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佛教
從現代醫學看禅與身心健康
提要 本文從禅及禅在我國的流傳開始,講明中國禅之特色,並以此說明習禅者所具的條件有:發菩提心、深信緣起性空的因果關系、嚴持戒律、素食等等。由于禅修,故其智慧寬廣,處事有條不紊,心態平衡,身體健康。接著介紹了現代醫學對防病、治病,維護和開拓身心健康的一系列研究措施,其結果正與習禅者對自身的要求相合,故真正的禅人身心健康。本文以此說明佛教非但是與時俱進的宗教,也說明了禅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必要性。
禅,全稱禅那,意譯爲“靜慮”、“思維修”等。禅那之體,爲寂靜而具審慮之用,靜即定、慮即慧,故禅那即爲定慧均等之妙體妙用,亦即心體寂靜。
大珠禅師說:“妄念不生爲禅,坐見本性爲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動,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可見宗下禅之體爲涅槃妙心,依離語言文字頓悟一心,教上別傳向上之宗旨者是爲禅。故從本質上看,禅是一種見性之法,它爲我們指出擺脫桎梏、走向解脫自由的道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中國禅铄古震今的名言,它包含了禅宗的全部主張。故學一點禅,對修行者來說,不管你修何法門,都是有好處的。即使你不是佛教徒,懂一點禅理或學一些禅者的生活,亦會使你的人生活得更有樂趣更有意義。由于這個原因,可以說禅無時間之限製,說它萬古常新亦不爲過。禅既萬古常新,亦當對現代社會發生強有力的作用。
今借雲南雞足山“禅與現代”佛學研討會之機,談一些禅的“現代功能”作爲抛磚引玉。
禅之源及其在中國的流布
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最後于涅槃會上拈華,迦葉微笑,以心印心授予迦葉。據經載:初有大梵天王以金色優波羅華獻佛,請佛坐其身而說法。繼因世尊拈此華普示大衆,百萬人天悉皆罔措,惟迦葉尊者領會佛旨破顔微笑,佛即將此華付與迦葉,並授以衣缽爲真傳之信物,是爲第一代祖。佛滅度後叁閱月,迦葉命阿難離竹林外出。阿難既出,因此而大疑,遂于深林靜悟,終豁明大事。于是仍返竹林說道:“迦葉師兄開門!”迦葉言:“如何去而複返?”阿難曰:“大事明矣,頓悟徹矣。”迦葉曰:“既已明徹,何不見面?”阿難即時徹底大悟,即以本具之神通妙用,隨便而入,迦葉即以如來心印與衣缽真傳授予,是爲第二代祖,並請升寶座結集經藏。禅于印度至菩提達摩,曆二十八世。
達摩西來,道傳東土爲初祖。師于少室面壁九年待機傳法,後得慧可斷臂求法,即以無言之心印無言之心,是爲中土第二祖。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慧能爲六祖。慧能大師得衣缽,其法行于南嶺之南,故稱南宗;神秀大師之禅盛行北地,故稱北宗。北宗漸,獲如來禅之蹤迹;南宗頓,得祖師禅之真髓。世稱南能北秀、南頓北漸,即源于此。世傳“拈華微笑”,“折葦渡江”,“面壁九年”,“只履西歸”,“斷臂求法”,可知中國禅之源頭。
南宗禅之特點爲:禅風已完全擺脫教網,不墮于名相,不滯言說,倡修證不二、迷悟一如之說。指出人人均有本覺之妙心,煩惱妄念非實有,故揚“一超直入如來地”之頓悟,後稱之爲祖師禅,或謂南頓。
慧能大師令人從般若行起修,大師于《壇經》中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從一股若,生八萬四千智慧。”大師教人所修的,是定慧統一的般若行,故在《壇經》中又說:“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認此義,即是定慧等學。”從而,我們可知大師的主張是以慧爲定,定在慧中,故其又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此,則修行者可不離日常生活之行住坐臥而行一直心,于一切法無有執著,定能自利又利他。其禅修亦不必先求入定,或去住靜觀心,是爲最上乘禅。
佛教的修學以戒、定、慧叁無漏學爲基礎。六祖大師對此之看法爲:“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不礙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自性雖是無念、無相、無住而如如不動,但其能興起慈悲心廣度一切衆生,故又名心地。心地清淨無染也無是非,故戒行清淨,是爲自性戒;心地離一切境,無有挂礙得大自在,此即智慧現前,故稱爲自性慧;心地于一切境不著有無、染淨、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相,是爲離一切亂相之自性定。由是而修明心見性,直下承當,則是大師所提倡的最上乘禅法。
慧能大師初見五祖時,即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犸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可知六祖未出家之前就是一位佛性論者。大師以佛性論爲依據,提出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將凡夫與佛、煩惱與菩提畫等號,所不同者只是迷與悟而已。大師這一思想,在其嫡傳弟子永嘉玄覺禅師的《證道歌》裏表達得最爲明白,其中:“君不見,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然天真佛。”即說明見一切法真性,即見佛性。證一切法真性,即證佛果。
