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祥和洒脱之路 名胜篇▪P2

  ..续本文上一页法师又主持法席,募建了迎塔楼、修竹轩、妙法堂、安养堂、大悲楼,并修筑放生池。40年代住持慧莲法师兴建方丈楼及两侧厢房。六、七十年代间、国清寺曾一度作为天台丝厂的厂房,佛像被毁,经籍、文物流失。1973年,国家拨款开始全面整修。接着在前后二任方丈唯觉、可明两位法师的精心策划下,新建了梅亭、祖师碑亭、吉祥楼、观音殿、玉佛阁、罗汉堂、伽蓝殿,地藏殿,拆建了静观堂,中轴线三大殿全部换上新的琉璃瓦。全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国内殿堂设置最完整的寺院之一。

  寺前,祥云峰西麓矗立着始建于隋的大塔,其下一字排开7座过去七佛塔,北面山坡上有座一行禅师纪念塔和原中国佛协副会长巨赞法师塔。越过七塔,在古樟覆拥处有座临溪过街亭,称“寒拾亭”,上有“五峰胜境”匾,点出国清寺总体环境之妙。顺道前进,即见“教观总持”,“隋代古刹”二照壁分立南北,中有丰干桥横架在碧溪之上,为纪念唐代名僧丰干而命名;桥下为东西两涧萦汇之处,称“双涧回澜”,为天台山十景之一,溪边在明万历间竖“一行到此水西流”石碑志奇,现改立新碑。

  过丰干桥,在“隋代古刹”影壁东侧向右转90度,即到山门,额为“国清讲寺”,两旁有近人释寒叶书楹联:“古刹着域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双涧,胜迹长新。”概括了寺的悠久历史、自然风光和深远影响。

  寺院依主次分布为5条纵轴线,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依山就势,层叠递进,现有殿宇600余间,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计有七殿——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三圣殿、伽蓝殿、地藏殿,九堂——妙法堂、止观堂、禅堂、罗汉堂、聚贤堂、祖师堂、安养堂、三贤堂、静观堂,六楼——钟楼、鼓楼、藏经楼、方丈楼、迎塔楼、吉祥楼,一阁——玉佛阁,一室——文物陈列室(即五峰古藏),一轩——修竹轩,一幢——法华经幢,一池——放生池,三亭——梅亭、碑亭、清心亭。30余幢殿宇,辅以形式多样的廊厅、穿堂,组成50多个院子,既有寺院严整对称的特色,又不失灵活变化,是富有魅力的佛教活动场所和游览胜地。

  进山门北折,是一条25米长的引道,两侧有1.65米高的黄墙,墙外修竹青翠欲滴,汉白玉石狮雄踞于弥勒殿前,殿为五开间,歇山顶。弥勒菩萨笑口迎宾,背立护法韦驮,密迹金刚与秽迹金刚分座左右,镇护伽蓝。出殿,11.7米高重檐歇山式,钟鼓二楼对峙两侧。过17米长的甬道,为“雨花殿”,亦为五开间,塑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据记载,灌顶、宝琳两法师登坛宣讲《妙法莲华经》,都曾感动天雨妙花,故名。

  再上三处台阶,过唐樟、宋柏,花卉环拱的庭院,即达主殿——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周以廊庑,面宽九间,高22.65米,面积797平方米。殿前丹墀有两座铸造精致的清代大铜鼎,为近年从北京故宫移来的珍贵文物。殿正中上下檐间“大雄宝殿”竖匾,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殿内奉明铸释迦牟尼佛青铜像,外贴真金,通高6.80米,重13吨。其前为栴檀佛像,旁立阿难、迦叶二尊者,左右依墙列坐神态自若的宋代楠木雕十八罗汉像,影壁后是以大悲观音像为主体,以普陀山和天台山为背景的“慈航普渡”堆塑。殿后两侧分别为骑狮文殊菩萨和骑象普贤菩萨像。殿内陈设的五供养,是青铜制的古文物珍品。观音殿是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两旁为根据《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中所说的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像。

  东一轴线以智者、行满、最澄碑亭为最高,其下迎塔楼悬蔡元培所书匾额,系1932年可兴、静权法师所建的上客堂,有东西两座石级与方丈楼相通。方丈楼悬有“说法堂”匾额,面宽七间,二层。底楼先后各三间连通,前部为客厅,布置庄重典雅。正中悬邵宇、王子武合绘的智者大师像,其上为释永通书“弘阐天台宗”匾额,画像两侧有联:“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千年古刹永承衣钵。”“行在止观,总持百界千如;宗依法华,判释五时八教。”方丈楼之前为斋堂,额题“聚贤堂”,为众僧用膳之所,与对面寮房,东厢客堂,西厢返照楼围成大院。香积厨原有大铁锅,高1.5米,径倍之,相传此锅能漏沙不漏米,用以煮饭绝无杂质。故称漏沙锅,今已毁。

