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唐金台接引怀玉禅师
千佛灵应塔碑铭
临海古城东南,沿江镇孔化岙村,有山名公南。山间径曲林幽,诸峰围合,苍翠之元宝峰下有精蓝,旧名弥陀庵,为唐代金台接引高僧怀玉禅师诵佛之地。宋治平三年,赐净明寺额。侍郎陈公辅,曾憩寺阅藏,自谓:“三载功夫一藏经,非禅非道亦非僧。但凭方寸行诸善,也是如来最上乘。”寺历千三百余年,代有圮兴。上世纪八十年代,净华法师从普陀飞锡至此,看此山顶有瑞云盘旋,谷中存祖师道场,山下灵江迤逦,马头峥嵘,东岗有泉,洁冽甘芳,汲灌不竭,此道场非有道者不能居,而居之者必于道力有助,遂有定居之志。师既驻锡,即独坐禅床,熏以戒德,慈悲悯人,法音大扇,远近道俗顺风争趋。乃有弥勒殿之建,大雄殿之造,放生池之凿,僧寮、饭僧堂之成,飞锡、吉祥诸亭,错落其间。华师更念此刹为玉祖之道场,为报祖恩,遂有此千佛灵应宝塔之建。玉祖毕生精进,日持弥陀圣号五万声,积诵弥陀经三十万卷。由弥陀名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故以念一佛即念十方佛,念十方佛即念一佛之意,并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之旨,思念玉祖更当怀念千佛,因建千佛灵应塔,以报佛与祖之恩。铭曰:
先祖玉公,名节峭然。执持律法,一食长坐。
课佛五万,经卅万卷。临行趺坐,异光满室。
佛及圣众,金台来迎。香气盈空,含笑而寂。
千佛护持,选佛道场。住持净华,重新绀宇。
宝塔矗立,胜迹更新。不二梵刹,僧俗来皈。
泐石贞珉,冀道场永。
弥陀净寺住持释净华立石
菩萨戒优婆塞林克智撰文
佛历二五四七年荷月
古延庆寺重建天王殿碑记
出临海古城西行万步,有垂流千仞、漱石成渊之地,名龙潭岙。虎头山麓有伽蓝,名龙山,梁天监初建。唐会昌中废于法难,大中间复建。后梁开平中改龙潭院,钱忠懿王赐名戏龙。宋大中祥符中,都纲道恭主丈席,改额延庆,为台郡名刹。清康熙十二年废,旋由僧善友重建。民国间,天台宗高僧兴慈讲经于兜率寺,观此寺傍溪林,峰回路转,龙潭深碧,为理想修净之所。又见寺只住二三苦修之尼,殿宇破落欲圮,大师即输银重建大殿、厢楼,修天王殿,并栽植花木,遂使本寺成一专修净土之道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荣清、荣瑞两师太先后西逝。护法居士王献泉大德,不忍寺无住僧而败落,乃四处请僧住院,终因发心久住之师难觅,居士即削发披缁住于寺。大德出家后法名智泉,受具于湖北东方山正慈和尚座下。戒期毕即回山,着手整饬寺风,定行在净土,立月月打佛七为常规,来寺礼佛者常年不断。
旋因天王殿建于清,又加白蚁蛀蚀,虽经多次修葺,难免榱崩墙倾,覆圮在即,泉师遂下重建之愿。承蒙三宝加被,龙天护佑,立得有关领导部门照准。天王殿重建领导小组,由智泉法师主持,龙潭村除人力相辅之外,更输地、伐木以助,本寺各护法居士等,出力尤多,功不可没。四众佛子,或捐净资,或助人力,欢喜赞叹。重建工程由毛连璋先生义务设计,并负责施工。
今殿宇新成,圣像重塑完竣。福有攸归,金无虚弃,祈乐助者同登宝所,喜舍者共证菩提。天地久长,亘古流芬。并祈
国泰民安,福寿富乐,佛日增辉,正法久住。
乐助芳名另碑详列。
临海古延庆寺住持释智泉立石
菩萨戒优婆塞林觉智克智撰文
时在佛历二五四七年岁次癸未年季冬吉旦
甘肃省通渭县华严寺新铸千佛铁塔疏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众生根,为说妙法,普令有情,皆获利乐。通渭县境,佛教之兴,迟在清末,亦未有进展。当今政通人和,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切实贯彻党和国家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通渭佛教始得以重振。
华严寺者,本邑南屏山麓之宝刹也,久经沧桑,寺院倾颓殆尽,破屋难蔽风雨。前住僧人早去。今国家升平,四众佛子欲重兴之。幸蒙政府批准修复,遂请得本乡赤子,中国佛协法闻法师、普陀山理航法师共襄其事。理航法师,童贞出家,勤策三业,倡导戒杀放生,又扶贫资教,故里多受其益。在师带头捐赠单资的感召下,本省、本邑檀护及师远在泰国与京、沪、辽、桂等地之弟子,亦纷纷解囊相助,巍峨之寺宇,迅即重现目前。
师为庄严道场,并壮观瞻,更为民植福,拟再建宝塔于南屏峰。有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恳祈十方檀越,感佛恩德,发菩提心。打开宝藏,培植福田。俾巍巍宝塔,矗峙云中。穰穰群生,得瞻法相,灾障冰消,身心安泰,家门迪吉,前程远大,更获富寿康宁之征。复愿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甘肃省通渭县南屏山华严寺常住谨疏
普陀山菩萨戒优婆塞觉智林克智 撰文
佛元二五五零年(公元二零零六年)岁次丙戌孟秋佛欢喜日吉旦
佛灵岩重新绀宇记
