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P2

  ..续本文上一页是我本性之自佛,非是他佛。二、修行者,行门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复二:一称名,二观想。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发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 而后已,事一心也。苟能得已,则极乐之因成就,垂终之正念必然。亲见弥陀,垂手接引,得生净土必矣。理一心亦无他,但于事一心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可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观想者,俱如《观无量寿佛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黄金色像,立华池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两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此两种正行,须相须而进。凡行住睡卧时,则一心称名。凡趺坐,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中,修之不问,往生净土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助修之,无非净土行也,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历缘境,处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想,以净土法门而开导之,令轻爱而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得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第三、愿者,净土舟航,要以信为舵,行为篙橹樯缆,愿为风帆。无舵则无所指南,无篙橹樯缆则不能运行,无风帆则不能破浪疾到,故次行以明愿也。第愿有通别,有广狭,有遍局。通,如古德所立回向发愿文。别,则各随己意。广,谓四弘,上求下化。狭,谓量力,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遍,则时时发愿,处处标心。但须体合四弘,不得师心妄立。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速觐弥陀。一切净土法门,举不外于是矣。”师每岁修四三昧,身先率众,精进勇猛。注《楞严》、《维摩》等经,凡染翰,必被戒衲。

  传灯大师所撰的《净土生无生论》,全l卷,收于《大正藏》第47册中。明代智旭大师编的《净土十要》,也收有此论。

  本论综合多部经论之精华,以阐明净土生、无生之理,论分十门:一真法界门;身土缘起门;身土相即门;生佛不二门;法界为念门;境观相吞门;三观法尔门;感应任运门;彼此恒一门;现未互在门。此论为净土宗重要论着,并与智顗大师之《净土十疑论》、飞锡大师之《念佛三昧宝王论》合称“净土三论”。

  《净土生无生论》的注释书有:

  明代正寂大师之《净土生无生论注》,全1卷,收于《卐续藏》第109册中。

  又有受教法师之《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2卷,收于《卐续藏》第109册中。师为传灯大师的法孙,今本即以此为准。

  清代红螺山比丘,达默法师集《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全1卷,收于《卐续藏》第109册中。其题名会集,是因释题一科,皆出彻悟大师之笔;论中着述,尽采天台宗之旨意,作者自谦,故名会集。

  近代季圣一居士述《净土生无生论讲义》2卷,收于《净土丛书》第6册中。书首是《印光大师序》与作者《自序》。上世纪30年代初,古吴(苏州)觉社汪鼎丞居士等请讲此论,季居士乃搜研古德受教之《亲闻记》、达默法师之《会集》和道霈大师之《续生无生论》,略参臆见述为《讲义》。先以天台之五重玄义释题,再详解《生无生论》。

  此外,尚有现代海灯法师之《净土生无生论讲要》等。

  清代鼓山沙门道霈,仿其体例造《续净土生无生论》,此书收入《净土丛书》第6册及港版《净土十要》中。道霈大师于《序》中说:“天台无尽灯法师,本一家教观,作《净土生无生论》,理无不圆,事无不彻。乃净土之正宗,往生之捷径。故当时论成,师登座为四众讲演,感天乐鸣空,众共闻见。每日皆然,讲毕乃止。其灵应不爽如此。净业行人,依之修持,复何惑哉。然余今日复有是作,貂续于其后者,盖于十门中,有旨别而门同者,有门别而旨别者,皆足以互相发明,究竟净土旨归。聊备自修,兼示同见同行者,同生净土云尔。”是书论分十门:一真法界门、性心具造门、心佛互遍门、心佛同体门、唯心即至门、性德庄严门、佛佛同体门、心佛感应门、三无差别门、因果互具门。

