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勝篇
《中華佛教名勝大全》辭條選刊
雲峰山 位于臨海城西南郊,距城2公裏許。海拔500余米,頂峰距城7公裏,自古爲遊賞勝地。山中峰谷藏幽,雲霧缥缈,林木茂盛,空氣清新。上有梁代古刹證道寺,初建于天監二年(503),俗名雲峰寺,代有修建,今尚存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舊爲藏經樓)及寮房30余間,寺前放生池,相傳內有兩截田蟹、刨鱗鲫魚、敲尾螺蛳。寺後“美女照鏡”奇岩,“一狀嬌娥,一似寶鑒”惟妙惟肖。山間尚有法雲寺、瑞相寺諸勝以及疊石寺、資聖寺、半山庵等遺址。
上山步行道有五、六條,沿途景致各異。如體力健壯者,可先入龍潭岙,岙外靈江環繞,岙內溪林交彙,村寺錯落,平疇在望。順谷上訪雲峰,路隨山轉,人循水進,懸瀑嘩然,龍潭深碧,松風雲影,一路與山鳥相伴,是十分理想的遊路。入證道寺參禮及遊寺周勝迹後,如在寺一宿,次日還可登望海尖觀日出,望東海,然後經法雲寺、大嶺頭、瑞相寺、獅子山水庫下山。一路景觀豐富,可遊可憩,是理想的避暑與風景旅遊佳地。
雲峰茶早在明代即以品味優異而記入史冊,1983年被評爲省一級名茶,1985年經中央部級科學鑒定爲浙江名茶。
明秦文《誕日遊雲峰》詩中所詠景物,似從此路上山,詩雲:“潦倒羞看甲子迥,角中蕭散出林邱;山尋絕頂連雲步,水傍逢林入畫流。鳥和歌聲供野酌,鹿行禅石伴僧遊;何當更踏塵峰上,萬裏蒼溟一望收。”經有關部門批准,雲峰山已作爲國家級森林公園進行開發。
巾子山 位于臨海城內,濱靈江。山高93.5米,與東首的小固山相疊,形如恰帻,傳說爲皇華真人飛升時遺巾所化,故名。上有兩峰稱巾峰,其山東望如麒麟,西看如伏牛。山突兀挺峻,峰、崖、洞、泉,鍾靈毓秀,登臨眺覽,“郊薮、廛市、山川之盛,一目俱收,故其勝概名天下。”晉唐以來,山前峰後遍建寺樓宮閣近40處,素稱“一群遊觀之勝”。佛教勝迹有山西南麓的唐代古刹龍興寺,山腰的藏經庵,山巅的巾峰寺也是建于唐代的古刹,舊名淨光塔院、明慶塔院,唐代任翻叁遊巾子山,宿該寺,有詩:“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宋明清及近代疊修,爲臺城著名“八寺”之一,毀于“文化大革命”期間。巾峰與小固山間有茅庵,亦稱景德寺、上兜率,庵有聽濤閣,南眺盡收江山之勝,宋群守趙仚于此賦詩:“一到巾山眼界寬,招提直在翠微間,黃鹂過處金穿柳,白鹭飛時雪點山,漁艇兩叁隨月上,海帆八九趁潮還。歸時聽得桃花角,落日西城未掩關。”其下有兜率寺,爲周廣順叁年(953)建,宋以來疊修,亦爲臺城“八寺”之一。小固山上尚有佛靈岩、貞慶堂(今爲市佛教居士林)諸勝。山有佛塔四座,即多寶塔(千佛塔)、南山殿塔及巾峰東西兩塔。此外尚有亭閣多座及摩崖石刻數處,又有仙人橋、仙人床、華胥洞、讀畫閣、不浪舟等勝景。山南下繞靈江,城牆在山腳蜿蜒,城雄、嶺蒼、江碧,成天然畫卷。南山殿東南城根,有金雞石,俗稱“金雞岩頭”,岩形似雞,兩足伸水尤肖,巨潮沖激巋然不動。據《嘉定赤城志》載:“石間有泓水極清,與報恩寺前龍井通。”昔有皇華軒、飛仙亭建其上,相傳皇華真人于此升天。
