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我本性之自佛,非是他佛。二、修行者,行門有二:一正,二助。正行複二:一稱名,二觀想。稱名如《小本彌陀經》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稱佛名,系心在緣,聲聲相續,心心不亂。設心緣外境,攝之令還。此須發決定心,斷後際念,撥棄世事,放下緣心。使念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自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畢竟要成一心不亂 而後已,事一心也。苟能得已,則極樂之因成就,垂終之正念必然。親見彌陀,垂手接引,得生淨土必矣。理一心亦無他,但于事一心念念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叁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淨土之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于無可念中,熾然而念。于無可生中,熾然求生,是爲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觀想者,俱如《觀無量壽佛經》。境有十六,觀佛最要。當觀阿彌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黃金色像,立華池上,作垂手接引狀。身有叁十兩種大人相,相有八十種隨形好。此兩種正行,須相須而進。凡行住睡臥時,則一心稱名。凡趺坐,則心心作觀。行倦,則趺坐以觀佛。坐出,則經行以稱名。苟于四威儀中,修之不問,往生淨土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忏法。亦須以回向心而助修之,無非淨土行也,更有一種微妙助行,當曆緣境,處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輕愛而一其念,永作將來無生眷屬。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嗔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得生淨土,得離此嗔。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曆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第叁、願者,淨土舟航,要以信爲舵,行爲篙橹樯纜,願爲風帆。無舵則無所指南,無篙橹樯纜則不能運行,無風帆則不能破浪疾到,故次行以明願也。第願有通別,有廣狹,有遍局。通,如古德所立回向發願文。別,則各隨己意。廣,謂四弘,上求下化。狹,謂量力,決志往生。局,如課誦有時,隨衆同發。遍,則時時發願,處處標心。但須體合四弘,不得師心妄立。如此叁法,可以期生淨土,速觐彌陀。一切淨土法門,舉不外于是矣。”師每歲修四叁昧,身先率衆,精進勇猛。注《楞嚴》、《維摩》等經,凡染翰,必被戒衲。
傳燈大師所撰的《淨土生無生論》,全l卷,收于《大正藏》第47冊中。明代智旭大師編的《淨土十要》,也收有此論。
本論綜合多部經論之精華,以闡明淨土生、無生之理,論分十門:一真法界門;身土緣起門;身土相即門;生佛不二門;法界爲念門;境觀相吞門;叁觀法爾門;感應任運門;彼此恒一門;現未互在門。此論爲淨土宗重要論著,並與智顗大師之《淨土十疑論》、飛錫大師之《念佛叁昧寶王論》合稱“淨土叁論”。
《淨土生無生論》的注釋書有:
明代正寂大師之《淨土生無生論注》,全1卷,收于《卐續藏》第109冊中。
又有受教法師之《淨土生無生論親聞記》2卷,收于《卐續藏》第109冊中。師爲傳燈大師的法孫,今本即以此爲准。
清代紅螺山比丘,達默法師集《淨土生無生論會集》,全1卷,收于《卐續藏》第109冊中。其題名會集,是因釋題一科,皆出徹悟大師之筆;論中著述,盡采天臺宗之旨意,作者自謙,故名會集。
近代季聖一居士述《淨土生無生論講義》2卷,收于《淨土叢書》第6冊中。書首是《印光大師序》與作者《自序》。上世紀30年代初,古吳(蘇州)覺社汪鼎丞居士等請講此論,季居士乃搜研古德受教之《親聞記》、達默法師之《會集》和道霈大師之《續生無生論》,略參臆見述爲《講義》。先以天臺之五重玄義釋題,再詳解《生無生論》。
此外,尚有現代海燈法師之《淨土生無生論講要》等。
清代鼓山沙門道霈,仿其體例造《續淨土生無生論》,此書收入《淨土叢書》第6冊及港版《淨土十要》中。道霈大師于《序》中說:“天臺無盡燈法師,本一家教觀,作《淨土生無生論》,理無不圓,事無不徹。乃淨土之正宗,往生之捷徑。故當時論成,師登座爲四衆講演,感天樂鳴空,衆共聞見。每日皆然,講畢乃止。其靈應不爽如此。淨業行人,依之修持,複何惑哉。然余今日複有是作,貂續于其後者,蓋于十門中,有旨別而門同者,有門別而旨別者,皆足以互相發明,究竟淨土旨歸。聊備自修,兼示同見同行者,同生淨土雲爾。”是書論分十門:一真法界門、性心具造門、心佛互遍門、心佛同體門、唯心即至門、性德莊嚴門、佛佛同體門、心佛感應門、叁無差別門、因果互具門。
