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祥和灑脫之路 名勝篇▪P3

  ..續本文上一頁鬥拱飛檐,四壁鑄有佛像,明代袁中郎曾歎爲“叢林忽湧中流地,鐵塔曾擎半壁天。”唐代張九齡的寫實詩句:“萬木柔可結,千花敷欲燃;松間鳴好鳥,竹下流清泉;石壁開精舍,金光照法筵。”道出了玉泉寺的真境。

  寺院今由明玉大和尚住持。

  四、江南大佛數新昌

  新昌大佛寺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開放寺院和旅遊勝地,其主要原因是其大雄寶殿中塑有江南最大的石雕彌勒像。由于天臺宗創始人智者大師圓寂于寺,故與天臺宗谛有深緣。

  大佛寺位于新昌縣西南1.5公裏的南明山。大佛寺之名始于民國十四年(1925),來原于大佛石像。曆代曾用名有石城寺、瑞像寺、寶相寺等。原由叁寺院組成,因占地面積寬廣,舊有“騎馬關山門”之說。

  大殿依山建造,正面外觀五層,內有依崖雕成的彌勒大佛一座。石佛于南朝齊永明四年(486)開雕,梁天監十五年(506)竣工。因主持雕刻者曆護、俶、佑叁僧,世稱叁生石佛,迄今已有1500年的曆史。佛像淨高13.7米,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在藝術上獨具豐采。石像盤膝而坐,面容秀骨清相,婉雅俊逸,展示了佛陀沈靜、智慧、堅毅、超脫的內心世界。佛像經實地丈量:頭高爲4.87米,竟超過全高的l/3。目長與掌闊幾乎相等,比例嚴重失調。但人立像前仔細觀看,只覺得處處勻稱妥帖,視差問題解決得恰到好處。不管你站在哪個角度瞻仰,均與佛陀隱含微笑的目光相接,足顯古代雕塑藝術的精湛功力。據說佛像原爲立像,元人用條石、磚塊砌成雙膝,改爲現在的趺坐像。今之大雄寶殿已擇址重建,坐大佛的大佛殿近年來多次重修,下面叁層以鋼筋混凝土取代木材,恢複了清以前的七楹五層形製。殿宇檐下共有四塊匾額,自下而上分別爲“大雄寶殿”、“叁生聖迹”、“彌勒洞天”、“逍遙樓”。

  寺西千佛院,又名千佛岩,爲天然溶洞。內塑“海島觀音”,殿內岩壁鑿有1040余尊佛像,雕刻年代與大佛同期,均早于洛陽龍門石窟,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探索僧佑及南朝齊梁間雕塑藝術的重要史料。

  山門前有碧波蕩漾的放生池,中有長堤相隔,分爲裏外兩池。堤上綠樹橫斜,虬枝臨水,綠蔭中有“越中勝境”亭可供休憩,漫步堤上,意趣盎然。

  尤值一提的是“智者大師紀念塔”。隋開皇十七年(597)智者大師應晉王楊廣诏召進京,路經新昌石城寺,圓寂于大佛前,後人建衣缽塔以紀念。原塔在通往隱嶽洞的棧道下,尚留有“智者大師法塔”字樣的摩崖石刻。民國二十一年(1932)移建于今址,現代淨宗大德印光大師爲作碑記,後複毀于“文革”。現塔爲1983年依舊樣重建,塔前立存石牌軒。

  寺周尚有狻猊石、隱嶽洞、濯纓亭、仙髻岩、解開岩、翠浪亭、獅子亭、石棋坪等名勝。

  今方丈悟道法師,是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又是普陀山普濟寺和天臺山國清寺的首座法師,是戒行精嚴的當代天臺宗大德。

  五、日僧圓仁與赤山法華院

  山東省榮成市石島鎮的赤山法華院,由新羅(今朝鮮)人張臯建于唐代永貞元和年間(805—820),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當時赤山法華院有30多名僧人,每天來寺聽經信衆達200多人,是文登、榮成一帶最大的寺院之一,是天臺宗在華北的重要寺院。