雁蕩山 位于樂清東北,亦稱北雁蕩山,屬括蒼山脈。主峰百岡尖,海拔1150米。山頂有湖泊,雲霧蒙蒙,蘆荻森森,每至秋冬之交,鴻雁翔集,故名雁蕩。相傳南朝梁時即已建塔寺。因佛經載;諾讵那大阿羅漢,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故傳爲雁蕩山之佛教開山祖。宋太平興國元年(976)以後,寺院相繼而興,聲譽漸著,有十八古刹“本覺淩雲到寶冠,能仁古塔上飛泉。普明羅漢石門裏,瑞鹿華嚴天柱邊。古洞靈峰真濟並,靈岩霞嶂淨名連。石梁不與雙峰遠,十八精藍繞雁巅。”其余庵、洞遍布山間,遂成佛教名山。現存佛教寺庵有靈岩寺、羅漢寺、能仁寺、飛泉寺、觀音洞、雪洞、石梁洞、白雲庵等。雁蕩山風景區範圍甚廣,總面積有400余平方公裏。山有102峰、64岩、46洞、26石、14嶂、18瀑、28潭、13坑、13嶺、10泉、2水、8門、4阙、7溪、l澗、8橋、2湖等500余景點,分靈峰、叁折瀑、靈岩、大龍湫、雁湖、顯勝門等景區,以峰、石、澗、瀑稱著。其中大龍湫瀑布從190米高的連雲嶂淩空瀉下,爲我國著名大瀑布之一。特産有雁茗、香魚、觀音竹、金星草、山樂官鳥,世稱“雁蕩五珍”,名聞遐迩。
天臺宗名刹巡禮
天臺宗源于金陵(今南京)瓦官寺,創自天臺,千叁百余年來流傳遍大江南北以至海外,爲使大家對天臺宗主要道場有所了解,特作本文以資介紹。
一、金陵名藍瓦官寺
南京瓦官寺,位于南京城西小長幹,當時地名叁井崗(今秦淮區花露崗)。相傳東晉元帝時丞相王導以此地爲陶場,由官方設窯燒瓦。興甯二年(364)沙門慧力啓乞爲寺,哀帝司馬丕诏以此地賜慧力建塔寺,遂取名爲瓦官寺,爲東晉時江左首刹,鹹安初,簡文帝司馬昱嘗來寺聽竺法汰講經。太元二十一年(396)塔殿毀于火,孝武帝司馬曜敕楊法尚、李緒等修複。當時瓦官寺有叁絕:一、興甯中名畫家顧恺之畫的維摩诘緣壁畫;二、義熙初師子國(今斯裏蘭卡)贈送的一尊玉佛;叁、戴安道塑的五尊夾纻像。由于香火旺盛,寺院不斷擴建,到東晉末年,已發展到擁有上千僧衆,南北朝時成爲480寺之首。蕭梁時,增建瓦官閣,高240尺。
智者大師于陳光大元年(567)辭別慧思,至金陵創弘禅法,太建元年(569)受朝廷請主持瓦官寺,于是宏開講論,先後爲宣帝、後主講《法華》、《仁王》、《般若》諸經,並講演了《大智度論》、《漸次止觀》、《六妙法門》,奠定了天臺教觀的理論基礎,智顗還在金陵爲其兄陳□講述《童蒙止觀》,傳此書爲入道樞機,當是後來在玉泉寺講《摩诃止觀》的梗概。
楊吳時改寺名爲吳興寺。南唐升元元年(937),改瓦官閣爲升元閣,寺爲升元寺。宋開寶八年(975)毀于戰火,太平興國五年(980),修複舊閣,高7丈,改名崇勝戒壇,元末明初又毀于戰火。明初以後瓦官寺廢址一半入骁騎衛倉,一半入徐魏公族園。嘉靖間,將徐園旁之積慶庵改建爲瓦官寺,旋經寺志考定,此地並非瓦官寺故址,原址在鳳凰臺右側。萬曆十九年(1591),僧圓梓、明澄在魏公門下陳源、陳淳的支助下,募得300金贖得其地,遂在該處複創寺宇,名上瓦官,積慶庵改建者爲下瓦官,從此,瓦官寺分爲上下兩個。
