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祥和洒脱之路 名胜篇

  名胜篇

  《中华佛教名胜大全》辞条选刊

  云峰山 位于临海城西南郊,距城2公里许。海拔500余米,顶峰距城7公里,自古为游赏胜地。山中峰谷藏幽,云雾缥缈,林木茂盛,空气清新。上有梁代古刹证道寺,初建于天监二年(503),俗名云峰寺,代有修建,今尚存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旧为藏经楼)及寮房30余间,寺前放生池,相传内有两截田蟹、刨鳞鲫鱼、敲尾螺蛳。寺后“美女照镜”奇岩,“一状娇娥,一似宝鉴”惟妙惟肖。山间尚有法云寺、瑞相寺诸胜以及叠石寺、资圣寺、半山庵等遗址。

  上山步行道有五、六条,沿途景致各异。如体力健壮者,可先入龙潭岙,岙外灵江环绕,岙内溪林交汇,村寺错落,平畴在望。顺谷上访云峰,路随山转,人循水进,悬瀑哗然,龙潭深碧,松风云影,一路与山鸟相伴,是十分理想的游路。入证道寺参礼及游寺周胜迹后,如在寺一宿,次日还可登望海尖观日出,望东海,然后经法云寺、大岭头、瑞相寺、狮子山水库下山。一路景观丰富,可游可憩,是理想的避暑与风景旅游佳地。

  云峰茶早在明代即以品味优异而记入史册,1983年被评为省一级名茶,1985年经中央部级科学鉴定为浙江名茶。

  明秦文《诞日游云峰》诗中所咏景物,似从此路上山,诗云:“潦倒羞看甲子迥,角中萧散出林邱;山寻绝顶连云步,水傍逢林入画流。鸟和歌声供野酌,鹿行禅石伴僧游;何当更踏尘峰上,万里苍溟一望收。”经有关部门批准,云峰山已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进行开发。

  巾子山 位于临海城内,滨灵江。山高93.5米,与东首的小固山相叠,形如恰帻,传说为皇华真人飞升时遗巾所化,故名。上有两峰称巾峰,其山东望如麒麟,西看如伏牛。山突兀挺峻,峰、崖、洞、泉,钟灵毓秀,登临眺览,“郊薮、廛市、山川之盛,一目俱收,故其胜概名天下。”晋唐以来,山前峰后遍建寺楼宫阁近40处,素称“一群游观之胜”。佛教胜迹有山西南麓的唐代古刹龙兴寺,山腰的藏经庵,山巅的巾峰寺也是建于唐代的古刹,旧名净光塔院、明庆塔院,唐代任翻三游巾子山,宿该寺,有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宋明清及近代迭修,为台城着名“八寺”之一,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巾峰与小固山间有茅庵,亦称景德寺、上兜率,庵有听涛阁,南眺尽收江山之胜,宋群守赵仚于此赋诗:“一到巾山眼界宽,招提直在翠微间,黄鹂过处金穿柳,白鹭飞时雪点山,渔艇两三随月上,海帆八九趁潮还。归时听得桃花角,落日西城未掩关。”其下有兜率寺,为周广顺三年(953)建,宋以来迭修,亦为台城“八寺”之一。小固山上尚有佛灵岩、贞庆堂(今为市佛教居士林)诸胜。山有佛塔四座,即多宝塔(千佛塔)、南山殿塔及巾峰东西两塔。此外尚有亭阁多座及摩崖石刻数处,又有仙人桥、仙人床、华胥洞、读画阁、不浪舟等胜景。山南下绕灵江,城墙在山脚蜿蜒,城雄、岭苍、江碧,成天然画卷。南山殿东南城根,有金鸡石,俗称“金鸡岩头”,岩形似鸡,两足伸水尤肖,巨潮冲激岿然不动。据《嘉定赤城志》载:“石间有泓水极清,与报恩寺前龙井通。”昔有皇华轩、飞仙亭建其上,相传皇华真人于此升天。

  雁荡山 位于乐清东北,亦称北雁荡山,属括苍山脉。主峰百冈尖,海拔1150米。山顶有湖泊,云雾蒙蒙,芦荻森森,每至秋冬之交,鸿雁翔集,故名雁荡。相传南朝梁时即已建塔寺。因佛经载;诺讵那大阿罗汉,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故传为雁荡山之佛教开山祖。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以后,寺院相继而兴,声誉渐着,有十八古刹“本觉凌云到宝冠,能仁古塔上飞泉。普明罗汉石门里,瑞鹿华严天柱边。古洞灵峰真济并,灵岩霞嶂净名连。石梁不与双峰远,十八精蓝绕雁巅。”其余庵、洞遍布山间,遂成佛教名山。现存佛教寺庵有灵岩寺、罗汉寺、能仁寺、飞泉寺、观音洞、雪洞、石梁洞、白云庵等。雁荡山风景区范围甚广,总面积有400余平方公里。山有102峰、64岩、46洞、26石、14嶂、18瀑、28潭、13坑、13岭、10泉、2水、8门、4阙、7溪、l涧、8桥、2湖等500余景点,分灵峰、三折瀑、灵岩、大龙湫、雁湖、显胜门等景区,以峰、石、涧、瀑称着。其中大龙湫瀑布从190米高的连云嶂凌空泻下,为我国着名大瀑布之一。特产有雁茗、香鱼、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鸟,世称“雁荡五珍”,名闻遐迩。