  道霈(1615—1702)大师为清代僧人。字为霖,号旅泊庵,建安(今福建建宁)人。幼习儒,18岁至宝善寺,叩问出离之道于闻谷广印和尚,明崇祯六年(1633)依止永觉元贤禅师,翌年禅师移住鼓山,师则随往,住4年。辞师至杭州听《法华》、《楞严》等经。后又谒密云禅师于天童山。再侍鼓山元贤禅师,遂大悟,于清顺十五年(1658),嗣禅师法,开堂于鼓山涌泉寺,一住十四载。康熙十年(1672),让席石湖宁公,游历诸方。康熙二十二年刊刻《华严经疏论纂要》120卷。师年70,再请还居鼓山,二十六年着《禅海十珍》1卷,三十四年着《法华经文句纂要》7卷。有关净土之作则有《净土旨诀》、《净业常课》、《续净土生无生论》、《西方发愿文注》各1卷,《语录》2卷,《餐香录》2卷,《还山录》4卷,《法会录》1卷,《旅泊庵稿》4卷等。其中,《餐香录》、《还山录》等书中,有《普劝念佛放生文》、《普劝念佛文》及有关净土序、赞等10多篇。师常言:“志在宗门,行在净土,求生西方,精修净业。”《旅泊庵稿》卷4,载师之《发愿文》:“至于舍报之日,空慧不昧,佛境现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大圣众,亲承供养,亲闻妙法,入正定聚,具十神通,开三秘藏,然后称法界性,起法界用,不离安养而身遍十方,在在处处赴众生感,愿为慈航,导归彼岸。”又从《餐香录》卷下,载有《五松图赞祝林印自居士八十初度序》说,“开莲社于寺之别院,每喜里中耆英入会,依翁为其一。”得知师于康熙之初,于鼓山之别院,结有莲社,结众专修净业。师之《净土旨诀》,系康熙二十年间之作,纂辑法语、序、赞等,《餐香录》中亦收录不少。主要绍述天如惟则大师之说,以信、愿、行为净土之资粮。又说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唯一心念佛,字字分明,句句相续,不昏不散,一句佛号,历历现前,自然成就念佛三昧。理念者,现前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因缘合成本无所有,了达当体性空,同时能念所念,历历现前,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为空、假二观也。空假不二,法身现前为中道观也。与此观行相应,名之为理念。又出家、在家皆应期求明悟心性,而净土一门是横出三界之胜方便,径路之修行法门,故不论事念、理念,唯一心念一句佛号,以自己信、愿、行之修持力,及仗弥陀、观音、势至之慈悲摄受力,决定能够登彼岸。康熙四十一年,师88岁而寂。

  海灯(1928—1996)法师为现代僧人。又名明镜、宗如、法灯、腾智、本明等,俗姓温,江西石城人。生于信佛世家,父母早年皈依佛门,净守五戒。师7岁即礼荣华山宝日寺完融和尚为师,皈依三宝赐法名善乾。15岁至福建宁化南山寺,投盛镛和尚座下剃度出家,1934年在广东南华寺受具足戒,得戒和尚虚云大师为取名宗如。后随巨赞、首安法师学戒。1940年就读于宁波观宗寺习天台教观。1948年冬,在南华寺得复仁和尚传授曹洞宗法脉,为56世,派名腾智。1949年夏,继完融和尚后就任南山寺住持。1954年,在江西云居山,于虚云和尚座下,承嗣临济宗法脉,为第44世,得派名本明。1956年被诬蒙冤入狱,判刑6年。此间,仍坚持信仰,暗中持诵《金刚经》、《心经》等。1962年出狱回石城,隐居潜心研读《大藏经》,通宵达旦,长年坚持不倒单。1964年,应请回宁化观音堂,1966年移民回江西石城,栖身于岩岭茅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再次受到迫害,师仍坚持单身素食,暗中诵经,夜间拜佛。1979年,拨乱反正时海灯法师得到平反,60年代之冤情亦得昭雪。随应福建闽侯县之请,出任雪峰寺首座兼主讲法师,开办佛教学习班。1980年,应中国佛教协会安排,赴北京参加接待日本护送鉴真和尚法相回乡探亲团。1981年冬,应请为庐山东林寺传授108单罗汉戒,任教授师。此后,相继至江西云居山、山西大同与五台山、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庐山东林寺等地讲经说法及佛事活动。法师少年出家,数十年如一日,严净毗尼,禅净双修,劝人念佛。80年代后,应请任福建宁化南山寺、江西石城岩岭香炉净寺方丈;兼任福建闽侯雪峰寺、江西庐山东林寺、广东仁化丹霞山别传寺、江西省靖安县宝峰禅寺首座。法师的著作中有《净土生无生论讲要》,此书深入浅出地阐明净土。

  沪之陶裕祥居士,本研究科学,曾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我与居士相识,始于2004年4月,其后每年总有几次接触。在交谈中,知居士之学佛历程有几个转折:在2000年之前着重修学中观与唯识,特别是对唯识更为醉心、痴迷与推崇。居士还认为学习与研究此法门,更适合自己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与地位。当时,他瞧不起西方净土法门,认为它浅显简单,是老头、老太等缺乏文化知识的人所修的方便法门。在他的《关于(…

《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