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教 碑記序跋及其他▪P3

  ..續本文上一頁淨土生無生論)的學習與思考》前言中說:“現在看來,這恰恰是自己愚鈍、無知、幼稚的表現。但那時,自己又很不以爲然,還自以爲得意,現在想想真是可笑、可悲、可憐!但佛菩薩並沒有因此而抛棄我,而是似乎在有意與無意之中,運用他們的大智大慧、善巧方便、適時地在一步步地引導我、啓發我、教育我,使我逐漸地步入了淨土法門。”從2004年起,居士開始一心學修淨土法門的理論與實踐。他在修學中發現,在“淨土法門貌似簡單易行的背後,卻有著極其深刻而又精妙的理論!而根據這一極其深刻且又精妙的理論,發明創造並開示出這一簡單易行,至圓、至頓、至捷、至極的修行法門,則實在是佛菩薩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實在是佛菩薩救度衆生、普被叁根、普攝群機的無量功德!”因此,他在修學淨土法門的同時,作文以弘揚淨土,並說他之所以要寫作弘揚淨土之文,“是對自己的一個反思,一個檢討,一個否定,一個忏悔!我要以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說明我過去的愚鈍、無知、幼稚、暗昧、癡迷。切願所有的衆生要從我身上吸取教訓,不要再重犯我的錯誤,盡快盡速地皈依淨土法門,讓我們大家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吧!”

  承法師、居士索序于我,盛情難卻,特寫此書之流通因緣以應付。祈閱者仔細閱讀該論,皆入淨土法門之堂奧。

  林克智

  2006年12月2日于普陀山

  《興慈法師年譜》序

  沈居士去疾,憫正法之陵夷,恐諸大德史料之湮沒,乃于時過境遷,資料匮乏的今天,發心編諸先賢年譜,俾後者學有所依。在居士多方搜尋、整理後,一本本去訛存真之大師行狀,先後獻之于世。《應慈法師年譜》、《印光法師年譜》、《來果禅師年譜》等先後出版。今《興慈法師年譜》辍筆並郵寄來山,喜有緣先睹大作,亦忻臺、淨兩宗來者之幸。

  近代佛教諸大德中,興慈大師可謂我印象中最深的一位。這位臺、淨兩宗高賢德高望重的品格,爲法爲人操勞不息的行止,諸如:大師一家的八口出家;大師勤于學習、修持夜不倒單;大師于抗戰時期的救濟事業;大師的辦學育才;大師的創建法藏講寺爲專修淨土道場;大師在江、浙、滬各地的講經弘法;大師的創建海會寺,重建華頂寺,修建中方廣寺、下方廣寺,重建赤城山塔、智者大師降魔塔,乃至修建臨海延慶寺……等等,書不盡書。可在眼前這本《興慈法師年譜》中,大師的高風亮節與鮮見之留世文獻,無一或缺。是書可謂臺、淨學人之良導,故樂于推薦!

  大師之建臨海延慶寺事,爲世所罕知,今略述其概:

  據《臨海縣志》卷叁十五載:“延慶寺在縣西八裏龍潭岙,舊名龍山,梁天監初建。唐會昌中廢。梁開平中改龍潭院,錢忠懿王改戲龍。宋大中祥符中改額。康熙十二年(1673) ,十五年僧善友複建。”

  寺旁溪林,亦近于城,峰回路轉,龍潭深碧,是十分理想的修淨之地。1939年,興公大師赴臨邑兜率禅院講《阿彌陀經》,見此絕妙之地,只住二叁苦修之尼,寺宇敗落,遂發助修之志。乃于戰亂中輸銀維修天王殿、興建大雄寶殿、廂樓,遂成一專修淨土之道場。上世紀八十年代,榮清、榮瑞兩尼師西逝後,今爲比丘所居。現住持智泉法師,于大師修複延慶寺六十年後的今天,仍繼大師之志,月月打佛七以爲常規。大師悲心之真切,影響之深遠由是可見。

  承居士索序,愧不敢當,謹叨數語,以申隨喜贊歎!

  辛巳清明林克智沐手書于普陀山

  《真心修淨土萬修萬人去》序

  淨土法門是契理契機的特別法門,是末法衆生的對症良藥。宋智明居士說得好:“淨土是佛的家,是菩薩依止的地方。我們已經沈淪了無量劫,隨業漂流,悲苦不盡。阿彌陀佛的因地法藏比丘,爲了使一切衆生有一個極其快樂、永不輪回的家,于是發四十八願、經無數劫的勤苦修行,終于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了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壽;終于如願以償地具足了寶池、蓮花、行樹、靈禽、寶閣乃至一生不退,皆成佛道的所有莊嚴與功德,這真是法界的光輝,是生命的奇觀,是佛德的妙嚴,是衆生的家園。”西方極樂世界是韋提希夫人,從十方諸佛淨妙國土中挑選出的淨土,也是釋迦世尊特別指出的、末法衆生想得到解脫的可靠去處,在西方淨土就可一生成佛。

  釋迦牟尼佛還在《大集經》中說過:正法時期的衆生,根性敏銳,靠持戒律就能證得果位;像法時期的衆生,根性差了一些,修禅定還可以證果;到末法的時候,只有修淨土法門才能成就。我們現已進入末法時期,所以只有修淨土法門才最適合大家的根機,修起來也更有把握。所以當代大德道源法師說:“末法時代的衆生,非念佛無以了生死,非念佛無以度有情。”