  在唐武宗李炎廢佛時,法華院遭拆毀後,即蕩然無存。因曆史上的法華院是中朝日叁國人民友好往來的見證,改革開放後的今天,榮成人民爲繼承前人開創的國際友好事業,落實黨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進對外開放,1988年成立了重建赤山法華院工作委員會,在其遺址上重建寺院。新建的法華院全系仿唐建築,占地5000余平方米。整個建築群的布局與日僧圓仁(794—864)所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所描述的基本一致。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巍峨莊嚴,古樸典雅。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大雄寶殿”匾額金光閃閃,高懸于殿上。余有天王殿、彌勒殿、東西配殿、僧寮、碑林等錯落有致。大殿內新塑的釋迦牟尼佛與諸大菩薩像與絢麗多彩的壁畫相輝映,使人感到莊麗、肅穆、清淨自在。碑林中陳列著日本、韓國等僧人、學者書寫的20多塊石碑。寺院聳立于叁面環山,一面傍海的層林蔥郁、海霧缭繞的天然勝景之中。庭院內外溪水潺潺,百花爭豔,是清靜幽雅的修學場所,也是旅遊觀光的勝地。

  日本遣唐僧圓仁法師當年來華求法,就在這裏駐錫,達二年九個月。圓仁是日本天臺宗山門派的創始人,俗姓壬生,下野園(今枥木)人。幼喪父,禮大慈寺廣智和尚爲師。15歲登比睿山師事高僧最澄,學習天臺教義,21歲受具足戒,24歲從最澄大師受圓頓大戒。旋于比睿山北谷結茅苦行,六年後開始于法隆寺、天王寺等處講經說法。公元838年以請益僧身分隨日本遣唐使團來中國求法。先于揚州開元寺從宗睿上人學梵語,並就全雅阿阇黎受金剛界諸尊儀規等大法,嗣因在歸國途中遇風飄至山東文登縣,遂挂錫于赤山法華院,在院中宣講《法華經》。當他聽到天臺山志遠法師在五臺山講經的消息後,便萌起去五臺山的念頭,在當地官員和僧衆的幫助下,到達五臺山,後又進入唐京長安,實現了多年的求法夙願。但唐武宗李炎繼位後,下令毀佛,勒令僧尼還俗,拆毀佛寺,外國僧人要“遽歸本國”,圓仁被迫于845年離開長安回赤山。此時赤山法華院已被拆毀,圓仁在押衙張泳資助下,住在寺莊。公元847年,圓仁在當地人幫助下,從乳山口乘船回到日本,就這樣圓仁法師前後在赤山法華院生活了二年零九個月。

  大中元年(847)圓仁返回日本後,深得天皇信任,于比睿山設灌頂臺建立總持院,弘傳密教和天臺教義,並在“常行叁昧堂”提倡淨土念佛法門。854年膺延曆寺第叁代座主,使日本天臺宗得到很大的發展。他撰著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內,記有他在赤山法華院客居的情況,這部書是價值極高的日本國寶,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在京都東大寺發現。此書曾被譯成英、德、法、中等國文字,與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意大利的《馬可·波羅遊記》並稱爲世界叁大旅行記。圓仁在日本建立的“赤山禅院”至今香火旺盛,信衆數萬,是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見證。

  赤山法華院的重建,將對天臺宗在北方的中興與流傳發生深遠的影響,他與南方祖庭——天臺山國清寺南北呼應,招來了日本、美國、韓國和港臺的僧人和學者。爲適應這一形勢的需要,據報道:法華院將著手組織天臺宗教義的研究,培養法華專宗人才,爲中興和弘傳中國佛教的第一個宗派——天臺宗作出貢獻!

