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教 碑記序跋及其他

  生活中的佛教

  碑記序跋及其他

  唐金臺接引懷玉禅師

  千佛靈應塔碑銘

  臨海古城東南,沿江鎮孔化岙村,有山名公南。山間徑曲林幽,諸峰圍合,蒼翠之元寶峰下有精藍,舊名彌陀庵,爲唐代金臺接引高僧懷玉禅師誦佛之地。宋治平叁年,賜淨明寺額。侍郎陳公輔,曾憩寺閱藏,自謂:“叁載功夫一藏經,非禅非道亦非僧。但憑方寸行諸善,也是如來最上乘。”寺曆千叁百余年,代有圮興。上世紀八十年代,淨華法師從普陀飛錫至此,看此山頂有瑞雲盤旋,谷中存祖師道場,山下靈江迤逦,馬頭峥嵘,東崗有泉,潔冽甘芳,汲灌不竭,此道場非有道者不能居,而居之者必于道力有助,遂有定居之志。師既駐錫,即獨坐禅床,熏以戒德,慈悲憫人,法音大扇,遠近道俗順風爭趨。乃有彌勒殿之建,大雄殿之造,放生池之鑿,僧寮、飯僧堂之成,飛錫、吉祥諸亭,錯落其間。華師更念此刹爲玉祖之道場,爲報祖恩,遂有此千佛靈應寶塔之建。玉祖畢生精進,日持彌陀聖號五萬聲,積誦彌陀經叁十萬卷。由彌陀名號豎窮叁際,橫遍十方。故以念一佛即念十方佛,念十方佛即念一佛之意,並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之旨,思念玉祖更當懷念千佛,因建千佛靈應塔,以報佛與祖之恩。銘曰:

  先祖玉公,名節峭然。執持律法,一食長坐。

  課佛五萬,經卅萬卷。臨行趺坐,異光滿室。

  佛及聖衆,金臺來迎。香氣盈空,含笑而寂。

  千佛護持,選佛道場。住持淨華,重新绀宇。

  寶塔矗立,勝迹更新。不二梵刹,僧俗來皈。

  泐石貞珉,冀道場永。

  彌陀淨寺住持釋淨華立石

  菩薩戒優婆塞林克智撰文

  佛曆二五四七年荷月

  古延慶寺重建天王殿碑記

  出臨海古城西行萬步,有垂流千仞、漱石成淵之地,名龍潭岙。虎頭山麓有伽藍,名龍山,梁天監初建。唐會昌中廢于法難,大中間複建。後梁開平中改龍潭院,錢忠懿王賜名戲龍。宋大中祥符中,都綱道恭主丈席,改額延慶,爲臺郡名刹。清康熙十二年廢,旋由僧善友重建。民國間,天臺宗高僧興慈講經于兜率寺,觀此寺傍溪林,峰回路轉,龍潭深碧,爲理想修淨之所。又見寺只住二叁苦修之尼,殿宇破落欲圮,大師即輸銀重建大殿、廂樓,修天王殿,並栽植花木,遂使本寺成一專修淨土之道場。

  上世紀八十年代,榮清、榮瑞兩師太先後西逝。護法居士王獻泉大德,不忍寺無住僧而敗落,乃四處請僧住院,終因發心久住之師難覓,居士即削發披缁住于寺。大德出家後法名智泉,受具于湖北東方山正慈和尚座下。戒期畢即回山,著手整饬寺風,定行在淨土,立月月打佛七爲常規,來寺禮佛者常年不斷。

  旋因天王殿建于清,又加白蟻蛀蝕,雖經多次修葺,難免榱崩牆傾,覆圮在即,泉師遂下重建之願。承蒙叁寶加被,龍天護佑,立得有關領導部門照准。天王殿重建領導小組,由智泉法師主持,龍潭村除人力相輔之外,更輸地、伐木以助,本寺各護法居士等,出力尤多,功不可沒。四衆佛子,或捐淨資,或助人力,歡喜贊歎。重建工程由毛連璋先生義務設計,並負責施工。