  龍昂居士,法名隆盎,早年畢業于四川大學化學系,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已出版的學術專著有《天然氣工程手冊》、《天然氣工業分析》,居士的發明專利“民用合成燃料”及“保溫材料”曾獲國際發明獎。居士出生于信佛之家,正信淨土法門,善根深厚。主要佛學著作有《觀無量壽佛經白話解》及《菩提一葉》等七種,在佛刊發表文章達五十余篇,曾在四川省佛學院函授部任教,並協助昌臻法師主編《蜀中淨土》,辦有“完美人生”網站,矢志弘揚淨土法門。

  我與居士雖只有一面之緣,但書信往來與著作交流已有十多年。今收居士電子郵件,內有所著《真心修淨土萬修萬人去》書稿,並囑爲作序。隆盎大德悲心真切,此作專弘淨土法門,全文淺顯明白,事理圓融,的指念佛往生之路,確指念佛修證方法。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書中對似是而非的附佛外道,痛加針砭,更對初學佛者指明方向。本書雖文字不多,但顯義周全,照此而行,今世必能生淨土。佛道雖遠,但既生淨土,那也不用憂愁能不能成佛了!著者龍昂居士之盛情難卻,書此文共贊淨土之殊勝,亦助居士對淨土的弘揚,是爲序。

  林克智 佛曆二五四九年觀世音菩薩

  成道日寫于南海普陀山

  《往生論·往生論注白話解釋》序

  自東漢末年佛教東漸,淨宗經論亦隨著次第迻譯,專談淨土及帶說淨土的經論,有數百種之多。曆代祖師大德在如此宏富的淨土經論中,慧眼擇取“五經一論”作爲淨土宗根本經典。但淨土宗根本經典的選取,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曆千余年的料簡,降至晚近印光大師手中才最後定局,足證曆代祖師大德的謹慎重法之態度。大凡淨土的緣起、因果、事理等精義,“五經一論”等攝無遺。五經一論即:1.曹魏康僧铠譯的《無量壽經》;2.姚秦鸠摩羅什譯的《佛說阿彌陀經》;3.劉宋畺良耶舍譯的《觀無量壽佛經》;4.唐般若奉诏譯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5.唐般刺密谛譯的《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6.世親菩薩造,元魏菩提留支譯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淨土“五經一論”是宣說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爲淨土宗所宗依的根本典籍。原爲《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清代彭紹升居士《重刊淨土叁經序》中,點示叁經並傳之原由:“淨土叁經者,大小《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是也。此叁經者,如鼎叁足,不讀小本,不入信門;不讀大本,不入願門;不讀觀經,不能成就叁昧門。叁經合,而淨土資糧備矣。”晚清魏承貫居士,再以《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補入,合刊爲《淨土四經》,付梓流通,明欲入毗盧性海,先歸淨土玄門,印光大師對此亦加允肯。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納入淨土根本經典,乃印祖之首倡,合稱《淨土五經》。印光大師曾開示:“大勢至菩薩章,乃淨宗最上開示。只此一章,便可與淨土四經參而爲五。”並在《淨土五經重刊序》中,贊《圓通章》爲:“此經實爲念佛最妙開示,衆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爲古印度諸多論書中,專說淨土教的唯一典籍。邏譯我國後,受到曆代祖師大德的推重,與淨土五經並列而成淨宗之要典。《淨土五經一論》合刊爲淨宗要典,經印光大師楷定,並得中外學人的認同,遂大行于世。

  其中之《往生淨土論》爲世親菩薩造,北魏菩提流支譯。全稱《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又名《淨土論》、《往生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無量壽優婆提舍經論》、《願生偈》等。收于《大正藏》第26冊中。本論依《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贊歎極樂淨土之莊嚴,闡說修習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等五念門,勸往生西方。謂修習五念門可得種種成就,並次第得近門、大會衆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等五種功德;前四種功德爲人功德,能人于蓮華藏世界,自受法樂;園林遊戲地門則爲出功德,即回人生死煩惱,遊戲神通于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本論以智慧慈悲方便,修五念門爲宗;以成就自他往生淨土爲趣。本論爲唯一印度撰述的淨土論部著作,故淨土宗特重之。其論述頗爲深妙,大旨與無著造的《攝大乘論》十八圓淨之說一致。北魏昙鸾大師著有《往生論注》2卷,是最權威之作,印光大師贊說:“昙鸾法師之注,文暢達而義深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乃淨宗學人之大導師!”另有太虛法師《往生淨土論講要》、性梵法師《往生論注講義》等疏釋本論。

  元魏昙鸾大師所述注解,全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全書2卷,收入《大正藏》第40冊,文義甚妙,修淨業者,應當詳閱。惜天親菩薩之原著及昙鸾大師之釋文,均系文言,雖文義暢達,含意深邃,但今之淨友閱讀困難,故使此寶書流通不廣。

  今有隆盎大德,深入經藏,歸心淨土,著有經、論白話譯解多種,期淨法普及。我有緣得讀大居士所作《淨土論》及昙鸾大師所《注》的白話譯解,得益甚深。今居士之《白話譯解》即將再版,承蒙索序,故敘淨土五經一論之史略,權充答卷。

  林克…

《生活中的佛教 碑記序跋及其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