  六、甯波二大臺宗名刹

   浙江甯波市與天臺宗有著深厚的關系,早在宋天禧年間中興天臺教觀的知禮(960—1028)大師就在甯波講學,寫成了著名的《觀經疏鈔》,近代谛閑、寶靜等天臺宗大師,亦在甯波爲天臺宗的中興作出很大貢獻。

  (1)甯波古刹延慶寺

  延慶寺位于甯波市海曙區之南隅(原在日湖之中心,現日湖已填平成爲馬路),爲天臺宗在甯波的著名道場,與谛閑法師弘揚天臺宗的觀宗寺齊名于世。

  寺建于周廣順二年(952),稱爲保恩院,重興天臺教觀的知禮大師曾在此講學,並著成《觀經疏鈔》,成爲天臺宗的重要經典著作。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寺改名爲延慶院,當時稱爲天下講宗五山之第二。南宋紹興十四年(1142)改稱爲延慶講寺。以後屢興屢廢,至清光緒叁十年(1904)住持法會請來《龍藏》一部,建閣庋藏。1934年太虛大師命弟子芝峰、亦幻複興知禮大師道場,請靜安和尚依法住持。後因抗戰軍興,太虛大師去川,延慶寺恢複爲難。1940年甯波市士紳延請天臺高僧興慈法師兼任延慶寺住持,惟上人長期弘法于上海對延慶寺顧及不多。抗日勝利後,太虛大師曾在延慶寺講授《菩薩學趣》,提出做人學菩薩——人間佛教的系統主張,並計劃將延慶寺辟爲不做佛事專志研究的專修道場,惜大師未幾上生,此計劃也未能實現。

  延慶寺構築宏偉,佛像莊嚴。寺舍50年代起即爲甯波市某局使用,近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延慶寺的房産權已由甯波市佛教協會收回,這座曆史悠久的天臺宗道場在重興之中。

  (2)甯波名刹觀宗寺

  觀宗寺爲舊時甯波五大名刹之一(五大名刹爲天童、育王、七塔、觀宗、延慶),建于宋元豐中(1078—1085),已有近千年的曆史。比丘介然在延慶寺東北隅隙地架房60余楹,中有寶閣環之,謂十六觀堂,于堂聚衆修習“十六觀”法。因此,甬人又稱之爲“延慶寺觀堂”,開始時觀堂確屬延慶寺的附屬房屋結構。

  清代乾嘉間,“觀堂”殿宇重修,在原蓮香巷門口建造了山門、放生池和大雄寶殿,于是“觀堂”就脫離“延慶”而獨立門庭。

  清末,殿宇荒蕪,禅室也傾頹不堪。民國元年(1912)天臺宗高僧谛閑法師接任觀宗寺住持,承四明大師遺意,以叁觀爲宗,說法爲用,改寺名爲“觀宗講寺”,以培養天臺宗人才,弘揚天臺教規。自此,觀宗之名盛于海內外。

  谛閑法師爲重振天臺教觀,在寺內辦起了“觀宗弘法社”,招僧教學,著名的仁山、常惺、寶靜、靜權、根慧、華智、悟開、妙真、倓虛、澹雲等等近現代高僧,均出其門下。谛閑寂後,寶靜繼主天臺講席于觀宗,靜權亦任過觀宗弘法社的主講。寶靜西歸後,由根慧法師主持寺務,改“弘法社”爲“觀宗學舍”繼續培養學僧。50年代中期,根老逝世,僧人星散。未幾,寺舍亦爲有關單位所占用。

  最近,甯波市政府已作出修複觀宗講寺的決定,現觀宗講寺修複管理委員會已組成,具體拆遷、修建工程正在積極進行之中。

  七、青島湛山寺與倓虛大師

  青島湛山寺是山東省青島市區僅有的一所寺院,南臨黃海,東對浮山,西面太平山,北靠湛山,占…

《祥和灑脫之路 名勝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