道霈(1615—1702)大師爲清代僧人。字爲霖,號旅泊庵,建安(今福建建甯)人。幼習儒,18歲至寶善寺,叩問出離之道于聞谷廣印和尚,明崇祯六年(1633)依止永覺元賢禅師,翌年禅師移住鼓山,師則隨往,住4年。辭師至杭州聽《法華》、《楞嚴》等經。後又谒密雲禅師于天童山。再侍鼓山元賢禅師,遂大悟,于清順十五年(1658),嗣禅師法,開堂于鼓山湧泉寺,一住十四載。康熙十年(1672),讓席石湖甯公,遊曆諸方。康熙二十二年刊刻《華嚴經疏論纂要》120卷。師年70,再請還居鼓山,二十六年著《禅海十珍》1卷,叁十四年著《法華經文句纂要》7卷。有關淨土之作則有《淨土旨訣》、《淨業常課》、《續淨土生無生論》、《西方發願文注》各1卷,《語錄》2卷,《餐香錄》2卷,《還山錄》4卷,《法會錄》1卷,《旅泊庵稿》4卷等。其中,《餐香錄》、《還山錄》等書中,有《普勸念佛放生文》、《普勸念佛文》及有關淨土序、贊等10多篇。師常言:“志在宗門,行在淨土,求生西方,精修淨業。”《旅泊庵稿》卷4,載師之《發願文》:“至于舍報之日,空慧不昧,佛境現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大聖衆,親承供養,親聞妙法,入正定聚,具十神通,開叁秘藏,然後稱法界性,起法界用,不離安養而身遍十方,在在處處赴衆生感,願爲慈航,導歸彼岸。”又從《餐香錄》卷下,載有《五松圖贊祝林印自居士八十初度序》說,“開蓮社于寺之別院,每喜裏中耆英入會,依翁爲其一。”得知師于康熙之初,于鼓山之別院,結有蓮社,結衆專修淨業。師之《淨土旨訣》,系康熙二十年間之作,纂輯法語、序、贊等,《餐香錄》中亦收錄不少。主要紹述天如惟則大師之說,以信、願、行爲淨土之資糧。又說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唯一心念佛,字字分明,句句相續,不昏不散,一句佛號,曆曆現前,自然成就念佛叁昧。理念者,現前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因緣合成本無所有,了達當體性空,同時能念所念,曆曆現前,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爲空、假二觀也。空假不二,法身現前爲中道觀也。與此觀行相應,名之爲理念。又出家、在家皆應期求明悟心性,而淨土一門是橫出叁界之勝方便,徑路之修行法門,故不論事念、理念,唯一心念一句佛號,以自己信、願、行之修持力,及仗彌陀、觀音、勢至之慈悲攝受力,決定能夠登彼岸。康熙四十一年,師88歲而寂。
海燈(1928—1996)法師爲現代僧人。又名明鏡、宗如、法燈、騰智、本明等,俗姓溫,江西石城人。生于信佛世家,父母早年皈依佛門,淨守五戒。師7歲即禮榮華山寶日寺完融和尚爲師,皈依叁寶賜法名善乾。15歲至福建甯化南山寺,投盛镛和尚座下剃度出家,1934年在廣東南華寺受具足戒,得戒和尚虛雲大師爲取名宗如。後隨巨贊、首安法師學戒。1940年就讀于甯波觀宗寺習天臺教觀。1948年冬,在南華寺得複仁和尚傳授曹洞宗法脈,爲56世,派名騰智。1949年夏,繼完融和尚後就任南山寺住持。1954年,在江西雲居山,于虛雲和尚座下,承嗣臨濟宗法脈,爲第44世,得派名本明。1956年被誣蒙冤入獄,判刑6年。此間,仍堅持信仰,暗中持誦《金剛經》、《心經》等。1962年出獄回石城,隱居潛心研讀《大藏經》,通宵達旦,長年堅持不倒單。1964年,應請回甯化觀音堂,1966年移民回江西石城,棲身于岩嶺茅棚。“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再次受到迫害,師仍堅持單身素食,暗中誦經,夜間拜佛。1979年,撥亂反正時海燈法師得到平反,60年代之冤情亦得昭雪。隨應福建閩侯縣之請,出任雪峰寺首座兼主講法師,開辦佛教學習班。1980年,應中國佛教協會安排,赴北京參加接待日本護送鑒真和尚法相回鄉探親團。1981年冬,應請爲廬山東林寺傳授108單羅漢戒,任教授師。此後,相繼至江西雲居山、山西大同與五臺山、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廬山東林寺等地講經說法及佛事活動。法師少年出家,數十年如一日,嚴淨毗尼,禅淨雙修,勸人念佛。80年代後,應請任福建甯化南山寺、江西石城岩嶺香爐淨寺方丈;兼任福建閩侯雪峰寺、江西廬山東林寺、廣東仁化丹霞山別傳寺、江西省靖安縣寶峰禅寺首座。法師的著作中有《淨土生無生論講要》,此書深入淺出地闡明淨土。
滬之陶裕祥居士,本研究科學,曾爲我國航天事業作出重大的貢獻。我與居士相識,始于2004年4月,其後每年總有幾次接觸。在交談中,知居士之學佛曆程有幾個轉折:在2000年之前著重修學中觀與唯識,特別是對唯識更爲醉心、癡迷與推崇。居士還認爲學習與研究此法門,更適合自己的高級知識分子的身份與地位。當時,他瞧不起西方淨土法門,認爲它淺顯簡單,是老頭、老太等缺乏文化知識的人所修的方便法門。在他的《關于(…
《生活中的佛教 碑記序跋及其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