此即爲六祖大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主要思想。大師弘揚聖教大闡宗風的主要道場是曹溪寶林寺,于大師門下的得法弟子有四十叁人,如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法海集其言行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大師弟子中,出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大系統,均爲七祖。讓傳馬祖道一,一傳百丈懷海,海傳沩山靈祜與黃檗希運兩支派,皆爲十祖。祜傳仰山慧寂,合爲第一沩仰宗,慧寂爲第十一祖。運傳臨濟義玄,獨爲第二臨濟宗,爲十一祖。思傳石頭希遷,遷傳藥山惟俨與天皇道悟兩支派,皆爲九祖。俨傳雲岩昙晟,晟傳洞山良價,價傳曹山本寂,合爲第叁曹洞宗,本寂爲十二祖。悟傳龍潭崇信,信傳德山宣鑒,鑒傳雪峰義存,存傳雲門文偃與玄沙師備兩支,皆爲第十叁祖。偃爲第四雲門宗,備傳羅漢桂琛,琛傳清涼文益,益爲第五法眼宗,爲第十五祖。玄傳興化存獎,獎傳南院慧颙,颙傳負穴延沼,沼傳首山省念,念傳汾陽善昭,昭傳石霜楚圓,圓傳黃龍慧南與楊枝方會兩支派,皆爲第十八祖。南爲第六黃龍宗,會爲第七楊岐宗,總爲五家七宗。
以上爲六祖慧能大師把如來慧命的正法眼藏傳付給南嶽和青原以後,法水長流、慧燈永耀,而成爲五家七宗之傳承關系。至此,達摩大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之偈語,成爲現實。晚近,只有臨濟之傳承最爲興盛,曹洞亦有相傳,其他各家就很少有傳人了。但總的說,我國後來之禅宗,可說皆爲六祖慧能大師之南宗禅。後南宗禅的許多大師倡禅淨雙修說,遂使禅淨雙修大行于世。
一般人都認爲佛教的修行高深莫測,同時又死板僵化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其實佛教,特別是禅宗威嚴而幽默,它無時無刻不像春風化雨似的沐浴著一切,滋潤著一切。禅不僅充滿了光明與智慧,它還給人指明了解脫之路;禅不僅可使衆生去除煩惱出離輪回,它更可使人現世就得到心理上、生理上更實在的和諧與統一;禅不僅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消除包括疾病在內的種種痛苦,還可使行者在意識上得到圓滿的智慧和快樂,享受永恒的存在。
禅與人生
禅是佛教的修行方法,明心見性直到成佛是禅宗的最高目標,是達摩祖師特別提出的,慧能禅師亦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這是習禅者的第一要務。在我國,由于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禅法,並經過祖師大德的長期實踐,它在現實社會的許多方面,都已産生殊勝的現實效應與社會效果。
禅與心態真正的禅者,其主要目標是爲“了生脫死,超出輪回”,達到菩提正覺的境界。雖然由于各人的心量有廣狹之別,所得之成效殊異,但只要你能去實行,其心態必能逐漸至無牽無挂,處處安詳。一個人時時處在安詳的心態中,就會在繁忙的工作中,即使遇到極大的困難,他也永遠不會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一個人如能時時處處以達摩祖師的“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去面對現實,心態就會永遠平衡、永遠安詳。
禅與道德行爲一切禅法的修持者,均以菩提心爲本,以持戒爲基,以佛所定的戒律,自覺地約束自己的心、口、意叁業。其直接效應是,用佛教戒律可以起教化作用,推廣行善,約束惡的行爲。另一方面,通過禅修能使心理平衡、道德高尚,行爲更合乎理性。因爲禅修者具有高度的心理自控能力,和很強的自塑能力,他可以掌握自心,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他的行爲當然亦符合倫理道德規範。這樣,無形中就適應了現實社會,改善和提高了社會道德水平。
禅與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擁有古人夢想不到的現實物質的享受。但物欲的追求,使人疲于辛苦的奔波,不但失去了最寶貴的心靈自我,還塵封了本有的智慧。如果現代人都能行禅,由于參禅,一定會發揮禅之妙用,如此非但不受欲念的牽累,還會使生活更活潑自然,心態也更安詳,使生命隨處充滿活力。
禅與大自然修禅者之眼光,不同于一般人,他以慧眼觀之,大地萬物皆禅機。故古人有“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心”;“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谛”;“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此“物我一體,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無礙”,自然而然,何等超然。雖然門外看禅,高不可攀,深不可測;其實不假外求,隨處皆是,俯拾即得。即禅即境,即境即禅,就如山中青泉,自可洗去心靈中的塵垢;天空的白雲,讓你任運逍遙。學佛如此無牽無挂,不學者誰知。
禅與卻病延年 佛經說人心之散亂,有如心猿意馬,晝夜無有停息之時。由于心識不眠不休,累得身體不能放松,故百病叢生。現代醫學研究已明白地告訴人們,人體70%一…
《生活中的佛教 從現代醫學看禅與身心健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