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師又主持法席,募建了迎塔樓、修竹軒、妙法堂、安養堂、大悲樓,並修築放生池。40年代住持慧蓮法師興建方丈樓及兩側廂房。六、七十年代間、國清寺曾一度作爲天臺絲廠的廠房,佛像被毀,經籍、文物流失。1973年,國家撥款開始全面整修。接著在前後二任方丈唯覺、可明兩位法師的精心策劃下,新建了梅亭、祖師碑亭、吉祥樓、觀音殿、玉佛閣、羅漢堂、伽藍殿,地藏殿,拆建了靜觀堂,中軸線叁大殿全部換上新的琉璃瓦。全寺面貌煥然一新,成爲國內殿堂設置最完整的寺院之一。
寺前,祥雲峰西麓矗立著始建于隋的大塔,其下一字排開7座過去七佛塔,北面山坡上有座一行禅師紀念塔和原中國佛協副會長巨贊法師塔。越過七塔,在古樟覆擁處有座臨溪過街亭,稱“寒拾亭”,上有“五峰勝境”匾,點出國清寺總體環境之妙。順道前進,即見“教觀總持”,“隋代古刹”二照壁分立南北,中有豐幹橋橫架在碧溪之上,爲紀念唐代名僧豐幹而命名;橋下爲東西兩澗萦彙之處,稱“雙澗回瀾”,爲天臺山十景之一,溪邊在明萬曆間豎“一行到此水西流”石碑志奇,現改立新碑。
過豐幹橋,在“隋代古刹”影壁東側向右轉90度,即到山門,額爲“國清講寺”,兩旁有近人釋寒葉書楹聯:“古刹著域中,創六代、盛叁唐,宗風遠播;名山傳海外,倚五峰、臨雙澗,勝迹長新。”概括了寺的悠久曆史、自然風光和深遠影響。
寺院依主次分布爲5條縱軸線,占地面積7.3萬平方米,建築依山就勢,層疊遞進,現有殿宇600余間,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計有七殿——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叁聖殿、伽藍殿、地藏殿,九堂——妙法堂、止觀堂、禅堂、羅漢堂、聚賢堂、祖師堂、安養堂、叁賢堂、靜觀堂,六樓——鍾樓、鼓樓、藏經樓、方丈樓、迎塔樓、吉祥樓,一閣——玉佛閣,一室——文物陳列室(即五峰古藏),一軒——修竹軒,一幢——法華經幢,一池——放生池,叁亭——梅亭、碑亭、清心亭。30余幢殿宇,輔以形式多樣的廊廳、穿堂,組成50多個院子,既有寺院嚴整對稱的特色,又不失靈活變化,是富有魅力的佛教活動場所和遊覽勝地。
進山門北折,是一條25米長的引道,兩側有1.65米高的黃牆,牆外修竹青翠欲滴,漢白玉石獅雄踞于彌勒殿前,殿爲五開間,歇山頂。彌勒菩薩笑口迎賓,背立護法韋馱,密迹金剛與穢迹金剛分座左右,鎮護伽藍。出殿,11.7米高重檐歇山式,鍾鼓二樓對峙兩側。過17米長的甬道,爲“雨花殿”,亦爲五開間,塑持國、增長、廣目、多聞四大天王。據記載,灌頂、寶琳兩法師登壇宣講《妙法蓮華經》,都曾感動天雨妙花,故名。
再上叁處臺階,過唐樟、宋柏,花卉環拱的庭院,即達主殿——大雄寶殿,重檐歇山頂,周以廊庑,面寬九間,高22.65米,面積797平方米。殿前丹墀有兩座鑄造精致的清代大銅鼎,爲近年從北京故宮移來的珍貴文物。殿正中上下檐間“大雄寶殿”豎匾,爲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書。殿內奉明鑄釋迦牟尼佛青銅像,外貼真金,通高6.80米,重13噸。其前爲栴檀佛像,旁立阿難、迦葉二尊者,左右依牆列坐神態自若的宋代楠木雕十八羅漢像,影壁後是以大悲觀音像爲主體,以普陀山和天臺山爲背景的“慈航普渡”堆塑。殿後兩側分別爲騎獅文殊菩薩和騎象普賢菩薩像。殿內陳設的五供養,是青銅製的古文物珍品。觀音殿是中軸線上最後一座建築,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兩旁爲根據《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中所說的觀音菩薩“叁十二應”化身像。