上瓦官寺有金剛殿、大佛殿(左有鳳凰臺),藏經閣、觀音殿、禅堂及放生池等,占地約40畝。下瓦官寺有山門、二門、佛殿、大佛殿、禅堂、藏經樓等,占地約有10畝。清鹹豐間複毀于戰火,後僅稍事修葺而已。
因年久失修,民國時上瓦官寺只剩下山門、大殿及少數寮房,牆上尚有仿製的顧恺之的維摩诘壁畫。1964年寺改爲職業中學,現爲南京市四十叁中,鳳遊寺小學、複合材料廠、童裝廠及居民區所在地。下瓦官寺僅存小屋一間,1944年,寺僧修建了佛堂和住房兩進,各叁間,佛堂內只有釋迦牟尼佛像和韋馱、彌勒像。1947年寺內辦了私塾,由和尚任教,建國後成爲民辦小學,後由政府接辦,改爲幼兒園。1956年房屋由生産合作社使用,次年成爲街道辦的草繩廠,後又改成棉毛紡織廠。1979年,僅有的兩棟寺舍亦被拆除,改建成印染廠。至此,飽經滄桑的瓦官寺已全部消失。
瓦官寺的曆代高僧有:慧力、智顗、竺道一、竺法汰、支道林、僧導、求那跋摩、僧洪、道宗等。
二、天臺宗發祥地天臺山
天臺山位于浙東中部,稱五百羅漢道場,是佛教天臺宗的發祥地,也是名齊五嶽的風景名勝區。相傳晉代有五百羅漢來天臺山,佛寺之興建,始于叁國東吳赤烏二年(239),其後1700多年來,共建寺、院、庵、堂、居、道場114處。自兩晉曆南北朝以至于隋,寺院建築由興入盛。晉有昙猷、昙蘭入山建庵修禅。陳、隋之際智者率徒住山13載,建12刹,開創了我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臺宗。唐代有僧一行至國清寺,向達真學算編《大衍曆》;寒山、拾得、豐幹吟詩唱偈隱林間;日僧最澄西渡重洋來山求法、臺教東傳。五代,德韶弘傳禅宗法眼派于華頂。宋時,日僧榮西及其法裔多次尋師至萬年寺。明代,傳燈中興天臺宗于幽溪高明寺。近現代則有谛閑、興慈、可興、靜權等大德高僧重興梵宇,講經說法,延續光大了天臺宗文化。
國清寺位于天臺縣城北3公裏的天臺山麓,是我國佛教天臺宗的發祥地,也是日本、朝鮮天臺宗的祖庭,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隋開皇十八年(598),晉王楊廣根據智者遺願,命司馬王弘督建,大業元年(605)賜額“國清寺”,是一座曆1400年的古刹。創寺後,灌頂、智越在寺著書講說,大弘天臺教義。其後,隨著禅宗、華嚴宗與法相宗的興起,天臺宗一度衰落。唐代有湛然複興天臺宗,稱中興之祖,道邃、行滿爲其高足,時有日僧最澄來臺求法,遂傳天臺宗于東瀛。會昌五年(845)滅佛,國清寺亦廢。大中五年(851)重建,柳公權書匾額“大中國清之寺”。宋景德二年(1005)賞金萬兩重修殿宇,诏改“景德國清寺”,後毀于戰火。建炎二年(1128)修複,建築宏偉壯麗,與齊州靈岩、潤州棲霞、荊州玉泉並稱“天下四絕”。元、明間疊遭大風雨摧毀,雖時有修複,已非昔比。清雍正十一年(1733)工部郎中劉厚長督工重建,奠定了現在國清寺規模的基礎。乾隆四十五年(1780)寶琳和尚建造了禅堂、靜觀堂、羅漢堂,衲子雲集,道法大盛于前;鹹豐叁年(1853),蓮舟法師又募建叁聖殿。同治九年(1870)造藏經閣。本世紀30年代,可興和尚任住持,靜權…
《祥和灑脫之路 名勝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