释迦世尊,垂迹娑婆,应遍尘刹;阿弥陀佛,本愿弘深,庵周沙界。须达多长者,布金只园,大雄氏教阐念佛,耀慧日于昏衢,转*轮于浊世,从而明心见性者如麻,带业往生者似粟,是为福田之流庆,法道之胜缘。临海佛灵岩,岩壁间坐佛,位在巾子山北麓,始建于清。建国后,则茂师太奉请迁锡于此,“文革”期间以纺纱、带婴为生,虽经周节亦不改初衷。改革开放之初,师即于每月朔望及佛期日领众念佛,力行救济贫病,兼行修桥铺路等善举。四方善信闻风前来皈依及来山念佛者日众,原本矮小之百年老屋难以容众,遂有念佛堂与寮房之造,继发新建大殿之志,奈岁不容人,事未果而师西归。幸有其徒安方承师之业,并得诸大护法之助,巍峨庄严之大雄宝殿及金碧辉煌之佛像,始展现于临城之南。毛工连璋先生见此大悦,遂发心助建东向大道,以竞师太未毕之心事。经先生精心设计及四方奔走,终得城建等部门的认可,亲为鸠工督造。道路通、行人便,人心大快。佛灵岩绀宇之重新,众善信之功德不可思议,愿喜舍者同登菩提,乐助者咸臻觉岸,功无虚弃,福有攸归,特具文以志。
菩萨戒优婆塞林觉智克智 作记
时在佛历二五四七年 菊月
重印《净土生无生论》序
天台山高明讲寺了文大和尚,承天台之学,“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为弘扬祖辈之教,乃预选多种天台诸祖之作,请陶裕祥居士整理后重印出版。今以高明寺重兴祖传灯大师之作《净土生无生论》为首选。
《净土生无生论》为天台传灯大师不朽之作,是书从诸经论中,择取要旨,阐明生不生净土之理,凡学净土者不可不读。
传灯(1554—1628),号无尽,明代僧人。师早岁习儒,母张氏尚佛修斋。师因读《龙舒净土文》心动。弱冠,父卒番禺,千里扶榇归,矢志出尘,礼补怛洛迦,而母恩不可割。年26病剧,母虑师病不起,乃命出家,即投进贤映庵门下。万历十年(1582)受衣钵于百松,十五年卜居天台山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教授学徒,习禅修净,一意精修。石城(今新昌大佛寺)讲《生无生论》,众闻天乐随论寂响,有《天乐颂》。育王讲《妙宗》,正明十六妙观。四十年建楞严坛于高明寺,忏法重兴,自大师始。四十四年,修法华三昧于临海精进寺。天启I~@Z(1624),效远公匡山社,六时率众行道。翌年,讲《妙宗》于延庆。天启七年春,告弟子以期七日前命书《观经》、《起信论》要语,以示西归。又云:法身自己,亲悟此法身,即是诸佛法身,时时现前,无劳动念。令众念佛。顺化之日,手书《妙法莲华经》名,侍者进粥,忽敛手足,如入禅定。至入龛时,如兜罗绵。时崇祯元年(1628)五月二十一日申时。世寿75岁,僧腊50夏。
大师著作等身,净土撰着有《弥陀经略解圆中钞》4卷,《净土生无生论》1卷,《净土图经图说》3卷,《净土法语三妙门》1卷,《七日持名三昧仪》1卷,《无生有生论》1卷等。大师大开讲席70余期,实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无虚日。其所作《净土生无生论》,融合三观,阐扬净土法门。又有《法语》一篇,为弘净之切要:“杨次公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音shen)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夫爱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宇田园,林泉华卉,珍宝玩物,不可枚尽。有一物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遣,爱也。有一爱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不归于一,则不得生!”或问:“轻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于一念。”“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于轻爱。盖念不一,由散心异缘使然。散心异缘,由逐境纷驰使然。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众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驰,纷若尘沙。故欲轻其爱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万缘都寂。万缘都寂,一念自成。一念既成,则爱缘俱尽矣。”曰:“杜境有道乎?”曰:“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万法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楞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原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虚。体物虚,即情自绝。情绝则爱不牛,而唯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于此宜尽心焉!”曰:“轻爱既闻命矣,一念如何?”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求生极乐,以敦信为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唯心之净土,不是他土。了弥陀原…
《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