東一軸線以智者、行滿、最澄碑亭爲最高,其下迎塔樓懸蔡元培所書匾額,系1932年可興、靜權法師所建的上客堂,有東西兩座石級與方丈樓相通。方丈樓懸有“說法堂”匾額,面寬七間,二層。底樓先後各叁間連通,前部爲客廳,布置莊重典雅。正中懸邵宇、王子武合繪的智者大師像,其上爲釋永通書“弘闡天臺宗”匾額,畫像兩側有聯:“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千年古刹永承衣缽。”“行在止觀,總持百界千如;宗依法華,判釋五時八教。”方丈樓之前爲齋堂,額題“聚賢堂”,爲衆僧用膳之所,與對面寮房,東廂客堂,西廂返照樓圍成大院。香積廚原有大鐵鍋,高1.5米,徑倍之,相傳此鍋能漏沙不漏米,用以煮飯絕無雜質。故稱漏沙鍋,今已毀。
東二軸線自前而後爲香積廚(大寮)、客堂、大徹堂(禅堂)、修竹軒、吉祥樓。大徹堂前有古菩提樹兩棵,爲珍貴的樹種,修竹軒後修竹叢生,環境清幽。
西一軸線以法華經幢最高,其次爲妙法堂,爲講經說法弘揚天臺宗之處,中懸“臺宗講席”匾,系蔣介石所書。上層爲藏經閣,庋藏佛教大藏經多部,東廂爲叁賢殿,中塑豐幹、寒山、拾得叁聖賢像,近年重建的靜觀堂,坐落于妙法堂西側。止觀堂在妙法堂前,爲九開間二層建築,堂前芭蕉凝翠,丹桂飄香,爲修習天臺止觀的處所。它的東側廊與祖師堂毗連,堂內供天臺宗鼻祖智者大師像及國清寺列祖牌位。以紀念他們的功績。止觀堂前爲叁聖殿,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的丈六金身,體現了天臺宗諸祖“教演天臺,行歸淨土”的宗教思想,是修念佛法門的場所。其東廂爲塔碑堂,西廂是延壽堂,南面安養堂爲退居僧衆頤養修淨之所,登上安養堂二樓面南長廊,可憑欄遠眺魚樂國園景,中有放生池,面積453平方米,池畔“魚樂國”碑爲明董其昌所書,與記載寺史的乾隆禦碑及記載1973年整修時的新碑,鼎足而叁。池西有小丘,上有軒,名清心亭。亭中有印光大師撰《放生池碑記》及“古柏蒼松全露面目,清池皓月徹見禅心”楹聯。
西二軸線有伽藍殿、羅漢堂、玉佛閣、地藏殿。羅漢堂內祀奉500尊木雕金身羅漢,或坐或立,神態逼真,與人等大,國內罕有。玉佛閣樓上供奉臺灣法濟寺住持慧嶽所贈緬甸坐姿玉佛,高l.3米,重320公斤。樓下爲文物陳列室;題額“五峰古藏”,收藏了天臺山曆代佛教文物,供人瞻仰。
寺多碑刻,叁聖殿東側蓮船室有王羲之的“獨筆鵝”碑,寺後摩崖有唐柳公權的“大中國清之寺”,宋曹勳的“曹源”,黃庭堅的“寒山詩”,米芾的“秀岩”和朱熹的“枕石”等。此外尚有印光、弘一、興慈及阮元等人的匾額和楹聯。
國清寺與日本國佛教有源遠流長的法緣情誼,唐貞元二十年(804),日本傳教大師最澄,看了鑒真東渡時帶去的天臺宗典籍後入唐求法,至天臺山,從道邃、行滿受學天臺教義,回國後創立日本天臺宗,尊國清寺爲其祖庭。千余年來,日本天臺宗信徒來寺參拜、巡禮祖迹者絡繹不絕。朝鮮佛教與國清寺關系亦很密切。陳末隋初有高句麗波若入山向智者求法;7世紀有新羅僧悟空在國清寺前興建新羅院;五代時高麗僧義通從螺溪義寂受業,成爲天臺宗第十六祖。近年來韓國還派出“天臺宗韓中佛教文化交流訪華團”來國清寺參禮和訪問。