  东二轴线自前而后为香积厨(大寮)、客堂、大彻堂(禅堂)、修竹轩、吉祥楼。大彻堂前有古菩提树两棵,为珍贵的树种,修竹轩后修竹丛生,环境清幽。

  西一轴线以法华经幢最高,其次为妙法堂,为讲经说法弘扬天台宗之处,中悬“台宗讲席”匾,系蒋介石所书。上层为藏经阁,庋藏佛教大藏经多部,东厢为三贤殿,中塑丰干、寒山、拾得三圣贤像,近年重建的静观堂,坐落于妙法堂西侧。止观堂在妙法堂前,为九开间二层建筑,堂前芭蕉凝翠,丹桂飘香,为修习天台止观的处所。它的东侧廊与祖师堂毗连,堂内供天台宗鼻祖智者大师像及国清寺列祖牌位。以纪念他们的功绩。止观堂前为三圣殿,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的丈六金身,体现了天台宗诸祖“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宗教思想,是修念佛法门的场所。其东厢为塔碑堂,西厢是延寿堂,南面安养堂为退居僧众颐养修净之所,登上安养堂二楼面南长廊,可凭栏远眺鱼乐国园景,中有放生池,面积453平方米,池畔“鱼乐国”碑为明董其昌所书,与记载寺史的乾隆御碑及记载1973年整修时的新碑,鼎足而三。池西有小丘,上有轩,名清心亭。亭中有印光大师撰《放生池碑记》及“古柏苍松全露面目,清池皓月彻见禅心”楹联。

  西二轴线有伽蓝殿、罗汉堂、玉佛阁、地藏殿。罗汉堂内祀奉500尊木雕金身罗汉,或坐或立,神态逼真,与人等大,国内罕有。玉佛阁楼上供奉台湾法济寺住持慧岳所赠缅甸坐姿玉佛,高l.3米,重320公斤。楼下为文物陈列室;题额“五峰古藏”,收藏了天台山历代佛教文物,供人瞻仰。

  寺多碑刻,三圣殿东侧莲船室有王羲之的“独笔鹅”碑,寺后摩崖有唐柳公权的“大中国清之寺”,宋曹勋的“曹源”,黄庭坚的“寒山诗”,米芾的“秀岩”和朱熹的“枕石”等。此外尚有印光、弘一、兴慈及阮元等人的匾额和楹联。

  国清寺与日本国佛教有源远流长的法缘情谊,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传教大师最澄,看了鉴真东渡时带去的天台宗典籍后入唐求法,至天台山,从道邃、行满受学天台教义,回国后创立日本天台宗,尊国清寺为其祖庭。千余年来,日本天台宗信徒来寺参拜、巡礼祖迹者络绎不绝。朝鲜佛教与国清寺关系亦很密切。陈末隋初有高句丽波若入山向智者求法;7世纪有新罗僧悟空在国清寺前兴建新罗院;五代时高丽僧义通从螺溪义寂受业,成为天台宗第十六祖。近年来韩国还派出“天台宗韩中佛教文化交流访华团”来国清寺参礼和访问。

  真觉寺在国清寺后金鸡岭上,寺内有智者大师肉身塔。寺为三院两进结构,中间安放着智者大师藏舍利之塔,用青石雕成,连座高约7米,正面龛内供奉智者大师坐像,大殿左右及后壁间,嵌有天台宗历代祖师画像。院内藏有唐元和六年(811)翰林学士梁肃撰文、书法家徐放所书的《修禅道场碑》一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台山上的高明讲寺、华顶讲寺及中方广、下方广寺都是天台宗名刹,并于80年代以来得到重建和修复,面貌焕然一新。中外朝拜和文化交流活动络绎不绝。

  三、台宗道场玉泉古刹

  湖北省当阳县城西15公里,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古刹——玉泉寺,是与国清齐名的天台宗道场。

  隋开皇十二年(592),智者自天台飞锡经金陵、庐山至荆州玉泉山。晋王杨广因曾皈依智者,故为其在普净庵旧址大兴土木,始定名为玉泉寺,并亲书“智者道场”匾额。开皇十三年于寺讲《妙法莲华经》经题,次年讲《摩诃止观》,当时天下僧众云集,有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而来者,经智者大师一番苦心经营,名声大振。

  唐贞观中,又经僧法瑱极力增建。北宋真宗皇后明肃崇奉佛法,于天禧末(1021)又大加扩建,寺院规模达到“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僧舍三千七百,星环云绕,被誉为荆楚丛林之冠”。并赐良田800亩,改额为景德禅寺,还在此盖了行宫。当时玉泉寺占地左5里,右5里,前后10里,常住僧众达千余人,佛事甚盛。

  建国初,尚有厅堂建筑56处,寮舍396间,建筑面积占地120多亩。现在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东堂、西堂、般舟堂及藏经楼等。

  玉泉寺的山门,是一座风格独具、气派浑厚的三圆门,上书“三楚名山”。进山门,跨越清溪桥,穿过天王殿,便到了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正中悬有“智者道场”大匾,建筑为重檐歇山式,高2l米,面阔7间,通长40米。进深5间,通长28米,整座建筑以72根楠木大立柱支承,规模宏大,天花藻井,彩画斑斓,是湖北省现存的最大最古木结构建筑物。1982年春至1984年秋经过彻底维修,庄重古朴的大殿,又展现了明代风貌。

  大殿前并列着两口方形的荷花池,内种娇艳的并蒂莲,相传原产于普陀山,是隋代一位叫白意的长老带回种植的,一直繁衍至今。

  寺内多文物古迹,有隋代大铁镬,重1.5吨,通高89厘米,口沿直径157厘米,上刻有铭文:“大业十一年岁次乙亥十月十八日当阳县治下李慧达建造镬一口用铁3000斤永充玉泉道场供养”等语。此外尚有元代铁钟、铁釜、明、清两代的鼎、炉和石碑刻。大殿右侧有石刻观音碑,相传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

  在玉泉寺山门口,矗立着一座高17.9米,被誉为“古建明珠”的鎏金铁塔,又名如来舍利塔,为北宋嘉佑六年(1061)所铸,塔为13层,平面八角形,用铁106600斤,各层有…

《祥和洒脱之路 名胜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