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佛教
从现代医学看禅与身心健康
提要 本文从禅及禅在我国的流传开始,讲明中国禅之特色,并以此说明习禅者所具的条件有:发菩提心、深信缘起性空的因果关系、严持戒律、素食等等。由于禅修,故其智慧宽广,处事有条不紊,心态平衡,身体健康。接着介绍了现代医学对防病、治病,维护和开拓身心健康的一系列研究措施,其结果正与习禅者对自身的要求相合,故真正的禅人身心健康。本文以此说明佛教非但是与时俱进的宗教,也说明了禅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必要性。
禅,全称禅那,意译为“静虑”、“思维修”等。禅那之体,为寂静而具审虑之用,静即定、虑即慧,故禅那即为定慧均等之妙体妙用,亦即心体寂静。
大珠禅师说:“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动,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可见宗下禅之体为涅槃妙心,依离语言文字顿悟一心,教上别传向上之宗旨者是为禅。故从本质上看,禅是一种见性之法,它为我们指出摆脱桎梏、走向解脱自由的道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中国禅铄古震今的名言,它包含了禅宗的全部主张。故学一点禅,对修行者来说,不管你修何法门,都是有好处的。即使你不是佛教徒,懂一点禅理或学一些禅者的生活,亦会使你的人生活得更有乐趣更有意义。由于这个原因,可以说禅无时间之限制,说它万古常新亦不为过。禅既万古常新,亦当对现代社会发生强有力的作用。
今借云南鸡足山“禅与现代”佛学研讨会之机,谈一些禅的“现代功能”作为抛砖引玉。
禅之源及其在中国的流布
释迦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最后于涅槃会上拈华,迦叶微笑,以心印心授予迦叶。据经载:初有大梵天王以金色优波罗华献佛,请佛坐其身而说法。继因世尊拈此华普示大众,百万人天悉皆罔措,惟迦叶尊者领会佛旨破颜微笑,佛即将此华付与迦叶,并授以衣钵为真传之信物,是为第一代祖。佛灭度后三阅月,迦叶命阿难离竹林外出。阿难既出,因此而大疑,遂于深林静悟,终豁明大事。于是仍返竹林说道:“迦叶师兄开门!”迦叶言:“如何去而复返?”阿难曰:“大事明矣,顿悟彻矣。”迦叶曰:“既已明彻,何不见面?”阿难即时彻底大悟,即以本具之神通妙用,随便而入,迦叶即以如来心印与衣钵真传授予,是为第二代祖,并请升宝座结集经藏。禅于印度至菩提达摩,历二十八世。
达摩西来,道传东土为初祖。师于少室面壁九年待机传法,后得慧可断臂求法,即以无言之心印无言之心,是为中土第二祖。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为六祖。慧能大师得衣钵,其法行于南岭之南,故称南宗;神秀大师之禅盛行北地,故称北宗。北宗渐,获如来禅之踪迹;南宗顿,得祖师禅之真髓。世称南能北秀、南顿北渐,即源于此。世传“拈华微笑”,“折苇渡江”,“面壁九年”,“只履西归”,“断臂求法”,可知中国禅之源头。
南宗禅之特点为:禅风已完全摆脱教网,不堕于名相,不滞言说,倡修证不二、迷悟一如之说。指出人人均有本觉之妙心,烦恼妄念非实有,故扬“一超直入如来地”之顿悟,后称之为祖师禅,或谓南顿。
慧能大师令人从般若行起修,大师于《坛经》中说:“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从一股若,生八万四千智慧。”大师教人所修的,是定慧统一的般若行,故在《坛经》中又说:“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认此义,即是定慧等学。”从而,我们可知大师的主张是以慧为定,定在慧中,故其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此,则修行者可不离日常生活之行住坐卧而行一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定能自利又利他。其禅修亦不必先求入定,或去住静观心,是为最上乘禅。
佛教的修学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基础。六祖大师对此之看法为:“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不碍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自性虽是无念、无相、无住而如如不动,但其能兴起慈悲心广度一切众生,故又名心地。心地清净无染也无是非,故戒行清净,是为自性戒;心地离一切境,无有挂碍得大自在,此即智慧现前,故称为自性慧;心地于一切境不着有无、染净、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相,是为离一切乱相之自性定。由是而修明心见性,直下承当,则是大师所提倡的最上乘禅法。
慧能大师初见五祖时,即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犸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可知六祖未出家之前就是一位佛性论者。大师以佛性论为依据,提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将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画等号,所不同者只是迷与悟而已。大师这一思想,在其嫡传弟子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里表达得最为明白,其中:“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然天真佛。”即说明见一切法真性,即见佛性。证一切法真性,即证佛果。