  今殿宇新成,聖像重塑完竣。福有攸歸,金無虛棄,祈樂助者同登寶所,喜舍者共證菩提。天地久長,亘古流芬。並祈

  國泰民安,福壽富樂,佛日增輝,正法久住。

  樂助芳名另碑詳列。

  臨海古延慶寺住持釋智泉立石

  菩薩戒優婆塞林覺智克智撰文

  時在佛曆二五四七年歲次癸未年季冬吉旦

  甘肅省通渭縣華嚴寺新鑄千佛鐵塔疏

  大覺世尊,愍諸衆生,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衆生根,爲說妙法,普令有情,皆獲利樂。通渭縣境,佛教之興,遲在清末,亦未有進展。當今政通人和,在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下,切實貫徹黨和國家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通渭佛教始得以重振。

  華嚴寺者,本邑南屏山麓之寶刹也,久經滄桑,寺院傾頹殆盡,破屋難蔽風雨。前住僧人早去。今國家升平,四衆佛子欲重興之。幸蒙政府批准修複,遂請得本鄉赤子,中國佛協法聞法師、普陀山理航法師共襄其事。理航法師,童貞出家,勤策叁業,倡導戒殺放生,又扶貧資教,故裏多受其益。在師帶頭捐贈單資的感召下,本省、本邑檀護及師遠在泰國與京、滬、遼、桂等地之弟子,亦紛紛解囊相助,巍峨之寺宇,迅即重現目前。

  師爲莊嚴道場,並壯觀瞻,更爲民植福,擬再建寶塔于南屏峰。有雲: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懇祈十方檀越,感佛恩德,發菩提心。打開寶藏,培植福田。俾巍巍寶塔,矗峙雲中。穰穰群生,得瞻法相,災障冰消,身心安泰,家門迪吉,前程遠大,更獲富壽康甯之征。複願四恩總報,叁有齊資,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甘肅省通渭縣南屏山華嚴寺常住謹疏

  普陀山菩薩戒優婆塞覺智林克智 撰文

  佛元二五五零年(公元二零零六年)歲次丙戌孟秋佛歡喜日吉旦

  佛靈岩重新绀宇記

  釋迦世尊,垂迹娑婆,應遍塵刹;阿彌陀佛,本願弘深,庵周沙界。須達多長者,布金只園,大雄氏教闡念佛,耀慧日于昏衢,轉*輪于濁世,從而明心見性者如麻,帶業往生者似粟,是爲福田之流慶,法道之勝緣。臨海佛靈岩,岩壁間坐佛,位在巾子山北麓,始建于清。建國後,則茂師太奉請遷錫于此,“文革”期間以紡紗、帶嬰爲生,雖經周節亦不改初衷。改革開放之初,師即于每月朔望及佛期日領衆念佛,力行救濟貧病,兼行修橋鋪路等善舉。四方善信聞風前來皈依及來山念佛者日衆,原本矮小之百年老屋難以容衆,遂有念佛堂與寮房之造,繼發新建大殿之志,奈歲不容人,事未果而師西歸。幸有其徒安方承師之業,並得諸大護法之助,巍峨莊嚴之大雄寶殿及金碧輝煌之佛像,始展現于臨城之南。毛工連璋先生見此大悅,遂發心助建東向大道,以競師太未畢之心事。經先生精心設計及四方奔走,終得城建等部門的認可,親爲鸠工督造。道路通、行人便,人心大快。佛靈岩绀宇之重新,衆善信之功德不可思議,願喜舍者同登菩提,樂助者鹹臻覺岸,功無虛棄,福有攸歸,特具文以志。