真覺寺在國清寺後金雞嶺上,寺內有智者大師肉身塔。寺爲叁院兩進結構,中間安放著智者大師藏舍利之塔,用青石雕成,連座高約7米,正面龛內供奉智者大師坐像,大殿左右及後壁間,嵌有天臺宗曆代祖師畫像。院內藏有唐元和六年(811)翰林學士梁肅撰文、書法家徐放所書的《修禅道場碑》一通,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臺山上的高明講寺、華頂講寺及中方廣、下方廣寺都是天臺宗名刹,並于80年代以來得到重建和修複,面貌煥然一新。中外朝拜和文化交流活動絡繹不絕。
叁、臺宗道場玉泉古刹
湖北省當陽縣城西15公裏,有一座馳名中外的古刹——玉泉寺,是與國清齊名的天臺宗道場。
隋開皇十二年(592),智者自天臺飛錫經金陵、廬山至荊州玉泉山。晉王楊廣因曾皈依智者,故爲其在普淨庵舊址大興土木,始定名爲玉泉寺,並親書“智者道場”匾額。開皇十叁年于寺講《妙法蓮華經》經題,次年講《摩诃止觀》,當時天下僧衆雲集,有跋山涉水不遠千裏而來者,經智者大師一番苦心經營,名聲大振。
唐貞觀中,又經僧法瑱極力增建。北宋真宗皇後明肅崇奉佛法,于天禧末(1021)又大加擴建,寺院規模達到“爲樓者九,爲殿者十八,僧舍叁千七百,星環雲繞,被譽爲荊楚叢林之冠”。並賜良田800畝,改額爲景德禅寺,還在此蓋了行宮。當時玉泉寺占地左5裏,右5裏,前後10裏,常住僧衆達千余人,佛事甚盛。
建國初,尚有廳堂建築56處,寮舍396間,建築面積占地120多畝。現在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東堂、西堂、般舟堂及藏經樓等。
玉泉寺的山門,是一座風格獨具、氣派渾厚的叁圓門,上書“叁楚名山”。進山門,跨越清溪橋,穿過天王殿,便到了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正中懸有“智者道場”大匾,建築爲重檐歇山式,高2l米,面闊7間,通長40米。進深5間,通長28米,整座建築以72根楠木大立柱支承,規模宏大,天花藻井,彩畫斑斓,是湖北省現存的最大最古木結構建築物。1982年春至1984年秋經過徹底維修,莊重古樸的大殿,又展現了明代風貌。
大殿前並列著兩口方形的荷花池,內種嬌豔的並蒂蓮,相傳原産于普陀山,是隋代一位叫白意的長老帶回種植的,一直繁衍至今。
寺內多文物古迹,有隋代大鐵镬,重1.5噸,通高89厘米,口沿直徑157厘米,上刻有銘文:“大業十一年歲次乙亥十月十八日當陽縣治下李慧達建造镬一口用鐵3000斤永充玉泉道場供養”等語。此外尚有元代鐵鍾、鐵釜、明、清兩代的鼎、爐和石碑刻。大殿右側有石刻觀音碑,相傳爲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繪。
在玉泉寺山門口,矗立著一座高17.9米,被譽爲“古建明珠”的鎏金鐵塔,又名如來舍利塔,爲北宋嘉佑六年(1061)所鑄,塔爲13層,平面八角形,用鐵106600斤,各層有…
《祥和灑脫之路 名勝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