑的释迦牟尼佛与诸大菩萨像与绚丽多彩的壁画相辉映,使人感到庄丽、肃穆、清净自在。碑林中陈列着日本、韩国等僧人、学者书写的20多块石碑。寺院耸立于三面环山,一面傍海的层林葱郁、海雾缭绕的天然胜景之中。庭院内外溪水潺潺,百花争艳,是清静幽雅的修学场所,也是旅游观光的胜地。
日本遣唐僧圆仁法师当年来华求法,就在这里驻锡,达二年九个月。圆仁是日本天台宗山门派的创始人,俗姓壬生,下野园(今枥木)人。幼丧父,礼大慈寺广智和尚为师。15岁登比睿山师事高僧最澄,学习天台教义,21岁受具足戒,24岁从最澄大师受圆顿大戒。旋于比睿山北谷结茅苦行,六年后开始于法隆寺、天王寺等处讲经说法。公元838年以请益僧身分随日本遣唐使团来中国求法。先于扬州开元寺从宗睿上人学梵语,并就全雅阿阇黎受金刚界诸尊仪规等大法,嗣因在归国途中遇风飘至山东文登县,遂挂锡于赤山法华院,在院中宣讲《法华经》。当他听到天台山志远法师在五台山讲经的消息后,便萌起去五台山的念头,在当地官员和僧众的帮助下,到达五台山,后又进入唐京长安,实现了多年的求法夙愿。但唐武宗李炎继位后,下令毁佛,勒令僧尼还俗,拆毁佛寺,外国僧人要“遽归本国”,圆仁被迫于845年离开长安回赤山。此时赤山法华院已被拆毁,圆仁在押衙张泳资助下,住在寺庄。公元847年,圆仁在当地人帮助下,从乳山口乘船回到日本,就这样圆仁法师前后在赤山法华院生活了二年零九个月。
大中元年(847)圆仁返回日本后,深得天皇信任,于比睿山设灌顶台建立总持院,弘传密教和天台教义,并在“常行三昧堂”提倡净土念佛法门。854年膺延历寺第三代座主,使日本天台宗得到很大的发展。他撰着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内,记有他在赤山法华院客居的情况,这部书是价值极高的日本国宝,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在京都东大寺发现。此书曾被译成英、德、法、中等国文字,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游记》并称为世界三大旅行记。圆仁在日本建立的“赤山禅院”至今香火旺盛,信众数万,是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见证。
赤山法华院的重建,将对天台宗在北方的中兴与流传发生深远的影响,他与南方祖庭——天台山国清寺南北呼应,招来了日本、美国、韩国和港台的僧人和学者。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据报道:法华院将着手组织天台宗教义的研究,培养法华专宗人才,为中兴和弘传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作出贡献!
六、宁波二大台宗名刹
浙江宁波市与天台宗有着深厚的关系,早在宋天禧年间中兴天台教观的知礼(960—1028)大师就在宁波讲学,写成了着名的《观经疏钞》,近代谛闲、宝静等天台宗大师,亦在宁波为天台宗的中兴作出很大贡献。
(1)宁波古刹延庆寺
延庆寺位于宁波市海曙区之南隅(原在日湖之中心,现日湖已填平成为马路),为天台宗在宁波的着名道场,与谛闲法师弘扬天台宗的观宗寺齐名于世。
寺建于周广顺二年(952),称为保恩院,重兴天台教观的知礼大师曾在此讲学,并着成《观经疏钞》,成为天台宗的重要经典著作。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寺改名为延庆院,当时称为天下讲宗五山之第二。南宋绍兴十四年(1142)改称为延庆讲寺。以后屡兴屡废,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住持法会请来《龙藏》一部,建阁庋藏。1934年太虚大师命弟子芝峰、亦幻复兴知礼大师道场,请静安和尚依法住持。后因抗战军兴,太虚大师去川,延庆寺恢复为难。1940年宁波市士绅延请天台高僧兴慈法师兼任延庆寺住持,惟上人长期弘法于上海对延庆寺顾及不多。抗日胜利后,太虚大师曾在延庆寺讲授《菩萨学趣》,提出做人学菩萨——人间佛教的系统主张,并计划将延庆寺辟为不做佛事专志研究的专修道场,惜大师未几上生,此计划也未能实现。
延庆寺构筑宏伟,佛像庄严。寺舍50年代起即为宁波市某局使用,近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延庆寺的房产权已由宁波市佛教协会收回,这座历史悠久的天台宗道场在重兴之中。
(2)宁波名刹观宗寺
观宗寺为旧时宁波五大名刹之一(五大名刹为天童、育王、七塔、观宗、延庆),建于宋元丰中(1078—1085),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比丘介然在延庆寺东北隅隙地架房60余楹,中有宝阁环之,谓十六观堂,于堂聚众修习“十六观”法。因此,甬人又称之为“延庆寺观堂”,开始时观堂确属延庆寺的附属房屋结构。
清代乾嘉间,“观堂”殿宇重修,在原莲香巷门口建造了山门、放生池和大雄宝殿,于是“观堂”就脱离“延庆”而独立门庭。
清末,殿宇荒芜,禅室也倾颓不堪。民国元年(1912)天台宗高僧谛闲法师接任观宗寺住持,承四明大师遗意,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改寺名为“观宗讲寺”,以培养天台宗人才,弘扬天台教规。自此,观宗之名盛于海内外。
谛闲法师为重振天台教观,在寺内办起了“观宗弘法社”,招僧教学,着名的仁山、常惺、宝静、静权、根慧、华智、悟开、妙真、倓虚、澹云等等近现代高僧,均出其门下。谛闲寂后,宝静继主天台讲席于观宗,静权亦任过观宗弘法社的主讲。宝静西归后,由根慧法师主持寺务,改“弘法社”为“观宗学舍”继续培养学僧。50年代中期,根老逝世,僧人星散。未几,寺舍亦为有关单位所占用。
最近,宁波市政府已作出修复观宗讲寺的决定,现观宗讲寺修复管理委员会已组成,具体拆迁、修建工程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七、青岛湛山寺与倓虚大师
青岛湛山寺是山东省青岛市区仅有的一所寺院,南临黄海,东对浮山,西面太平山,北靠湛山,占…
《祥和洒脱之路 名胜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