  菩薩戒優婆塞林覺智克智 作記

  時在佛曆二五四七年 菊月

  重印《淨土生無生論》序

  天臺山高明講寺了文大和尚,承天臺之學,“教宗天臺,行歸淨土”。爲弘揚祖輩之教,乃預選多種天臺諸祖之作,請陶裕祥居士整理後重印出版。今以高明寺重興祖傳燈大師之作《淨土生無生論》爲首選。

  《淨土生無生論》爲天臺傳燈大師不朽之作,是書從諸經論中,擇取要旨,闡明生不生淨土之理,凡學淨土者不可不讀。

  傳燈(1554—1628),號無盡,明代僧人。師早歲習儒,母張氏尚佛修齋。師因讀《龍舒淨土文》心動。弱冠,父卒番禺,千裏扶榇歸,矢志出塵,禮補怛洛迦,而母恩不可割。年26病劇,母慮師病不起,乃命出家,即投進賢映庵門下。萬曆十年(1582)受衣缽于百松,十五年蔔居天臺山幽溪高明寺,立天臺祖庭,教授學徒,習禅修淨,一意精修。石城(今新昌大佛寺)講《生無生論》,衆聞天樂隨論寂響,有《天樂頌》。育王講《妙宗》,正明十六妙觀。四十年建楞嚴壇于高明寺,忏法重興,自大師始。四十四年,修法華叁昧于臨海精進寺。天啓I~@Z(1624),效遠公匡山社,六時率衆行道。翌年,講《妙宗》于延慶。天啓七年春,告弟子以期七日前命書《觀經》、《起信論》要語,以示西歸。又雲:法身自己,親悟此法身,即是諸佛法身,時時現前,無勞動念。令衆念佛。順化之日,手書《妙法蓮華經》名,侍者進粥,忽斂手足,如入禅定。至入龛時,如兜羅綿。時崇祯元年(1628)五月二十一日申時。世壽75歲,僧臘50夏。

  大師著作等身,淨土撰著有《彌陀經略解圓中鈔》4卷,《淨土生無生論》1卷,《淨土圖經圖說》3卷,《淨土法語叁妙門》1卷,《七日持名叁昧儀》1卷,《無生有生論》1卷等。大師大開講席70余期,實修《法華》、《大悲》、《光明》、《彌陀》、《楞嚴》等忏無虛日。其所作《淨土生無生論》,融合叁觀,闡揚淨土法門。又有《法語》一篇,爲弘淨之切要:“楊次公雲:“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爲此愛所牽,矧(音shen)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爲此念所轉,矧多念乎?夫愛有輕焉重焉,厚焉薄焉,正報焉依報焉。曆舉其目,則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宇田園,林泉華卉,珍寶玩物,不可枚盡。有一物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遣,愛也。有一愛存于懷,則念不一。有一念不歸于一,則不得生!”或問:“輕愛有道乎?”曰:“輕愛,莫要于一念。”“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于輕愛。蓋念不一,由散心異緣使然。散心異緣,由逐境紛馳使然。娑婆有一境,則衆生有一心。衆生有一心,則娑婆有一境。衆緣內搖,趣外奔逸。心境交馳,紛若塵沙。故欲輕其愛者,莫若杜其境。衆境皆空,萬緣都寂。萬緣都寂,一念自成。一念既成,則愛緣俱盡矣。”曰:“杜境有道乎?”曰:“杜境者,非屏除萬有也,亦非閉目不觀也。即境以了其虛,會本以空其末也。萬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萬法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強。《楞嚴》所謂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原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于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體物虛。體物虛,即情自絕。情絕則愛不牛,而唯心現、念一成。故《圓覺》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去一留不容轉側,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學道之士,于此宜盡心焉!”曰:“輕愛既聞命矣,一念如何?”曰:“一念之道有叁,曰信、曰行、曰願。求生極樂,以敦信爲始。必須遍讀大乘,廣學祖教。凡是發明淨土之書,皆須一參求。悟極樂原是我唯心之淨土,不是他土。了彌陀原…

《生活中的佛教 碑記序跋及其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