此即为六祖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要思想。大师弘扬圣教大阐宗风的主要道场是曹溪宝林寺,于大师门下的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如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法海集其言行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大师弟子中,出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系统,均为七祖。让传马祖道一,一传百丈怀海,海传沩山灵祜与黄檗希运两支派,皆为十祖。祜传仰山慧寂,合为第一沩仰宗,慧寂为第十一祖。运传临济义玄,独为第二临济宗,为十一祖。思传石头希迁,迁传药山惟俨与天皇道悟两支派,皆为九祖。俨传云岩昙晟,晟传洞山良价,价传曹山本寂,合为第三曹洞宗,本寂为十二祖。悟传龙潭崇信,信传德山宣鉴,鉴传雪峰义存,存传云门文偃与玄沙师备两支,皆为第十三祖。偃为第四云门宗,备传罗汉桂琛,琛传清凉文益,益为第五法眼宗,为第十五祖。玄传兴化存奖,奖传南院慧颙,颙传负穴延沼,沼传首山省念,念传汾阳善昭,昭传石霜楚圆,圆传黄龙慧南与杨枝方会两支派,皆为第十八祖。南为第六黄龙宗,会为第七杨岐宗,总为五家七宗。
以上为六祖慧能大师把如来慧命的正法眼藏传付给南岳和青原以后,法水长流、慧灯永耀,而成为五家七宗之传承关系。至此,达摩大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之偈语,成为现实。晚近,只有临济之传承最为兴盛,曹洞亦有相传,其他各家就很少有传人了。但总的说,我国后来之禅宗,可说皆为六祖慧能大师之南宗禅。后南宗禅的许多大师倡禅净双修说,遂使禅净双修大行于世。
一般人都认为佛教的修行高深莫测,同时又死板僵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其实佛教,特别是禅宗威严而幽默,它无时无刻不像春风化雨似的沐浴着一切,滋润着一切。禅不仅充满了光明与智慧,它还给人指明了解脱之路;禅不仅可使众生去除烦恼出离轮回,它更可使人现世就得到心理上、生理上更实在的和谐与统一;禅不仅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消除包括疾病在内的种种痛苦,还可使行者在意识上得到圆满的智慧和快乐,享受永恒的存在。
禅与人生
禅是佛教的修行方法,明心见性直到成佛是禅宗的最高目标,是达摩祖师特别提出的,慧能禅师亦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是习禅者的第一要务。在我国,由于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禅法,并经过祖师大德的长期实践,它在现实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已产生殊胜的现实效应与社会效果。
禅与心态真正的禅者,其主要目标是为“了生脱死,超出轮回”,达到菩提正觉的境界。虽然由于各人的心量有广狭之别,所得之成效殊异,但只要你能去实行,其心态必能逐渐至无牵无挂,处处安详。一个人时时处在安详的心态中,就会在繁忙的工作中,即使遇到极大的困难,他也永远不会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一个人如能时时处处以达摩祖师的“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去面对现实,心态就会永远平衡、永远安详。
禅与道德行为一切禅法的修持者,均以菩提心为本,以持戒为基,以佛所定的戒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心、口、意三业。其直接效应是,用佛教戒律可以起教化作用,推广行善,约束恶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禅修能使心理平衡、道德高尚,行为更合乎理性。因为禅修者具有高度的心理自控能力,和很强的自塑能力,他可以掌握自心,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他的行为当然亦符合伦理道德规范。这样,无形中就适应了现实社会,改善和提高了社会道德水平。
禅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拥有古人梦想不到的现实物质的享受。但物欲的追求,使人疲于辛苦的奔波,不但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还尘封了本有的智慧。如果现代人都能行禅,由于参禅,一定会发挥禅之妙用,如此非但不受欲念的牵累,还会使生活更活泼自然,心态也更安详,使生命随处充满活力。
禅与大自然修禅者之眼光,不同于一般人,他以慧眼观之,大地万物皆禅机。故古人有“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心”;“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此“物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自然而然,何等超然。虽然门外看禅,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其实不假外求,随处皆是,俯拾即得。即禅即境,即境即禅,就如山中青泉,自可洗去心灵中的尘垢;天空的白云,让你任运逍遥。学佛如此无牵无挂,不学者谁知。
禅与却病延年 佛经说人心之散乱,有如心猿意马,昼夜无有停息之时。由于心识不眠不休,累得身体不能放松,故百病丛生。现代医学研究已明白地告诉人们,人体70%一…
《生活中的佛教 从现代医学看禅与身心健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