  天台宗名刹巡礼

  天台宗源于金陵(今南京)瓦官寺,创自天台,千三百余年来流传遍大江南北以至海外,为使大家对天台宗主要道场有所了解,特作本文以资介绍。

  一、金陵名蓝瓦官寺

  南京瓦官寺,位于南京城西小长干,当时地名三井岗(今秦淮区花露岗)。相传东晋元帝时丞相王导以此地为陶场,由官方设窑烧瓦。兴宁二年(364)沙门慧力启乞为寺,哀帝司马丕诏以此地赐慧力建塔寺,遂取名为瓦官寺,为东晋时江左首刹,咸安初,简文帝司马昱尝来寺听竺法汰讲经。太元二十一年(396)塔殿毁于火,孝武帝司马曜敕杨法尚、李绪等修复。当时瓦官寺有三绝:一、兴宁中名画家顾恺之画的维摩诘缘壁画;二、义熙初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赠送的一尊玉佛;三、戴安道塑的五尊夹纻像。由于香火旺盛,寺院不断扩建,到东晋末年,已发展到拥有上千僧众,南北朝时成为480寺之首。萧梁时,增建瓦官阁,高240尺。

  智者大师于陈光大元年(567)辞别慧思,至金陵创弘禅法,太建元年(569)受朝廷请主持瓦官寺,于是宏开讲论,先后为宣帝、后主讲《法华》、《仁王》、《般若》诸经,并讲演了《大智度论》、《渐次止观》、《六妙法门》,奠定了天台教观的理论基础,智顗还在金陵为其兄陈□讲述《童蒙止观》,传此书为入道枢机,当是后来在玉泉寺讲《摩诃止观》的梗概。

  杨吴时改寺名为吴兴寺。南唐升元元年(937),改瓦官阁为升元阁,寺为升元寺。宋开宝八年(975)毁于战火,太平兴国五年(980),修复旧阁,高7丈,改名崇胜戒坛,元末明初又毁于战火。明初以后瓦官寺废址一半入骁骑卫仓,一半入徐魏公族园。嘉靖间,将徐园旁之积庆庵改建为瓦官寺,旋经寺志考定,此地并非瓦官寺故址,原址在凤凰台右侧。万历十九年(1591),僧圆梓、明澄在魏公门下陈源、陈淳的支助下,募得300金赎得其地,遂在该处复创寺宇,名上瓦官,积庆庵改建者为下瓦官,从此,瓦官寺分为上下两个。

  上瓦官寺有金刚殿、大佛殿(左有凤凰台),藏经阁、观音殿、禅堂及放生池等,占地约40亩。下瓦官寺有山门、二门、佛殿、大佛殿、禅堂、藏经楼等,占地约有10亩。清咸丰间复毁于战火,后仅稍事修葺而已。

  因年久失修,民国时上瓦官寺只剩下山门、大殿及少数寮房,墙上尚有仿制的顾恺之的维摩诘壁画。1964年寺改为职业中学,现为南京市四十三中,凤游寺小学、复合材料厂、童装厂及居民区所在地。下瓦官寺仅存小屋一间,1944年,寺僧修建了佛堂和住房两进,各三间,佛堂内只有释迦牟尼佛像和韦驮、弥勒像。1947年寺内办了私塾,由和尚任教,建国后成为民办小学,后由政府接办,改为幼儿园。1956年房屋由生产合作社使用,次年成为街道办的草绳厂,后又改成棉毛纺织厂。1979年,仅有的两栋寺舍亦被拆除,改建成印染厂。至此,饱经沧桑的瓦官寺已全部消失。

  瓦官寺的历代高僧有:慧力、智顗、竺道一、竺法汰、支道林、僧导、求那跋摩、僧洪、道宗等。

   二、天台宗发祥地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浙东中部,称五百罗汉道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名齐五岳的风景名胜区。相传晋代有五百罗汉来天台山,佛寺之兴建,始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其后1700多年来,共建寺、院、庵、堂、居、道场114处。自两晋历南北朝以至于隋,寺院建筑由兴入盛。晋有昙猷、昙兰入山建庵修禅。陈、隋之际智者率徒住山13载,建12刹,开创了我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唐代有僧一行至国清寺,向达真学算编《大衍历》;寒山、拾得、丰干吟诗唱偈隐林间;日僧最澄西渡重洋来山求法、台教东传。五代,德韶弘传禅宗法眼派于华顶。宋时,日僧荣西及其法裔多次寻师至万年寺。明代,传灯中兴天台宗于幽溪高明寺。近现代则有谛闲、兴慈、可兴、静权等大德高僧重兴梵宇,讲经说法,延续光大了天台宗文化。

  国清寺位于天台县城北3公里的天台山麓,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日本、朝鲜天台宗的祖庭,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隋开皇十八年(598),晋王杨广根据智者遗愿,命司马王弘督建,大业元年(605)赐额“国清寺”,是一座历1400年的古刹。创寺后,灌顶、智越在寺着书讲说,大弘天台教义。其后,随着禅宗、华严宗与法相宗的兴起,天台宗一度衰落。唐代有湛然复兴天台宗,称中兴之祖,道邃、行满为其高足,时有日僧最澄来台求法,遂传天台宗于东瀛。会昌五年(845)灭佛,国清寺亦废。大中五年(851)重建,柳公权书匾额“大中国清之寺”。宋景德二年(1005)赏金万两重修殿宇,诏改“景德国清寺”,后毁于战火。建炎二年(1128)修复,建筑宏伟壮丽,与齐州灵岩、润州栖霞、荆州玉泉并称“天下四绝”。元、明间迭遭大风雨摧毁,虽时有修复,已非昔比。清雍正十一年(1733)工部郎中刘厚长督工重建,奠定了现在国清寺规模的基础。乾隆四十五年(1780)宝琳和尚建造了禅堂、静观堂、罗汉堂,衲子云集,道法大盛于前;咸丰三年(1853),莲舟法师又募建三圣殿。同治九年(1870)造藏经阁。本世纪30年代,可兴和尚任住持,静权…

《祥和洒脱之路 名胜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